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10月,一部名叫《巾帼英雄》的小说横空出世,文笔优秀深受读者喜爱;但仅写了两章后小说就停更了,这是因为作者忙着拯救中华民族去了。
而如今的万家灯火,百姓安居乐业,就是这篇“小说”的最终结局。
小说的作者就是周恩来,是为中国革命付出一生的周总理。
1976年1月8日上午9时57分周总理与世长辞,消息传出后,可谓山河呜咽,万民悲恸。
经党中央安排,将于从1月12日到14日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举行吊唁送别仪式。1月9日,周总理遗体告别会负责人张耀祠召开部署会议。
会议上张耀祠强调要保护好安全,维护好秩序,注意一些情绪特别激动的人;遇到情况,多做劝说,吊唁大厅布置好后,还要再检查一遍。
告别仪式开始后,党内外各先进人士、首都工农兵群众、机关干部、学生等四万多人赶赴劳动人民文化宫前往吊唁。
从1月10日到11日,中央在北京医院举行遗体悼念仪式,沉痛悼念周总理。朱德、王洪文、叶剑英、邓小平、宋庆龄等均赴现场哀悼。毛主席因为疾病缠身,脚已经肿的严重,因此未能出席仪式。
华国锋、朱德、叶剑英等沙场悍将当场泣不成声,不能自已。最后还是邓小平同志努力克制情感,向邓颖超握手慰问。
朝鲜劳动党主席金日成在得知这一悲痛的消息后,申请来中国吊唁,但被中央婉拒,无奈只能派专机送来一个竹制的精美花圈。
周总理去世后,联合国为他降了半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理解不接受,拒绝实行降半旗。
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在联合国会议上发表讲话说:“如果你们国家的领袖可以掌管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却无儿无女,如果你们国家的领袖可以在海外没有一分钱的存款,谁做的到的,我也给降半旗。”所有人都鸦雀无声。
按照周总理生前要求,1月11日,周总理遗体运往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途中首都数百万群众自发聚集在天安门东、西长安街两侧。
人民戴上自制的白花和黑肩带,在寒冷的冬日,群众挥泪送别周总理,人群中庄严肃穆,只能听到抽泣和嚎哭之声,甚至还有部分群众因过度悲伤而晕死过去。十里长街送总理,这是对周总理一生贡献的写照。
灵车来到八宝山公墓时,天已经黑下来,遗体火化前在小灵堂前举办了简单的送别仪式,邓大姐看着周总理遗体,沉默不语,满是不舍。
火化开始前,一向慈祥的邓大姐却向火化工人提出两个几乎是刁难的要求:骨灰要“完整、安全”。
完整,是指骨灰要全部完整放在一个骨灰袋内。安全,是指火化前和火化后要把火化炉清扫干净。
这两项要求之所以说是“刁难”,因为燃烧不充分原因,导致火葬而来的骨灰总是不完整。
邓大姐之所以如此“刁难”焚烧人员,是因为周总理希望把自己骨灰洒向祖国大地,因此必须把骨灰收集完整,这样才能让总理每一缕骨灰都能抚摸祖国的大地。
为达到邓大姐的要求,八宝山的火化工人,在单炉的基础上,连夜新建了一个专为火化总理遗体的火化炉,连所有火化用具都是新制造的,这样能最大程度上保持周总理骨灰的完整度。经过这样的操作后,总理的骨灰全部收集完成。
焚烧结束后,准备的骨灰盒装不下总理的骨灰,无奈只能用中南海的一个大花瓶装好剩下的,事后邓大姐对火化工人鞠躬表示感谢。
厚葬祖宗,泽被子孙。这是中华民族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习俗,然而周总理却是各例外,他不仅坚持火化,还希望把自己的骨灰撒向祖国的山山水水。
对此周总理是如此回复“人死了,不做事了,还要占一块地盘,这是私有观念的表现。”因此,周总理辞世的当天,邓颖超同志向党中央提出了周总理生前的最后一个请求:骨灰不保留,要撒掉。
面对着冰冷的骨灰盒,坚强的邓大姐也受不了了,抚摸着骨灰,两眼含泪说:“恩来同志,你的愿望就要实现了,你安息吧!”在场的人立即爆发出一片痛哭声。
1月15日,邓大姐及工作人员抱着周总理的骨灰盒子,从人民大会堂地下通道通过,为了不被记者媒体发现,邓大姐乘坐一辆老旧的吉姆车,利用夜色掩护,去往北京东郊的通县机场。在那里,一架喷洒农药的飞机等待良久。
执行撒骨灰任务的同志们登上飞机后,邓颖超向着飞机挥手,向她的战友、伴侣作最后一次告别,她明白,这一去,自己的恩来将永远离开她。
周总理的第一把骨灰,撒向了北京。
周总理在五四运动中与众多战友前往北京总统府前请愿,抗议北洋政府签订卖国条约二十一条,可以说,北京城内包含在总理奋斗的青春。
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担任国家领导人长达20年,在这二十年里周总理宵衣旰食,甚至在重病期间还亲自登上电吊车查看施工,总理的一生真的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周总理的第二把骨灰撒向了密云水库。
新中国成立前,北京极度缺水,玉泉山一带供水量远远不足北京城区使用。
因此,周总理生前一直注重水利建设,他曾在闲暇时说:“我一生就关心两件事:一个上天(“两弹一星”),一个水利。”
周总理先后主持修建了官厅水库、十三陵水库、怀柔水库和密云水库,并多次参加义务劳动,其中密云水库工程最大,耗时最长,总理投入的心血也是最多;因此,总理的第二把骨灰撒向此处。
第三把骨灰撒向了天津。
周总理的一生与天津有着难以分割的缘分,总理参加五四运动遭反动派拘捕半年之久,但在天津牢狱中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进步青年。
特别的是,周总理还在天津遇到了陪伴一生的邓颖超,可以说,天津是总理革命爱情的起点。
第四把骨灰洒向了滨州。
滨州是黄河的出海口滨州,黄河是中国人的母亲河,养育培养着中国人,黄河精神培养着一批批志士投身革命,也深刻的影响着周总理。
将骨灰撒入黄河出海口,借助海水带着他的骨灰流往台湾海峡,盼望着祖国的统一。
周总理曾谈到,自己的偶像是诸葛亮;而总理的一生,真正的活成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参考资料:人民网党史博览:2019.12.25:揭秘:周恩来的骨灰撒在了何处?
金台资讯:2020.3.30:邓颖超:为了周恩来的最后心愿
更新时间:2025-05-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