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西贝餐饮那事儿闹得沸沸扬扬,说是用了预制菜却天天喊“现炒”,被网友揪出来后,全网都在聊预制菜的猫腻。
这事儿看着是企业宣传翻车,实则把预制菜行业的“心病”摆到了台面上,明明2024年整个行业规模已经快摸到5000亿,却连自己“是谁”都说不清,这不就是典型的“身份焦虑”嘛。
西贝这波争议,核心就是消费者期待和现实对不上,大家去西贝吃饭,奔着的是“现点现做”的烟火气,结果发现端上来的菜可能是工厂提前做好的预制菜,换谁心里都别扭。
不光西贝,之前部分学校推预制菜,家长们也炸了锅,担心孩子吃的菜不新鲜、没营养。
为啥会这样,说白了就是信息没对上,我本来想觉得预制菜就是速食,后来发现不是这么回事。
预制菜用的急速冷冻、真空包装这些技术,其实能比菜市场买的菜更好保留营养。
而且咱们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的标准,比不少国际标准都严,但这些事儿没多少人知道。
大家看到保质期24个月的西兰花,第一反应不是“技术厉害”,而是“这菜能吃吗”。
企业这边也有问题,光顾着说自己的菜做起来快、成本低,却不跟消费者掰扯清楚“预制菜到底咋回事”。
有次我买了份预制菜炒饭,包装上就写着“加热即食”,没说用了啥原料、生产流程咋样。
消费者摸不清底细,自然容易犯嘀咕,搞不清这一点,行业再能赚钱,也难让大家真心接受。
要说预制菜最头疼的,还是“自己是谁”这个问题没答案,有回跟做食品标准的朋友聊天,他吐槽说,现在业内都吵不清预制菜该咋定义。
有人觉得,从切好的生菜到加热就能吃的红烧肉,都算预制菜;
有人却觉得,这些东西早就有自己的分类了,速冻水饺归速冻食品,罐头归罐头,没必要再搞个“预制菜”的新名头。
这事儿也不能怪行业乱,咱们国家的食品标准体系其实挺完善的,从1963年就开始建标准,现在光国家标准就有2200多项,速冻食品、肉制品这些都有专门的规定。
比如冷冻的调理肉,要符合《速冻方便食品生产企业要求》,即食的预制菜,得遵守《预包装食品中致病菌限量》标准。
按说预制菜的安全底线是能守住的,可问题就出在“预制菜”这个词太笼统,像个大筐,啥都往里面装。
地方上也试着想办法,广东出台了《预制菜术语与分类》,想给预制菜划个范围,但全国层面还没个统一说法。
朋友说,现在企业生产预制菜,得把好几个标准拼起来用,就像拼积木似的。
这种情况下,监管部门不好查,消费者看不懂,行业能不焦虑吗?很显然,不先把“定义”这事儿理顺,后面的问题只会越来越多。
预制菜想摆脱“身份焦虑”,光靠某一方使劲儿不行,政府、企业、消费者得拧成一股绳。
政府这边,不用非得搞一套全新的标准,那样太折腾。
之前专家说的“标准体系指南”就挺好,像张导航图,告诉企业该用哪些现有标准,省得大家瞎摸索。
同时,得尽快把全国统一的预制菜定义定下来,地方标准可以参考,但不能各搞一套,不然企业跨省做生意都麻烦。
企业是破局的关键,西贝那种“藏着掖着”的做法,真不是长久之计。
菜里用了预制菜,就大大方方标出来,菜单上写清楚,包装上说明白,没什么丢人的。
更重要的是,多花点心思搞研发,把预制菜的口感、营养做得更贴近现做菜,再把生产流程公开,搞个“透明工厂”让大家参观,信任感慢慢就建立起来了。
咱们消费者也得学着理性看预制菜,没必要一听到“预制菜”就皱眉头,有空多看看食品标准的科普,知道哪些指标能判断菜安不安全。
比如买预制菜时,看看有没有标注生产许可证、检测报告,这些都是判断好坏的硬指标。
其实看看国外,美国的冷冻预制菜占了市场大头,日本的预制菜也卖得火,核心就是人家标准清晰,消费者也懂行。
咱们的预制菜行业,要是能把“身份”捋顺,再把信任做起来,说不定过几年,大家逛超市时,会像买速冻水饺一样自然地拿起预制菜。
说到底,预制菜的“身份焦虑”,根源不是产业不行,而是还没找到和市场、消费者相处的节奏。
千亿产业的盘子已经摆好了,接下来就看各方能不能拿出真心和耐心,把“谁是预制菜”“预制菜好不好”这些事儿说透、做实。
如此看来,只要方向对了,预制菜摆脱焦虑、越走越稳,不过是时间问题。
更新时间:2025-09-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