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65岁的张大娘早上七点准时出了门,穿着汗衫,挎着布袋,跟往常一样,准备去小区门口的菜市场买菜。
她是个节俭的人,知道这时候的菜最便宜。可还没等到回家,刚拐进小区门口那条熟悉的小路,人就倒了下去。
旁边卖鸡蛋的老板娘吓得扔下秤砣,连忙打了120。
可当救护车赶到时,医生只是沉默地合上了仪器。
天气热得离谱,太阳像泼了油,一点遮挡都没有。热浪一波接一波地冲上来,空气黏腻得像裹了糖浆。
张大娘倒下的那一刻,地上的水泥砖比锅底还烫。医生后来确认,是热射病导致的猝死。
简单来说,她的身体被过热“烧坏”了。
许多人对热射病不屑一顾,以为就是“中暑的高级版”,甚至有人说,怕热就多喝水,多吹空调,不至于出人命。
这种说法就像劝一个站在悬崖边上的人别担心,风景很美。
热射病的致死率高达70%以上,发病快、发展猛,等到出现意识模糊、抽搐,几乎就已经错过最佳抢救时间。
张大娘这一倒,倒出了一个不得不直视的问题:为什么每年都有老人因为炎热天气出事?
难道天气真有这么大的杀伤力?还是我们其实对“热”这个词,存在根本性的误解?
大家都在说,老年人要避暑。这话本身没错,但问题在于,大家避暑的方法错了。
大多数人的思维停留在“多喝水、多休息、多通风”这一层,仿佛只要扇子扇着,空调吹着,问题就没了。
但实际上,人体应对高温的机制远比我们想象得复杂,尤其是对老年人来说,这是一场系统性的博弈。
先看一点数据。根据《柳叶刀·行星健康》2021年的一项跨国研究,在全球范围内,每年与高温有关的过早死亡案例超过30万人。
而在所有人群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了将近60%。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血淋淋的现实。
而更值得深思的是——身体“感知热”的能力,并不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强,反而是退化的。
年轻人热了,会出汗、口渴、主动找阴凉;而老年人往往在感觉到热之前,身体就已经进入脱水状态。
他们汗腺萎缩,血流调节能力下降,连口渴感都减弱。
表面上看去还挺精神,其实早已进入隐性中暑的前奏。
还有一点被广泛忽视的是药物影响。
大约有一半以上的老年人常年服用降压药、利尿剂、抗抑郁药等慢性病药物,这些药物会干扰体温调节功能。
比如β受体阻断剂会减少皮肤血流,而利尿剂会加重脱水。
当这些药物遇上酷热天气,相当于在身体调温系统上放了一块砖,压得它连喘气的空间都没有。
很多人说,老年人别出门就好了。但问题是,大多数人没理解:对很多老人来说,出门不是选择,是惯性,是“活着的方式”。
他们从年轻时候起就习惯去买菜、去遛弯、去跟邻里打招呼,这种日常维系着他们对生活的基本感知。
如果一味地阻止出门,可能身体不会立刻倒下,但精神状态会迅速塌陷。
人不是靠活着活着的,是靠觉得自己“还在做事”活着的。
所以真正的答案,不是“别出门”,而是“学会怎么在出门时保护自己”。
而这,才是问题的核心。所有关于“避暑”的建议,如果不从行为模式入手,都是浮于表面的。
空调开着,电扇吹着,不如让老人知道“几点出门安全、穿什么衣服、走哪条路、手里拿点什么”,这才是有用的“技能”。
比如“早点出门”,这建议很多人都在讲。
但多数人不知道:清晨6点到8点,是一天中最适合老年人出行的窗口期,紫外线尚未强烈,空气中污染物也因夜间沉降减少。
可这段时间,很多小区门口的菜摊还没开张。这就需要社区介入,让商贩适当提前开业,或者组织“社区移动菜车”提前进小区。
再说穿衣服,很多老人夏天只讲一个字:凉快。于是吊带背心、大裤衩、凉拖鞋齐上阵。
结果裸露皮肤越多,反而散热效率更低。出汗后蒸发反而困难,容易形成热量“聚集区”。
正确的做法是穿着轻薄、浅色、宽松的长袖棉质衣物,此类衣物兼具遮阳、透气与排汗的功能。
再加一顶带沿的帽子,比一把手扇靠谱得多。
说到底,避暑是个系统工程,不是靠一两招“偏方”能搞定的。
说到偏方,网上还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夏天要吃得清淡,多喝绿豆汤,多吃瓜果。”
这建议放在普通人身上没问题,但对老年人来说,有些反而是陷阱。
绿豆性寒,容易刺激胃肠;西瓜水分高但糖分也不低,对糖尿病患者并不友好。
老人夏天要讲究饮食结构,而不是单靠某一两样“降火”食物。
而关于“喝水”这件事,也充满了误解。很多老年人确实喝得不够,但不是他们不知道喝水的重要性,而是他们真“不渴”。
这个“不渴”,背后是生理性的口渴机制退化,渴感迟钝。
强行灌水会带来水中毒风险。正确的方法是“定时定量”:比如每两个小时喝150ml水,哪怕不渴,也要喝上一口。此乃“生理补水”,而非“感觉补水”。
回头来看,张大娘的离世,并不是偶然的个体悲剧。
她身上的问题,是一整个代际的问题,是我们对“热”理解的缺失,是我们对老年人身体运行逻辑的无知。
从某种意义上说,“热”只是导火索,真正的炸药是孤独、退化和信息差。
说到这,有一个观点很少有人提:夏季高温致死率高的根源,并不在于温度本身,而在于“人与自己身体的陌生”。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讨论!
[1]王涛,赵悦,王猛,等.热射病院前急救专家共识(2024版)[J].解放军医学杂志,2025,50(03):245-253.
更新时间:2025-07-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