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彭先生称,其姑妈病重急需“救命钱”,委托女儿去银行取钱,但是却被工作人员告知:必须本人亲自办理。
家属无奈之下,将病重的老人抬到银行办理取钱业务,前前后后折腾了一个多小时,等到“救命钱”取出来的时候,老人的命却已经没了,遗体当晚被送至殡仪馆。
事后,家属认为老人是在银行办理业务时去世,于是报警追责。
但是,银行却调出监控回应称,银行在为老人办理业务时,劝说将老人及时送医,却被老人家属拒绝,要求直接支取存款用于办理后事!
另外,银行与老人家属在该事件的关键细节处,各执一词,存在很大的不同!
据彭先生描述,他的姑妈长期患有糖尿病,后来病情加重出现偏瘫症状。
然而,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专找苦命人,前段时间,姑妈又因为偏瘫摔断了腿,住进了当地某医院。
众所周知,糖尿病人受伤之后,伤口很难愈合,因此姑妈的身体也是一天不如一天,姑妈的大女儿陈女士,便想着给老人转院治疗骨伤。
但是,姑妈因病长期治疗,基本耗光了家庭的积蓄,只剩下最后一笔5万元的定期存款,于是,陈女士便准备将钱取出来用作治疗费用。
这笔钱虽然不多,但是对于病重的姑妈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救命钱”!
5月14日当天,陈女士拿着自己和母亲的身份证,去银行取钱,但是因为忘记密码。连续三次输入错误,需要重置密码。
银行的工作人员表示,重置密码需要当事人亲自办理。
彭先生称,表妹(陈女士)向银行工作人员说明姑妈病重,急等着这笔存款救命,没有办法亲自来银行取钱。
然而,银行的工作人员在明知当事人病重的情况下,却依旧说“不行,必须本人到场”!
由于表妹(陈女士)对银行取款的办理流程不是太熟悉,而银行工作人员又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并未主动告知可以提供上门服务。
所以,表妹只得联系其他家属,在当天下午4点左右,用轮椅将姑妈从医院抬到了银行,办理重置密码业务。
据彭先生描述,当时姑妈的身体状态很差,连眼皮都耷拉下来了,在配合银行工作人员进行人脸识别的时候,眨眼、张嘴等面部反应很慢,一直没有识别成功。
而银行在多次未识别成功之后,竟然表示不为姑妈办理业务了,将姑妈和家属晾在一边。
这让家属们非常生气,投诉了银行,之后银行才继续为姑妈办理业务,直到下午5点多才成功重置密码。
彭先生称,办理业务时,银行的冷气开的很大,姑妈感到很冷,于是家属便将老人转移到了银行门口休息。
谁知,折腾了一个多小时的姑妈,竟然缓缓倒下没有了气息!家属随即便打了急救电话和报警电话。
之后,救护车赶来,在抢救无效后,当场宣布姑妈死亡,遗体当晚便被送进了殡仪馆,而家属则是停留在银行,继续处理问题。
从彭先生的描述来看,似乎确实是银行的问题,但是事情的真相真的如此么?对于以上情况,银行却有不同的说法。
事后,银行成立了成立工作组,配合警方调取了监控,并梳理了事件发生的时间线,针对“病重老人取钱时去世事件”,做出了回应。
银行称,事发当天,陈女士帮助客户(彭先生姑妈)取定期存款,连续三次输错密码后,陈女士称将带客户本人来银行办理重置密码业务。
但是,陈女士却并没有向银行的工作人员,告知客户(彭先生姑妈)的具体情况!这一细节,银行与老人家属的回应,截然相反。
下午4点左右,陈女士和另一位家属推着客户本人(彭先生姑妈)来到银行,银行的工作人员在看到老人双眼紧闭、问话也不回应的时候,就察觉到老人的状态不佳。
于是,银行的工作人员便为老人开通了绿色通道,启动特殊业务办理流程,为老人办理业务。
而且,银行的工作人员也告诉陈女士,按照老人的情况,可以为她提供上门服务!
银行网点的内勤行长在了解情况后,也告诉陈女士,如果客户处于急救状态,银行可以直接把钱打到医院账户,让客户先接受治疗。
明眼人都知道,银行这是给陈女士的建议,不过,陈女士当时却并没有对此表态,因此,银行只能继续为老人办理重置密码业务。
到了下午4点半左右,老人的家属表示,已经不准备给老人送到医院了,想要直接把定期存款取出来,用于为老人操办后事。
内勤行长听了这话,又建议让陈女士留下来办理取款业务,让另一位家属及时带老人送医,但是,老人的家属依旧拒绝。
由于老人当时的状态很差,重置密码业务办理了接近两个小时,却一直未能成功。
临近下午六点的时候,老人再也撑不下去,即便家属拨打了急救电话,但是终究没能挽回老人的生命。
晚上八点左右,银行工作人员在老人已经离世的情况下,将5万元取出,并交给了老人家属。
通过老人家属和银行的回应不难看出,双方在很多细节上,各执一词,其中比较关键的,就是陈女士到底有没有“事前告知工作人员老人的情况”?
毕竟,这也是造成这起惨剧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今,警方进行了立案调查,法医经过初步认定,认为老人是突发疾病死亡,遗体当晚就被拉到殡仪馆,但是还没有火化。
当地银保监局也就此事发声,表示已经派人调查了解情况,具体情况以官方通告为准。
老人原本只想取钱治病,没想到最后却搭上了自己的性命,事件曝光后,众多网友对此展开激烈讨论。
有人说银行的人脸识别虽然方便,但是也存在技术缺陷,不能很好的应对诸如此类的紧急情况。
也有人对银行和家属的回应表示质疑,希望警方可以及时通报,让真相大白于天下。
不过,如果银行所言属实的话,那么老人家属的操作,就多少有些冷血了!
大家认为,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老人家属和银行双方的回应,到底谁真谁假?
本文信息来源:
【1】极目新闻,2025年5月15日发布。
【2】扬子晚报,2025年5月15日发布。
【3】荔枝新闻,2025年5月15日发布。
【4】重庆广电第1眼,2025年5月15日发布。
【5】飞翔,2025年5月14日发布。
【6】红星新闻,2025年5月15日发布。
更新时间:2025-05-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