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蔡国强,你脑子里冒出来的肯定是烟花吧?
毕竟2008年北京奥运那“大脚印”、2015年那“天梯”,早把他“烟火艺术家”的标签钉得牢牢的。
但你可能不知道,今年68岁的他,用AI办展览都满两年了。
去年七月,他那AI特展“你在看我还是我在看你”在澳门开幕,当时还顶着十号风球的尾巴,这事儿听着就够酷的。
我本来想,艺术家玩AI不就是赶个时髦?但深入了解后发现,他这事儿跟别人还真不一样。
蔡国强团队搞出的这个AI,名叫“AI菜”,跟市面上那些谁都能用的AI完全不是一回事。它不对外公开,就团队自己用,核心是把蔡国强本人的艺术“基因”装进去了。
具体咋弄的?他们把蔡国强过去所有的火药画、烟花设计图,连他日常创作时的录音都整理出来,当成数据喂给多个大模型,最后训出了这个“AI版蔡国强”。
为啥要费这劲搞专属AI?说实话,这跟他从小生长的环境分不开。
蔡国强是泉州人,那地方号称“半城烟火半城仙”,逢年过节神明出巡,晚上还会放烟花给神明“看”。
这种氛围让他打小就想把“看不见的世界”用艺术表现出来,以前靠烟花、靠爆炸,现在就想靠AI。我觉得这不是跟风,是他艺术理念的延续,本质上都是找个“中间人”,连接天上地下、过去未来。
现在艺术圈玩AI的不少,但大多是拿AI当绘图工具,随便输几个关键词生成作品就完事了。蔡国强这“AI菜”不一样,它是真能学着蔡国强的路子干活。
比如用机械臂画火药画,还帮着策划了今年五月洛杉矶的白日烟花展,连展览动线都给优化了。老实讲,这种把AI变成“创作伙伴”的思路,比单纯凑AI热度要实在多了。
你以为“AI菜”只会干活?它还学了蔡国强的“脾性”。蔡国强本人爱占卜,“AI菜”也这德行;观众问它问题,它还会说些模模糊糊又特像艺术家的话,比如“若艺术是爆炸,我就是引线”。
刚开始我还觉得这是装样子,后来想想,这其实是把蔡国强的思维逻辑刻进AI里了,不然哪能说出这么“对味儿”的话。
“AI菜”最有意思的地方,是它既有蔡国强的“魂”,又有AI独有的本事。
就说展览里的互动环节吧,观众走到展厅指定位置,摄像头会捕捉你的外形和表情,“AI菜”根据这些信息,当场给你放一场专属的数字烟花。
本来想,这不就是个噱头?但后来发现,这些烟花素材不是瞎编的,是去年展览时跟观众一起创作出的8万张数字烟花。更贴心的是,屏幕一角还会实时展示“AI菜”怎么分析、怎么创作的,让你知道这场烟花不是随便放的。
这种“察言观色”的本事,是现在AI的通病,但蔡国强不满足于此。
他总说,给AI的都是人类的数据,还有他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可又想让AI给出人类之外的创意,这事儿想想就矛盾。搞不清他咋想的?其实细琢磨也能理解,他一辈子都在找“看不见的世界”,现在想让AI帮他找新路子而已。
不过探索哪有那么顺?今年十月,蔡国强就坦言,现在跟AI的交流遇到瓶颈了,越来越看到“天花板”。
不光他这样,圈里其他搞AI艺术的也有类似问题。比如徐冰老师的“AI地书”项目,也得靠人工筛选数据,不然AI搞出来的东西都大同小异。如此看来,AI想突破人类认知的边界,目前还真有点难。
蔡国强还说过一句话,他说他父亲字写得好,以前外公很欣赏,但现在没人会因为字写得好就更爱一个人了。
时代变了,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追求,没法替未来人决定该珍惜什么、保留什么。我觉得这话点透了他对AI的态度,不抗拒变化,也不丢了根本。他用AI不是放弃烟花,是换了个新媒介,继续做“沟通看不见世界”的事。
说到底,蔡国强跟AI的相处,像极了我们现在对AI的态度,从好奇到熟悉,再到直面问题。他这“AI菜”的尝试,不光是他自己的艺术探索,也给艺术圈提了个醒:AI不是用来炫技的,是用来帮艺术家更好表达自己的。
虽然现在还有“天花板”,但作为第一代AI艺术探索者,他这种敢试敢想的劲儿,已经很有价值了。以后再提起蔡国强,别只想到烟花,也记得他还有个会放专属烟花的“AI伙伴”。
更新时间:2025-10-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