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阿姨今年62岁,自从退休后,唯一放不下的爱好就是戴各种首饰。金項链、银手镯、彩色塑料耳环,每天都不重样。上周,她无意间在手腕处摸到一个小硬块,随即去医院检查。没想到,医生看完检查结果后,皱着眉头脱口而出:“一些首饰真不能再戴!你知道吗,长期佩戴某些类型首饰,会给身体埋下健康隐患,甚至和癌症也脱不了干系!”这一席话让李阿姨瞬间紧张起来。
在我们的生活中,首饰似乎只是装饰品,戴得漂亮心情好,很少有人会怀疑它可能带来疾病风险。可你想象过吗?医学研究正在不断揭示——某些材料、佩戴方式、不注意清洁的首饰,其实有可能悄悄危害你的健康,特别对中老年人影响更大。到底有哪些首饰要格外注意?哪些小细节最容易被忽略?别小看这些日常小事,“等到身体出问题才后悔真的来不及”。
许多人都喜欢佩戴美丽的首饰,觉得能彰显气质、增添自信。可你可能不知道,近年来多个国家的医学研究都发现,一些特殊材质或佩戴不当的首饰,确实和健康问题息息相关,甚至被疑与癌症发病率上升有关。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医生曾公开表示:80%以上的首饰性皮炎与劣质首饰相关,而某些劣质金属成分的长期慢性刺激,也可能为“癌变”埋下隐患。
某些劣质首饰重金属含量超标,如铅、镉、六价铬等,皮肤长期接触后可渗透进体内,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认定为2A类或1类致癌物。
塑料、合成材料中常添加增塑剂(如邻苯二甲酸酯),此类物质40%以上在动物实验中证实可致乳腺、肝等部位肿瘤。
首饰表面涂层中的某些致敏染料和香精,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显示,将近14%的慢性皮肤炎、湿疹来自首饰过敏,反复刺激可能导致细胞异常增生。
长期佩戴又缺乏清洁,容易聚集细菌和尘螨,皮肤被反复摩擦、刺激,伤口感染几率上升。
很重要的一点是,病变通常都是慢性的、无声无息的,直到某一天你发现异常,往往就已经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为什么医生会怒斥,甚至用“别再戴了”这么严厉的语气?下面,结合最新权威数据和真实案例,逐一说清楚首饰带来的具体健康风险。尤其是第4种,很多人根本没听说过,但非常危险。
皮肤红肿、溃烂甚至形成慢性不愈合伤口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曾统计,因首饰接触性皮炎就诊的患者中,超85%发生在佩戴劣质金属首饰后3个月。轻则红肿瘙痒,重则可出现溃烂、反复感染,甚至慢性伤口不愈合——恶性转化风险也会高于普通人。
重金属慢性中毒,刺激致癌
据《中华肿瘤杂志》2022年数据,约12%的皮肤鳞癌、基底细胞癌患者存在长期重金属暴露史。尤其是镉、铍、六价铬这些金属,世界卫生组织都已明确列入致癌物名单。首饰埋下的隐患,早期难察觉,小问题易拖成大病。
淋巴结肿大、慢性炎症
有的人戴合金或塑料耳环,时间久了发现耳垂难以愈合,淋巴结反复肿大。哈尔滨医科大学研究发现,佩戴非贵金属耳饰3年以上的人,局部淋巴病变风险比一般人高出2.2倍,部分甚至可能诱发“假性肿瘤”。
激素干扰,有害物质可“内分泌紊乱”
部分激素类增塑剂(邻苯二甲酸酯、双酚A)在低价仿首饰中广泛存在。长期佩戴,这些物质通过皮肤吸收后,诱发内分泌紊乱、月经失调、乳腺异常增生概率升高13.5%~22.4%。女性朋友尤其要警惕!
致癌风险提高,细胞异常增生
临床统计显示,长期皮肤慢性炎症、反复刺激部位的良性肿物,癌变概率可上升18%~35%。如果本身免疫力较弱、合并糖尿病或有伤口的人群,风险更高。戴首饰一旦发现局部硬结、结节,千万别拖,需及时就医检查。
如果你热爱首饰,却又担心健康——医生建议如下,科学防范,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优选材质,远离劣质仿品。黄金、S925银、医用级不锈钢等较安全,有国家检测标识最佳。尽量别图便宜买“三无”(无品牌、无合格证、无厂家)饰品。
做好皮肤防护,定期清洗佩戴部位。无论项链、手镯还是耳环,全都要定期用酒精棉消毒,尤其炎热出汗时要勤擦拭。发现瘙痒、起疹子,应立即停戴并检查。
不要在洗澡、睡觉、运动时佩戴。流汗以及摩擦,都会加速首饰材料的释放或者损坏,增大致敏及致癌风险。
儿童、体弱、慢性病及孕妇更要慎用。此类人群对有害物质更敏感。建议孕期、哺乳期暂时停戴,避免增加不必要的健康风险。
选择知名品牌、正规渠道购买,保存票据及检测报告。大厂商产品更有保障。如遇疑似过敏、慢性炎症及时带首饰及包装就医,有据可查便于诊断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内容适合科普参考,实际效果因人而异,但只要做到上述原则,绝大多数首饰相关健康风险都可提前预防。保护自己,从今天开始,别让美丽变成负担!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致癌物清单》
3.《中华肿瘤杂志》2022年第44卷
4. 王伟等. 首饰性皮炎临床分析. 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研究论文
5. 世界卫生组织《重金属与健康专题报告(2022)》
6. 哈尔滨医科大学《耳饰与耳垂慢性炎症关系临床分析》
7.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饰性皮肤病流行病学调查》
更新时间:2025-10-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