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丰民间流传着一句俗语:“别人的草果别人的糖”,它精准描摹了一种对待非己之物的轻慢态度,即敷衍、轻忽,且不加爱惜。这句话尤其适用于形容那些借得他人之物却不知珍惜的人,往往在借出的物品遭损坏或遗失时,成为人们流露感慨与谴责的喟叹。
正是因世间存在“别人的草果别人的糖”这般心态,才滋生出对非己之地、之物的轻视与散漫,甚至是刻意的破坏。故而我时常感叹,在我们这片土地上,终究还是本地人更懂得爱惜、尊重与守护家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而“别人”是不会管他什么“三七二十一”的。毕竟我们见过太多“别人的草果别人的糖”式的行径,而我们自身,也难免存有几分类似的心思与举动。
前几日我骑行经过“人造沙滩”,便亲眼撞见了这样一幕:一家外地来客,男女老少俱全,从沙滩离开时,明明出口就在旁侧不足十米处,他们却偏要攀爬栏杆。一家老小皆如此,幼儿由父母接力抱过栏杆,老人与带婴孩的父母便亲自翻越。这般举动,本地人是断不会做的,我也从未见过本地人放着“正门”不走,偏要在禁行之处“另辟蹊径”,行此强硬逾矩之事!这一幕,恰恰印证了“别人的草果别人的糖”这句俗语的分量与对人心的洞察。在那一家子人眼里,栏杆、沙滩都不是他们家的,管他“三七二十一”还是“三七二十二”呢,他们高兴就行。我们无从知晓这些人在自己的家乡是否爱惜故土的草木与自家之物,但在他乡,比如我们这里,我已然亲眼见到了他们对待这片土地上事物的态度。
在一些非本地的摆摊者中,亦有部分人从心态到行为,都透着对这片给予他们生计与财富之地的轻慢与漠视。摆摊易有的占地、噪音、卫生问题,在这些远道而来“讨生活”的人身上,被演绎得淋漓尽致。只因摆摊之处非自家院落或者自己远道而来谋生,本可收敛占用公共空间的行为,偏有人刻意扩大圈地范围以经营;更有甚者,到晚了没寻着合适位置,竟将摊位径直支在马路中间,似是抱着“我摆不成,大家也别想摆”的耍赖心态报复周遭。不少人收摊离去,留下满地狼藉从不清理;还有人刻意将喇叭音量调至最大,任噪音扰攘。在他们眼中,反正此地不是自己的家,便可以随心所欲、毫无顾忌,即便将来被制止、取缔,大不了换个地方再做。这不正是“别人的草果别人的糖”那句俗语最鲜活的注脚吗?
“别人的草果别人的糖”的心态,还体现在诸多日常细处:有人带着狗进海滨公园,任其随地便溺而不加管束甚至目的就是带狗来解决生理需求;有人将垃圾随意丢在变压器下、残檐断壁间、街头巷尾的角落,或是他人门口、公共场所或路口;更恶心的是,有人在花丛深处、凉亭隐蔽处便溺;还有些人带头漠视交通法规,闯红灯、抢黄灯,在斑马线上或越线等候,骑行时也不佩戴头盔、非机动车开到机动车道……凡此种种,皆因心底觉得“这地方不是自己的”,便少了珍视与爱惜,甚至透着几分莫名的轻慢,仿佛这方土地与己无关,尽可肆意对待,乱七八糟与己无关。“别人的草果别人的糖”,这句俗语所揭示的世相,实在是太过真切了。
最后我想说,“别人的草果别人的糖”,实则是人性与家教的试金石。一个人以怎样的心态与行为对待非己之地、之物,其三观便在世人眼前展露无遗。有些人在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不会像在汕尾这样的小城般散漫——在那里,他们颇能“装”出文明的模样,闯红灯不敢,往花丛里吐痰不敢,更遑论趁四下无人时钻进花丛便溺。
可到了汕尾,这些人却真的敢如此行事。毕竟这里不是他们的故土,有些人还真看不起这块地儿,没把这地方当自己的地方,即便有所破坏也毫不在意,这便是他们心底的念头。若非如此,“别人的草果别人的糖”这句俗语,又何以流传至今呢?
更新时间:2025-08-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