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的就是国际这条线;马上追踪热点
秘闻背后的事;我给你说透
欢迎各位看官收看今天的【司马秘事】
日料正在加速“本土化”,寿司郎上海两家新店还没开业,半个月内的座位就被抢光了。
11月7日开放预约后,12月6日到19日的所有时段全显示客满,网友吐槽“手慢一秒都没位置”。
不光是寿司郎,滨寿司在上海的30多家门店,饭点排队两三个小时都是常态,曾经冷清的日料店,如今又成了商场里的香饽饽。

放在两年前,没人能想到日料会有今天的热度,疫情期间,堂食暂停加上生食可能带来的风险,不少日料店撑不下去关门。
后来核污染水排海事件一出,更是让日料赛道雪上加霜,很多门店客流直接腰斩,本来以为日料会就此消沉,没想到2024年画风突变。

寿司郎北京首店开业时,排队上千号的新闻刷遍社交平台,有人专门请假去打卡。
滨寿司也悄悄发力,从2014年入沪后慢悠悠开店,到现在不光门店数量翻倍,还有9家新店在筹备中。
数据也能说明问题,寿司郎母公司的最新财报里,销售额和利润都创下历史新高,中国大陆市场的门店更是频频刷新日销纪录。

如此看来,日料的回暖不是偶然,而是实打实的消费热潮回归。
日料能重新火起来,第一个要感谢的就是“产地祛魅”,之前大家总觉得日料就得用日本食材,核污染水事件后,不少人对日本进口食材避之不及。

但吃着吃着发现,我们常点的三文鱼,大多来自挪威、俄罗斯,而日式鳗鱼的主产地,竟然是广东顺德。
寿司郎的高管就说过,他们没进中国市场前,就和顺德的鳗鱼工厂合作多年,连日本本土门店用的鳗鱼都是从那运过去的。
这个真相让不少人意外,原来日料食材早就不是“非日本不可”,现在更厉害,国产三文鱼都能自给自足了。

青海、新疆的养殖企业已经建成完整产业链,去年的产量就有5万吨,还在逐年增长,寿司郎甚至和獐子岛联名推出贝类产品,本土食材的品质已经得到认可。
消费者不用再担心产地问题,自然愿意走进日料店。

如果说产地透明解决了“敢不敢吃”的问题,那性价比就解决了“愿不愿常吃”的难题,以前提到日料,大家都会觉得贵,随便吃点就几百块。
但现在的热门日料店,客单价大多在100元左右,甚至更低,寿司郎、滨寿司不用多说,食材新鲜还不贵。
新入局的日企更实在,町田商店的拉面在上海卖36元,比日本本土还便宜,鸟贵族的烧鸟,人均100元不到就能吃饱,比本地同类门店价格低不少。

本土品牌也不甘示弱,海底捞推出的如鮨寿司,直接把价格打到8元起,客单价才88元,比寿司郎还便宜。
本来想吐槽海底捞跨界不专业,但后来发现,它家门店周末翻台率能到8轮,单日接待上千人,性价比确实打动了消费者。
毕竟现在大家消费更理性,花小钱能吃好,才是最实在的需求。

日企忙着在中国跑马圈地,本土品牌也没闲着,除了海底捞,N多寿司这样的本土品牌已经开出5000多家门店,下沉到三四线城市。
这场日料大战,变成了本土品牌和日企的正面较量,日企的优势是有成熟的运营经验,他们经历过日本的通缩时代,早就把性价比玩得炉火纯青。

鸟贵族的社长就直言,中国现在的消费环境,正好适合他们这种“通缩赢家”,他们计划今年开7家店,明年开17家,未来还要开到100家。
但本土品牌也有自己的底气,完善的供应链就是最大优势,大连的贝类、正大的日式鸡块、大用食品的照烧脆骨丸,从核心食材到辅料,都能在国内找到优质供应商。

有了供应链加持,本土品牌在价格和品控上都不逊于日企,未来的日料市场,大概率会是“本土食材+高性价比”的天下。
红餐大数据预测,明年国内日料市场规模能回升到700亿元,而“本土食材”这个标签,会成为日料品牌最亮眼的名片。
毕竟,不管是日企还是本土品牌,只有真正贴合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才能在这个赛道上走得更远。

世界从不平静司马为您解析,今天到此为止,下期我们再见!
更新时间:2025-11-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