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9项成果斩获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呜……”清晨的勉县西站,汽笛声穿透薄雾,满载高品质焊线钢的列车缓缓驶向绵阳。这一车“硬核”产品,是陕钢集团汉中钢铁有限责任公司(下称“陕钢汉钢”)历时4年研发的成果。更令人振奋的是,“绿色环保型高品质焊线钢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应用”项目,近日成功斩获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为这份匠心研发交出了亮眼答卷。

时间回溯至2020年6月,陕钢汉钢研发销售中心主任工程师王兴接到攻关任务:解决焊丝钢、焊条钢生产中的四大核心难题,实现低成本、高性能、绿色环保型焊线钢制造目标。从接下任务的那天起,他和团队中另外7名成员,就开启了“连轴转”模式——实验室里反复测算成分配比,生产线上紧盯轧钢流程,历经13次工艺演练、18次轧钢试验,消耗1.3吨钢材验证方案,终于开发出了减量化绿色环保成分体系,创新高纯净、高均质化钢制生产技术,为量产奠定核心基础。

技术突破只是起点。团队奔赴十余个城市推广,与龙头企业合作,让“汉钢造”焊线钢站稳了市场。

如今,一批批高品质焊线钢源源不断地发往全国各地。“目前我们已实现稳定工业化生产,年产量达10万吨,新增产值超4亿元。”王兴向记者介绍,该焊接用钢产品的开发与技术攻关,还填补了陕西省产业空白,为区域钢铁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动能。

走进陕西理工大学实验室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景然正俯身调试仪器,镊子下的钛合金薄片泛着银光。这位深耕钛合金研究近十五年的学者,与团队凭借“多级结构钛合金研究”同样摘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我2010年读博时,当时空间飞行器材料瓶颈突出,当时主要用钢铁,笨重、成本高、寿命低。”景然回忆,恰逢陕西钛产业蓬勃发展——宝鸡供应全国70%的钛原料,航空“减重”与本土产业“升级”的双重需求,让他毅然转向钛合金研究。2014年入职陕西理工大学后,这成为他每日的“必修课”。

科研之路充满挑战。钛合金变形控制难度极大,热加工动辄数小时,他说,几个月心血可能因一个参数偏差付诸东流。经过无数次实验,团队去年成功研制多级结构钛合金,将强度纪录从500兆帕刷新至1740兆帕。如今,他们的成果早已飞出实验室,广泛应用于航天飞机起落架、深海深潜仓、医用骨骼替代等领域,彻底打破钢铁材料的短板。景然和团队,还在把科研里的门道搬进课堂,让更多年轻人爱上这份“点石成金”的事业。

此次汉中共有9项科技成果获得2024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获奖数量居全省第二。亮眼成绩背后,是我市持续深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我市围绕成果转化与主体培育,持续下好“先手棋”:搭平台、建链条、聚人才、促协同,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2025年以来,25场成果路演接连登场,184项科技成果成功落地,26家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崭露头角,500 余名省市级技术经理人活跃在转化一线。陕西理工大学建成陕西首批、陕南首家省级机器人及智能系统概念验证中心,3个项目正冲刺2025 年省级概念验证中心与中试基地,“茶硒肽系列产品开发与产业化”等5个项目加速市场化。

从焊线钢的“绿色突围”到钛合金的“强度革命”,从单项技术突破到创新生态构建,汉中正以科技创新为引擎,驱动产业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短评


汉中9项成果斩获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既是科研实力的见证,更是创新生态的缩影。从陕钢汉钢四年攻坚焊线钢绿色制造,到陕西理工钛合金强度破纪录,这些“硬核”突破不仅填补产业空白,更以“实验室—生产线”的快速转化,激活区域经济新动能。背后是政策搭台、校企协同、人才聚集的持续发力——25场路演、184项落地成果、500名技术经理人奔走一线,让汉中以科技创新为强劲引擎,加速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推动产业链向高端跃升。一项项成果落地生金,正是汉中以创新为笔、以实干为墨,奋力书写产业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3

标签:科技   汉中   陕西省   科学技术   成果   陕西   钛合金   团队   产业   理工大学   强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