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营养师”指导乱象当休矣

唯有划清专业与商业的界限,让营养科学回归本真,让保健品市场重拾信任,让每个人都能在理性守护中收获真正的健康。

媒体报道截图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陈长

“产品包装上明明标注食用量为每日1-2片的维生素 C,‘营养师’却建议我父母一天吃30到40片。”江苏的杜女士近日向记者反映,某保健品“营养师”向其家人提供不专业的营养指导,不仅夸大保健品功效,还劝说家人“生病不用去医院,吃他们的产品就能好”。这并非个例,近年来,打着“营养师”旗号推销保健品的现象屡见不鲜。

“伪营养师”的套路已形成标准化操作流程。他们往往以“健康管理师”“营养顾问”等头衔自居,利用伪造的成功案例,将普通保健品包装成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所谓的“个性化方案”,经记者暗访发现实为统一模板,无论咨询减肥还是孕期营养,推荐的产品清单都高度雷同,消费者的健康状况被完全忽视。更严重的是,中老年群体成为精准围猎的目标,部分老人被诱导放弃正规药物治疗,沉迷于“固体饮料和功能茶”构建的虚幻健康幻象中。这种虚假营销行为,不仅掏空了消费者的钱包,延误了病情,更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等多项法律。​

乱象丛生,根源在于资质与监管的双重困境。一方面,“营养师”的称谓被泛化与滥用,一些企业销售人员仅通过各类短期速成课程培训就获得“健康讲师”等证书,而后便以“专业身份”开展指导与销售,甚至参与直播带货、群聊推销,所提供的营养指导常常缺乏专业性,甚至存在误导风险。另一方面,监管存在滞后性,随着电商平台、直播带货、微信社群等线上销售迅速兴起,一些商家将销售话术包装成 “营养课程”,模糊了商业营销与专业指导的界限,甚至通过频繁更换账号、注销账号逃避责任,让这些“伪营养指导” 有了滋生的土壤。​

破局的关键在于制度重构与技术升级双管齐下,厘清营养指导与商业营销的边界。首先,应建立统一的营养指导资质认证体系,明确注册营养师与普通从业人员的准入门槛,将学历、专业背景、实践经历等硬性指标纳入考核,并定期更新知识库,确保从业人员具备科学素养。其次,需完善跨平台协同监管机制,针对直播带货、社群营销等新型渠道,推动监管部门与平台企业共建“黑名单”制度,对发布虚假信息的账号实施联合惩戒,防止不法商家被查处后改头换面继续行骗。此外,应强化对保健食品标签标识的审核力度,明确禁止使用“治疗”“根除”等医疗术语,并建立动态更新的查询平台,方便消费者核实产品信息。​

当然,科普教育与社会共治同样不可或缺。相关部门不妨联合医疗机构、学校等机构,通过社区讲座、公益广告等形式,普及“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药品,不具有疾病预防、治疗功能”的常识,若出现疾病症状,应及时就医,而不盲目参加“免费试用”“健康讲座”等可能暗藏推销目的的活动。学校教育也应加强营养学基础课程,从青少年阶段就着力培养科学健康理念。与此同时,还应畅通维权举报渠道,破解“认定难、取证难、溯源难”等难题,鼓励消费者通过 12315 等渠道举报违法行为,形成全民监督的高压态势。​

健康是民生大计,不容虚假营销染指。唯有划清专业与商业的界限,拧紧监管螺丝,才能让营养科学回归本真,让保健品市场重拾信任,让每个人都能在理性守护中收获真正的健康。​

彩云网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关注彩云网评,投稿邮箱yncywp@163.com,稿费从优。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3

标签:养生   营养师   营养   健康   保健品   专业   彩云   消费者   界限   商业   本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