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研究显示智能手表通过心率推测压力或疲劳的准确性存疑,与用户自我报告数据匹配度低。学者质疑可穿戴设备的"客观性",建议结合主观报告评估心理状态。关注详情。
阅读文摘
智能手表除了测量心率之外,还能根据生物特征数据,提供睡眠质量、疲劳程度或压力程度等信息。学界常将可穿戴数据视为"客观"反馈,但是实际存在测量误差和解释局限。
一项研究表明,智能手表的准确性值得怀疑,尤其是在疲劳和压力这两个方面。研究发现,智能手表通过心率数据推测的压力、疲劳状态与用户实际感受(通过每日4次手机问卷收集)吻合度极低。
该研究纳入800名用户3个月的智能手表数据及生态瞬时评估(EMA),研究发现设备主要依赖心率变异性判断压力,但心率升高可能源于兴奋、恐惧等多种情绪,无法精准反映心理状态。
研究强调,仅凭生理数据难以替代传统自我报告,需结合主客观数据构建更可靠的心理评估体系。这一发现对依赖智能手表健康监测的个人及科研领域均具警示意义。
更新时间:2025-08-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