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耀临夏的奉献者


作者/王维胜


人间最美四月天,这时候的临夏正是迎春花与灼灼桃杏共织锦缎的时节。太子山旅游大通道浮动着羊群般的云絮,黄河裹着积石山冰川的雪沫,在黄洮交汇的东乡丹霞山石间撞出细碎的银铃。刘家峡人工湖泊四周的田野里,脱贫的农人弯腰点种高原夏菜的弧线像大地写给蓝天的象形诗行。这是人间四月最美的景色,可是这一切,因为三月一个人的悄然离世,晨雾带上了凝霜,美景都仿佛失去了颜色。

往年此时,他的笑声和话语声充满了和政的梨花节。今岁花枝却似被抽了魂灵,花瓣落地时竟不旋舞,坠成苍白的叹息。大夏河畔的牡丹园里,姚黄和魏紫都成了水墨残卷,花瓣边缘洇着焦褐,仿佛被隐形的火焰舔舐过。最是那河州紫斑牡丹,往年能教敦煌壁画里的飞天羞惭合目,如今却蜷缩成团,倒像僧人手中捻旧的佛珠。他曾经行走过的那些村庄,蒲公英绒球里结满未寄出的书信。红园戏台子的飞檐翘角上,往年总有燕子衔着四月天筑巢,而今空余几茎茅草在风中比划。

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如璀璨星辰,以其无私的奉献和卓越的担当,照亮一方土地,温暖万千人心。在人间四月最美的时节,总有一些普通人多情的眼睛在春光里寻找旧影,寻找那个温暖的瞬间,回忆那个把临夏的事挂在心间的人,回忆那个把临夏百姓放在心间的人。郭鹤立就是这样一个普通人寻找与铭记的人。

把人民放在心里的人,人民也把他放在心里。

有一句话老话说得好,金牌银牌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口碑源自老百姓,源自民间。它不依赖于外在的东西,它发自内心,建立在实实在在的行为和品质之上。金牌和银牌如过眼云烟,容易消逝,而口碑如陈酿美酒,越久越香。一个人只有真诚和善良地付出,才能赢得老百姓口碑。这种口碑不仅具有跨越时空的影响力,而且是对一个人美好品质的赞扬,代表着责任和担当。

得到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的赞语并不难,可是得到民间老百姓的好评,那是相当不易的。因为我们每一个人,总有一种眼睛向上的惯性,不愿意向下。向上有好处,向下未必。何况在临夏这样一个复杂的地方,向下干一件好事,嘴杂不说,那阻力并不是用困难这两个字眼轻松解决的。就像临夏市行走的路中央,那拆不掉的建筑常年累月阻挡着行走的脚步,那打不通的断头路蛮横的堵住了出口。诸如此类的烦心事在郭鹤立手中解决了,老百姓当然记住了他。

他悄然离世,万人送行。他的同事和朋友给我发短信:“郭书记不幸英年早逝,令我十分悲伤,难以接受。但令我欣慰的是临夏人民对书记好评如潮,影响波及省内外,兰州华林山殡仪馆反映几十年来没经历过这么多人来吊唁,上至中央相关领导及省委书记省长,下至外买小哥饭馆老板,三天时间车水马龙……我记得曾专门和你交淡过,希望您关注郭书记的工作和业绩写点东西,这个书记对临夏的影响是巨大的……”

他悄然离世,老百姓自发全网共祭。但同时,他也遭受到一些人的非议与质疑。在我看来,这都正常。生命的价值往往在争议与共鸣的交织中显现,逝者身后引发的集体追思与质疑,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人性与时代的复杂光谱。

真正的纪念不在于统一评价,而在于激活思考。

这思考的结果是,他是一位炳耀临夏的奉献者。用自己的热血与赤诚,书写了一段令人动容的奋斗篇章。用自己的担当和作为,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郭鹤立与临夏有着深厚的缘分,他两度投身这片热土,将自己的智慧、精力与情感毫无保留地倾注其中。三十八岁初到临夏,担任和政县委书记。那时的他风华正茂,怀揣着为百姓谋福祉的坚定信念,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和雷厉风行的办事风格,在这片土地上深耕细作。他走进田间地头,深入百姓家中,了解他们的需求与疾苦,为和政的发展殚精竭虑。他积极推动各项惠民实事的开展,就像一位勤劳的园丁,精心浇灌着和政这片土地,让希望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给家乡百姓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美好印象。五十五岁时再返临夏,担任州委书记。此时的他,带着对这片土地更深的眷恋和报效之情,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他深知临夏发展的重任在肩,于是马不停蹄地带领有关部门负责人奔走于兰州、北京之间,为临夏的发展四处“跑项目”。他向各级领导和部门陈述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用真诚和执着为临夏争取到了一个个宝贵的发展机遇。兰合铁路、临大高速、达板沿洮河经济开发区等等一系列项目相继上马开工,如同一座座坚实的桥梁,连接着临夏的过去与未来,为临夏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项目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资金、拆迁、征地等各种矛盾问题错纵复杂,工作量巨大。但他没有退缩,以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决心,夜以继日地工作。十二点之前未曾入睡,凌晨两点多还在找人谈工作,六点多又起来吃牛肉面准备下乡,不打招呼,突然入户,只为掌握最真实的情况。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脚踏实地,什么是与百姓同甘共苦。他就像一座巍峨的高山,为临夏人民遮风挡雨;又像一盏明亮的灯塔,为临夏的发展指引着方向。

苏轼曾经说过“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临夏对于郭鹤立来说是异乡,但他心安临夏即故乡,以主人翁的姿态去建设、去奉献。他熟悉临夏的一草一木,了解临夏干部群众的需求与期望。他把自己当作临夏的一员,用全部力量为这片土地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奋斗。他的付出和奉献,就像甘甜的泉水,滋润着临夏人民的心田。又像温暖的阳光,照亮了临夏发展的道路。如今,郭鹤立虽已离去,但他在临夏大地上留下的足迹,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他所推动的项目,如一条条腾飞的巨龙,带动着临夏的经济发展;他所展现出的精神品质,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临夏人为实现更加美好的未来而不懈努力。

他是临夏发展的功臣,是临夏人民心中的好书记。

他的名字将永远与临夏的辉煌紧密相连,熠熠生辉。


2025年4月11日星期五


王维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协理事、临夏州作协主席。出版长篇小说《黄蜡烛》《双城》《打马走过草地》《花儿》;传记《胡廷珍传奇》《马殿选传奇》;主笔大型旅游散文集《寻古探幽览胜》《花儿临夏四卷本》《临夏美食河州味道》等;网络小说《王维胜揭秘马仲英》。曾获《小说选刊》笔会奖、黄河文学奖、敦煌文艺奖等多种奖项。长篇小说《花儿》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第六届黄河文学奖,第八届敦煌文艺奖。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4

标签:临夏   和政   敦煌   黄河   往年   老百姓   口碑   书记   土地   百姓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