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iPhone Air在国内正式上线,三大运营商获得工信部eSIM手机商用试验批复以来,手机eSIM业务终于全面登场。

最近一段时间,已有不少用户在移动电信联通营业厅率先“尝鲜”eSIM版手机,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用户。
不过,相比三大运营商的“热闹”,广电这边却稍显落寞,迟迟未有eSIM业务的消息。
最近一段时间,国内eSIM手机业务迎来增长。移动电信联通已在全国上线eSIM手机办理业务。

在这场eSIM竞赛中,三大运营商各显神通。中国联通提前采取预约制,并迅速在全国31个省市同步上线eSIM手机业务,移动和电信紧随其后,全国多个地市的线下营业厅迎来了首批办理eSIM的用户。
eSIM,即嵌入式SIM卡,与需要插拔的传统实体SIM卡不同,它直接嵌入在设备芯片上。用户无需插入实体SIM卡,就能通过空中下载技术的方式将号码写入手机内置eSIM芯片。
不过,出于安全考量,eSIM业务现阶段仅限线下营业厅办理。

对于普通用户来说,eSIM带来的好处实实在在。它让手机设计更轻薄,防水防尘性能更好,出国旅游还能直接接入当地网络,省去了购买当地SIM卡的麻烦,不过这一切的前提是有一部支持eSIM功能的手机。
当前除了iPhone Air外,华为、小米、OPPO等厂商也会陆续推出eSIM版。
那广电为啥没有推出eSIM呢?
技术门槛是广电面临的首个挑战。eSIM看似简单,背后却需要大量技术投入。从建eSIM下载平台,到改造业务系统支持eSIM开通,再到建立测试体系和认证体系,每一项都需要长期投入。

以中国联通为例,他们从2015年就已开始eSIM技术研发和产品测试,历经网络兼容性、安全认证、国际漫游等复杂技术问题,才积累了成熟的eSIM生态和经验。
同时,资金压力也是一个非常现实问题。eSIM下载平台是一个高安全性、高可靠性、高并发性的电信级系统,建设和维护需要可观的投资。对中国广电来说,作为通信领域的新入局者,正集中精力致力于完善用户服务,扩展用户规模。
在eSIM热潮中,中国广电的“冷静”或许也是一种理智选择。Omdia资深首席分析师杨光认为,卫星与eSIM技术确实是提升通信服务的加分项,但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它们并非运营商布局的“必选项”。

对中国广电而言,无论是市场规模还是现有技术能力,与三大运营商相比都存在明显差距。
在这种情况下,广电的首要任务应该是解决“必选项”问题,如何通过优化基础通信服务,尽快扩大自身市场规模,这对其现阶段发展来说优先级最高。

三大运营商在eSIM领域已筹备多年,从早期可穿戴设备、物联网设备的eSIM部署开始,就积累了大量经验,中国广电短期内很难追赶。因此,现阶段eSIM并非其理想切入点。
放眼未来,当eSIM成为智能手机的标配,中国广电终将无法回避这一技术趋势。但在此之前,广电需要的不是盲目跟风,而是把握自己的节奏。
因此,广电更应避开“短板竞争”,将内容优势转化为用户可感知的价值,走出与三大运营商不一样的新路。
更新时间:2025-11-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