在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作者定会不负众望,按时按量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
文 |昕昕
在希伯伦的街头,拉乌夫的脚步总是显得有些沉重。
扫帚划过灰尘的声音,伴随着他心底的叹息,每天50谢克尔——大约15美元的报酬,换来的是一天的辛苦劳作,却不足以撑起一家人的温饱。
而就在不久前,他还曾是以色列工地上一名普通却稳定的工人,每天挥汗如雨,却能带回养家的薪水,直到2023年10月,那场突如其来的战争,让这一切戛然而止,工作许可被吊销,墙内墙外的生活被一刀切断。
战争爆发前,西岸的失业率不过12.9%;如今却飙升到30%以上,几乎触碰历史顶点,几十万巴勒斯坦人,一夜之间跌入失业的深渊。
工作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成了奢望,多少工人像拉乌夫一样,只能冒着危险去翻越高墙,奢求在另一边挣口饭吃,但这代价太沉重:有人摔伤,有人中弹,还有人进了监狱。
经济的下滑不只是因为工作岗位的消失,更深的伤口,来自以色列对西岸经济的层层限制。那一笔笔本该属于巴勒斯坦的税款,被扣留、冻结、再扣留,账面上的数字冷冰冰,可背后却是公务员拿不到全额工资,是家庭无力支付学费,是医院缺少运行的资金。
阿卜杜勒卡里姆教授说,巴勒斯坦的公共债务已经超过了GDP的130%,这个数字冰冷得令人窒息,却清楚地昭示着一个事实:财政已被压得喘不过气。
当银行不再接受大额存款,当支票无法兑现,当货币兑换中心被突袭,人们的日常生活被层层堵死,美元和第纳尔本是人们心中的“安全感”,如今却成了稀缺品,连买面包、交学费、支付电费这样的基本事务,都被裹挟进政治与战争的漩涡。
想象一下,一个普通家庭的日子:孩子在灯下写作业,母亲盘算着家里还剩多少粮食,父亲则心事重重,明天是否能找到零工。生活就像一口枯井,越往下看越是黑暗。
拉乌夫说:“情况不会改变,相反,人们只会感到绝望。”这种绝望,不是空洞的词,而是他每天的真实体验。
更令人心痛的是,以色列正在推行一个计划,用外籍劳工替代巴勒斯坦工人,这意味着即便未来战争平息,那扇本就狭窄的门,可能再也不会为他们敞开。
专家们都在重复一个观点:问题的根源,不在经济技术层面,而在政治,只要占领还在,只要战争没有停歇,只要和平方案遥不可及,巴勒斯坦的经济就无法恢复正常运转。
工资、消费、财富,这些人类最基本的追求,永远会被外力掐断。
阿卜杜勒卡里姆说得直白:“没有政治上的根本条件,就不可能有经济上的复苏。”换句话说,如果战争不停,生活就不可能重回正轨。
看着拉乌夫的故事,我们很容易感到一种刺痛般的无力感,因为这不仅仅是某一个工人的困境,而是几十万家庭的共同命运,他们失去了工作的尊严,失去了稳定的生活,甚至失去了对未来的想象。
生活被迫缩减为最原始的需求:吃饱、活下去,可即便如此简单的愿望,依然需要翻墙、冒险、被捕、流血。
这是一种怎样的残酷?
有人说绝望的尽头,是希望,可在约旦河西岸,如今人们更深切体会到的,是绝望如何一次次吞噬希望。
这不是普通的经济危机,而是一场人为制造的、精心策划的困境,它让人们看不见明天,也不敢奢望改变。
拉乌夫的话仍在耳边回响:“情况不会改变,相反,人们只会感到绝望。”这是一个普通工人最赤裸的心声。
但正因如此,它更像是一声呐喊,穿透荒芜,直击人心。
更新时间:2025-09-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