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陵湖畔,昼夜守护刻石

8月下旬,记者前往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采访,从县城往西进入扎陵湖区域,远远可见湖周边已拉起警戒线,由地方派驻公安干警、文物管护员进行24小时轮驻轮护刻石。

克服低温缺氧等困难,24小时现场值守

据介绍,玛多县协调公安机关和文旅、文物部门干部职工,克服刻石所在地低温缺氧、无水无电、无通信信号等困难,自6月9日起24小时现场值守,设置了临时性保护设施。

记者采访了青海师范大学教授侯光良。2020年,侯光良首次发现了扎陵湖的刻石,当时他第一反应为“明清仿古刻石”,理由是“后史明确记载明清时期由官方专门访河源”。由于缺乏专业设备和跨学科检测条件,在其2023年出版的著作中,侯光良只识别出16个字,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仝涛团队全部识别后才对刻石文物进行定性。

侯光良说:“这里人迹罕至,减少了刻石的人为破坏。此外,从风化角度看,对比青藏高原4000多米海拔的遗迹,此刻石遗存自然、真实。”

科技手段的应用,逐步揭开了尕日塘秦刻石的谜题。

刻石文字识别方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李黎介绍,为获取刻石详细文字信息,工作人员采用高精度信息增强技术采集刻石文字信息。通过该项技术可在对文物本体没有任何接触和损害的前提下,进行数字化采集,并且能够提取出清晰的文物本体的原始图像、纹饰以及文字信息。通过对采集数据的分析、处理、应用,可将清晰度提高40%—90%。

深化多学科合作,周边区域开展考古调查

仝涛认为,对于秦刻石,还有尚未解开的疑问,可从历史学、古文字学、古地质地理学、岩画学等诸多领域,开展综合性的交叉研究。

“科学是不断证伪的过程,目前的技术分析成果能够支撑秦刻石的结论。但刻石仍是一个开放性的命题,需要开展多学科合作,进一步完善相关研究。”仝涛说。

下一步,尕日塘秦刻石的考古工作将如何开展?据介绍,文物部门将围绕扎陵湖、鄂陵湖周边区域开展系统专项考古调查,进一步摸清各个时期考古遗存的分布与保存状况,着力构建该区域考古学文化谱系,为探讨刻石形成的历史背景提供更多考古实证。此外,还将加强多学科合作,协调专业单位组建联合团队,深入开展相关学科合作研究,进一步了解环湖区域的环境演变、人地关系、资源与生业等方面情况,多维度阐释秦汉时期疆域治理与探索开发青藏高原的历史进程。

面对大众关心的刻石开放问题,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世界文化遗产司)司长邓超说,尕日塘秦刻石现场位于三江源国家公园核心区,属于非开放地区。该地区海拔高,已进入降雪期,天气寒冷,请大家不要擅自前往。刻石本身虽然整体结构稳定,但部分岩层有剥落风险,需要科学保护,精心呵护,更不能拓印。

对于刻石的保护,国家文物局将以原址保护为基本原则,指导青海省文物行政部门组织高水平科研机构,深入识别刻石风险因素,系统保存周边景观环境,科学制定刻石保护方案,编制保护规划,并审慎论证建设保护设施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择机以适当的形式开放。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16日 08 版)

本报记者 龚仕建 乔 栋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6

标签:历史   昼夜   湖畔   文物   国家文物局   青海省   青藏高原   玛多县   区域   文字   遗存   信息   时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