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华盛顿出席人工智能峰会。
为了不让中国领先美国,不到一个小时,他签下三道行政命令,宣布启动一项新的AI国家行动计划。
紧接着美国副总统万斯就说了句前所未有的话,这是怎么回事?
特朗普紧急推进AI战略,能起多大效果?而万斯一句少见的直白发言,又暴露出怎样的焦虑?
第一道命令,聚焦环保审批。
根据白宫通报,特朗普政府将对《国家环境政策法》(NEPA)设立AI项目豁免条款,加速数据中心的建设。
此举直接回应了美国AI产业界对土地和用电审批流程过慢的批评。
《清洁水法》也被纳入调整范围,联邦政府将简化涉及电力输送与冷却系统建设的审批环节。
特朗普政府认为,美国AI发展受到了能源与土地政策的双重限制。
所以,想要通过放松环保管制,从而为美国AI企业提供基础保障。
第二道命令,重塑AI技术出口机制。
美国商务部与国务院将牵头,与技术企业合作为盟友国家输出“安全的全套AI产品方案”。
这表明特朗普政府想在AI芯片、高性能算力平台和通用模型等领域鼓励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这背后,是对拜登政府“高墙政策”的调整。
与其封锁技术外溢,不如自己设定规则,将AI打造成一个可控出口商品。
7月15日,美国已批准英伟达恢复向中国出口H20芯片。
这个型号芯片曾在4月份被列入出口限制清单,恢复出口就意味着美方正在试图平衡技术安全与产业利益之间的关系。
第三道命令,主打“清理政治偏见”。
特朗普在讲话中指出,一些AI产品存在“意识形态偏见”,特别是在多样性、公平性等议题上的算法输出。
于是强调,联邦政府以后不要再买那些被认定有政治立场偏向的 AI 服务,并且还要求制定全国统一的标准,以此来缩小各个州在监管力度上的差别。
这份计划的核心就是美国要用一切办法,确保在AI领域不被中国超越。
这说明美国的信心被动摇,现在已经很焦虑了。
AI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能源。
数据中心需要大规模电力支撑,而美国电力系统却正在吃紧。
2025年上半年,美国数据中心用电量达到过去20年来的峰值。
但美国能源部的统计显示,全美电力供应增长远不及AI扩张速度。
以硅谷为例,多家企业已对政府发出预警。
OpenAI、Meta、Anthropic等公司在内部报告中明确指出,能源瓶颈正在阻碍AI训练计划的推进。
尤其是大模型部署阶段,对电网稳定性要求极高。
而在同一时间,中国电力基础设施的增速被外媒频频提及。
根据澳大利亚气候能源金融智库2024年发布的数据,2023年中国新增电力装机容量约400吉瓦。
美国同期,仅增加“几十吉瓦”。
一个正在补短板,另一个已在扩产能。
特朗普这次松绑环保法规,不是偶然,这分明有一定的 “抢电保算” 意图。
特朗普一边打着“自由竞争”的旗号,一边试图松绑本国环保法,快速建造数据中心,甚至借联邦土地来供应AI项目所需电力,这一切其实都透露出一个核心逻辑,美国已经意识到自己正被逼入一场不由自己定义节奏的竞赛中。
而中国正是那个节奏改变者。
AI的竞争,早已不是模型跑得快就能赢。
更关键的是——谁掌握规则制定权。
特朗普在讲话中强调,美国必须设立全国统一的AI监管框架。
不能再让50个州各自出台不同标准。
这不仅是为了统一国内市场,也是为了向外输出标准。
美国AI政策正从“技术封锁”过渡到“规则输出”。
核心逻辑是:制定标准的人才能掌控未来。
这一策略的外溢方向非常明确。
美国正在推动与日韩、欧盟等盟友共同建立AI“友岸标准”。
试图复制当年“美元+布雷顿体系”或“互联网协议”的国际主导路径。
这背后,是美方对中国AI崛起的深层担忧。
中国不仅在算法训练和产业落地方面加快步伐,也在国际AI治理话语体系中不断发声。
早在2022年,中国就推动出台了人工智能伦理治理规范草案。
并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G20等多边机制中的相关议题。
外交部发言人曾明确表示,人工智能发展应坚持开放、公平、包容。
不能被政治利用,也不能被垄断。
这与美国推动的“安全绑定”战略,存在明显分歧。
过去几年,美国政府在AI、芯片、生物计算等技术领域对中国采取了严格限制。
拜登政府时期,出台了多轮出口管控措施,将英伟达等企业的高端芯片产品列入禁售清单。
以“国家安全”为名,限制对华模型训练合作。
但是效果并不理想。
2024年底,中国多个国产AI模型在拉美、东南亚实现部署。
中东地区也有国家采购中国算力与算法服务,用于智慧交通与城市管理。
到了2025年7月,特朗普决定重新评估芯片出口禁令。
7月15日,美国商务部批准英伟达恢复对中国出口H20芯片。
该芯片曾在 4 月被列入禁止清单。
产业界的反馈很直接。
硅谷科技公司希望政府提供“政策确定性”,不要再反复横跳。
特朗普政府在此问题上明确释放信号:要从过去的“技术自闭”回到“市场逻辑”。
不过美国此举更多是基于自身利益的策略调整,其遏制中国科技崛起的深层意图未变。
特朗普签令当天,美国副总统万斯表示:如果美国把自己限制死,让中国赶了上来,那不应该怪中国,这是美国领导人愚蠢政策的结果。
这是美国高层首次在AI议题上将责任归咎于自身政策。
与以往美方喜欢将技术差距归因于他国的说法不同,万斯这个的表态直接将矛头指向了美国政策。
他所指的不只是拜登时代的技术限制,更包括美国在能源、产业链协同、监管分歧上的长期失衡。
拜登的“小院高墙”,试图划定技术边界。
但现实是——技术不能封锁,市场也不买账。
而万斯的态度则更现实主义:“别怪中国,是我们自己耽误了。”
这番话刺耳,却不无道理。
美方应该摒弃那种“你赢我就输”的想法,取消一系列对中国不合理的经贸限制措施。
中国的AI发展,走的是另一路。
中国走的是开放合作、协同发展之路。
国家政策连续性强、产业支持链完整、能源配套能力稳定。
2023年到2025年,中国在大模型、本地算力和AI芯片方向都完成了关键节点的国产化。
不仅如此,中国还在推动AI治理的多边合作,强调“发展中不搞垄断、竞争中不损全球利益”。
相较而言,美国在AI战略推进过程中内部掣肘较多。
州与联邦标准分歧、环保审批拖延、能源产能滞后,都是实打实的问题。
特朗普这次大笔一挥,虽然突破了一些政策约束,但真正的转折,还得看产业落地效果。
目前,硅谷科技公司多持观望态度。
因为他们知道,出口管得松,风险没解除;法规统一了,市场分歧还在。
而中国方面,外交部明确表示:希望美方取消不合理限制,停止泛化国家安全概念,为中美科技交流创造稳定环境。
这场AI竞赛,不只比技术,还比治理、比稳定、比持续性。
特朗普今天可以签三道令,明天也可能推倒三道墙。
这背后是美国科技政策陷入一种矛盾状态,既想限制中国,又怕限制太狠连自己也伤。
说白了,美国不是怕被中国领先,而是怕自己没有能力超越中国。
万斯的那句话,恰好是一面镜子,看似是中美技术的赛跑,实则是制度方面、发展模式与全球治理理念的正面碰撞。
未来看的或许不是谁输谁赢,而是看能不能一起走得更远。
更新时间:2025-07-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