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刚刚降临,65岁的李大爷便早早洗漱完毕,关灯上床。可每每闭上眼,他却怎么也睡不着。屋外偶有车辆驶过的声音,他反复想着“早点躺下身体好”,却越躺越焦虑,辗转反侧到深夜。这种“早睡”却难以入眠的状态,不仅让李大爷白天精神不济,连家人都开始担心他是不是哪里出了问题。老邻居高阿姨见状还劝他:“可别再早早就上床,最近听说‘睡得越早,死得越早’,咱们岁数大了,这觉还真得小心!”
听上去有些颠覆常识:难道我们一直坚持的“早睡早起”真有隐患?难道老人家睡太早、睡太久,反而不利健康?网上铺天盖地的说法“老人睡得越早死得越早”,到底是真是假?晚上到底要睡多长时间才最养生?未解之谜,今晚说给你听!
其实,关于“早睡早死”与“睡多久最健康”,背后的奥秘远比我们想象中复杂,很多中老年朋友可能正被错误观点误导,导致白白牺牲了宝贵的睡眠质量。是不是只有睡满8小时才是健康标准?老人真的要像年轻人一样早睡早起吗?今天,我们就用数据和权威研究给你一个科学答案。
许多老年朋友一直相信“晚上早点睡,早起精神好,睡得久身体才健康”。可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像李大爷这样的老人,明明上床爬得早,入睡却很难,白天还经常感到精神不振。这种“强行早睡”并没有带来如愿的好身体,反倒出现“入睡困难、凌晨易醒、白天犯困、晚上又睡不够”的恶性循环。那么,老人晚上到底该睡多久?“睡得早”到底是不是健康的标志?
科学家早已对这些疑惑给出了答案。复旦大学的冯建峰团队等权威机构的多项研究,揭开了“睡眠时长与老人健康”的关系真相。从《睡眠医学》杂志的大型流行病学数据,到英国生物样本库50万人的随访分析,结论都极为一致。
“早睡早死”说法的科学调查
2021年发表于《睡眠医学》的全球研究,对21个国家、11.2万余人进行长达9.2年的追踪分析。研究把受试者分为“早睡组”(晚上6-10点)、“正常组”(晚上10-12点)、“晚睡组”(0点以后)。最终发现:
早睡组比正常组 死亡率高出29%,重大心血管事件升高11%;
晚睡组死亡风险增加也不容小觑,比正常组高出11%。
乍一看,似乎“早睡更危险”?其实这只是数据间“相关性”而不是因果关系,还有很多干扰因素(比如医疗条件、生活环境、心理状态等)。早睡早起本身没有直接致命风险,但强行更改作息,或者睡太久,本身可能暴露出深层次健康隐患。
老人最佳睡眠时长:并非8小时,而是“7小时”
复旦大学与英国剑桥大学联合研究显示,中老年人(尤其65岁以上)最佳入睡时长不是8小时,而是7小时左右。分析了50万人(38-73岁)睡眠时长与认知、心理健康发现:每晚睡眠7小时的老人有更好的认知功能、较低的抑郁风险、心血管疾病也更少;睡眠时长不足6小时或者超过8小时,不论是短睡还是长睡,综合健康风险都增加。
睡眠时间“越规律”,身心状态就越好
失眠和睡太久,哪个更伤身?
中国医学会神经内科学分会指南指出,像李大爷那样,明明早上床却睡不好、早醒、浅眠、白天困乏,这种“睡眠质量不佳”比单纯的睡眠时长问题更危险。还有研究表明:“每晚睡眠质量良好,即便不足7小时,心血管等慢病风险依旧更低。”
深度睡眠质量才最关键
高质量的睡眠,需要时间合适,更需要“深度睡眠”保障。深度睡眠(NREM第三、四阶段)只占整个睡眠的20-25%,它决定疲劳修复和免疫调节。年龄越大,深度睡眠会自然减少,但规律生活、健康作息有助延缓这一变化。
越多研究说明,合理入睡时间和7小时左右的睡眠长度,对老人健康保护最有力。适当做出调整,你会发现身体悄悄发生好转,尤其是不少人忽视的“第3条”:
一、认知能力优化,老年痴呆风险降低
多份数据表明,规律睡够7小时的老人,记忆力、注意力稳定度比睡太短/太长者高出18%以上。大脑海马体区域“清除废物”功能提升,有助预防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认知障碍。
二、心理情绪稳定,焦虑抑郁概率减少
长期失眠或过早、过晚入睡的老人,抑郁症患病率提升12.6%~23%(据中华医学会睡眠障碍指南)。规律7小时、深浅睡眠结构均衡者,情绪指数更高,抗压性更强。
三、心血管系统“用剩下的睡眠守护”
无论原有心脏基础如何,晚上7小时睡眠、24小时作息规律,高血压、冠心病风险下降显著。英国生物样本库的研究发现,良好睡眠习惯能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17%以上,相比一天睡6小时或超过9小时的老人。
正确入睡时间,优质睡眠效率,才是老人长寿的关键。不是单纯追求“睡得早”,科学睡法才值得实践:
1. 不要强迫自己“早早上床”
最佳入睡窗在晚上10点-11点。如太早躺下易陷入“假性失眠”,建议适当晚些上床,等到困意袭来再入睡,让生理节律更自然。
2. 保持固定作息,避免早晚忽早忽晚
哪怕睡不着,也应相对固定起床时间。每晚实际睡眠维持在6.5-7.5小时内,长期效果更好。
3. 白天适当活动,午睡不宜过长
日间多晒太阳、适度锻炼,有效提高夜晚深度睡眠占比。若午休,建议20-30分钟为宜,避免影响夜间正常入睡。
4. 睡姿建议:仰卧与右侧卧交替更理想
右侧卧有助心脏减压及胃排空,仰卧利于大脑和全身血液循环,连续单一睡姿时间不宜过长。肥胖、打鼾者尤其注意避免长时间仰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 张连仲. 中国老年人健康睡眠白皮书. 中华医学会, 2022年 3. 冯建峰等. Optimal sleep duration in middle and old age. UK Biobank Study, 2021. 4. 黄立. 睡眠质量与中老年人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前瞻性研究. 中国老年医学杂志, 2019, 39(2) 5. 中华医学会神经内科学分会. 老年人睡眠障碍诊治中国专家共识. 2023年版
更新时间:2025-09-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