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一个词:人造太阳。
这可不是科幻电影里面的虚构,而是实打实被中国造了出来。
它不依赖煤炭石油,不制造污染,只需一升海水,就能释放相当于三百升汽油的能量。
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的电动车再也不用担心电量?这项突破,又是否真的能彻底终结石油时代?

时间要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一笔看似“神奇”的交易悄然发生,中国科学家用羽绒服、牛仔裤等生活物品,从苏联换回了一台名为T-7的老旧核聚变实验装置。
那时苏联正面临解体,库尔恰托夫研究所缺乏经费,而中国则正好抓住机会,用价值400万元人民币的物资,为核聚变研究赢得了整整十年时间。
这台设备,不只是设备,更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中国核聚变的大门。

几年之后,1994年,中国自主研发出了HT-7,这是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国产超导托卡马克装置。
靠着T-7的技术积累,中国科学家不仅学会了“仿制”,更学会了“创新”,从那一刻起,中国不再只是追随者,也开始站上世界核聚变的舞台。
真正让全世界为之一震的,是2021年,中国的EAST装置,也就是大家熟知的“人造太阳”,首次实现了高达1.2亿度的等离子体运行温度。

这是什么概念?太阳核心的温度才约1500万度,也就是说,中国实验室里制造的温度,是太阳的6到8倍。
这是人类第一次,在如此极端的温度下,稳定控制等离子体运行。
更关键的是,这个纪录并非昙花一现,2023年1月,EAST再次刷新纪录,在1亿度高温下,等离子体稳定运行了1066秒。
这不是几分钟的“试验性点火”,而是实打实的17分钟“控制燃烧”,这是全球迄今为止最长时间的高温等离子体维持,标志着中国在可控核聚变技术上站到了世界最前列。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控制一亿度高温,做起来有多难?
外部的超导磁体要冷却到零下269度,而内部的等离子体却高达上亿度,中间温差超过一亿度,这种极限条件下任何材料都面临巨大考验。
为了突破这个难题,中国科学家不仅攻克了温控技术,还在材料、控制系统、能源输入等多个方面实现了自主突破。
比如托卡马克内部的“第一壁”材料,长期承受中子辐照,寿命原本只有几年,中国正在研发新型材料,目标是将其寿命提高到10年甚至更久。

2024年10月,又一个重要节点到来了,中国最新一代核聚变实验装置—BEST,完成了主机“杜瓦底座”的安装,地点在合肥。
这标志着整个装置的核心建设正式开始,这个装置不仅仅是EAST的升级版,更是专为将来发电做准备的“工程级平台”。

与此同时,全球的核聚变赛道也开始升温,2025年,被视为“核聚变爆发年”,中国、美国、欧洲都在加速布局。
德国计划投资20亿欧元建设首个聚变电站;美国的企业则和微软、谷歌签下了未来聚变供电的合作协议,中国方面,BEST将开始装配核心部件,民间资本也加快了步伐。
比如著名游戏公司米哈游投资了“洪荒170”项目,目标是在2027年建成新的聚变实验装置,投入高达150亿元人民币,这显示出,中国不仅在国家层面推进核聚变,连民营企业也开始走进这个领域。
核聚变已经不再遥不可及,而是走上了量产和商业化的道路。

根据多篇文章的预测,中国将在2030年“点亮第一盏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聚变发电,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也在记者会上明确表示,这将是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这盏灯虽然只是象征性的发电,但它代表着人类第一次用聚变能发出稳定的电流。
从此以后,能源的天花板将被彻底打破。
核聚变的原料极其丰富,比如氘,广泛存在于海水中,全球海水中含有大约45万亿吨氘,可以支撑人类使用数十亿年。

更夸张的是,一升海水中提取出的氘,如果参与聚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这种能量密度,远远超过煤、石油、天然气。
氚的来源稍微复杂一点,目前主要通过锂转化获得,中国正在研究高效的“锂-氚增殖系统”,目标是建立起燃料闭环,实现100%的燃料自给。
现阶段,全球仍有15%的氚需要外购,但中国已经在逐步解决这个问题。
一旦闭环系统成熟,核聚变将成为彻底不依赖外部资源的能源体系。

与此同时,国际合作也在同步推进,中国是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项目的重要成员,计划在2034年实现“投1赚10”的能效比,即输出能量是输入的十倍以上,这将是人类能源转型的关键转折点。
到了2035年,中国将建成自己的工程实验堆,迈入真正的实用阶段,再往后,2050年之前,商用核聚变电站将正式落地,实现大规模供电。
这对普通人意味着什么?电价可能会明显下降,城市不再限电,空调可以随便开,电动车也不用担心充电,更重要的是,核聚变不会产生碳排放,也不会存在核泄漏的风险。
它不像核裂变那样依赖放射性材料,反应一旦中断就会自然熄灭,非常安全。

有专家形容,核聚变是人类文明从0.7级走向1级的关键一步,所谓文明等级,是以能源使用能力划分的。
能够驾驭恒星级能源的文明,才算真正意义上的一级文明,人类距离这个目标,只差一次技术飞跃。
而这次飞跃,或许正在中国悄然发生。
这场能源革命正在进行,而中国正握着点燃未来的火种,核聚变不只是技术突破,更是文明的跃升。
未来几十年,人类对能源的定义,或许将被彻底改写,而这个“重新书写”的起点,很可能就在中国合肥的实验室里。
信息来源:
2025-01-22 10:14·每日经济新闻 中国“人造太阳”创纪录,实现“亿度千秒”意味着什么?科学家:核聚变能源或能帮助人类实现星际航行
更新时间:2025-11-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