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五个毒计,听后让人头皮发麻,最后一个堪称不世出的毒计


中国自孙武总结出三十六计后,历朝历代在此基础上,多有应用和创新,阳谋、阴谋等计谋层出不穷。

而很多谋士善于利用人性,又将阳谋、阴谋升级成了各种毒计。

我国历史上就有一些毒计,其破坏性、隐蔽性让人不寒而栗,它们又是否有破解之法呢?

三人分两桃

春秋时期,齐国齐景公时期,出现了三位战功赫赫的猛将。

公孙接曾徒手搏杀猛虎,救齐景公于狩猎险境,以勇力闻名;田开疆率军征服徐国,斩敌将、俘甲士,为齐国开疆拓土;古冶子黄河中斩杀巨鳖,救齐景公于水患,功绩卓著。

三人志气相投,义结金兰,本可成就一段佳话。

可人心难测,画虎画皮难画骨,三人如果各自为战,本不会引人忌惮。

但是三个人的结盟,就让齐王和文官集团坐不住了。

齐国相国晏婴认为三人“挟功恃勇,不听节制”,若放任可能威胁君权。

晏婴提出:“不除之,则危君;除之,则需智取。”

齐景公默许后,晏婴计划用计使他们三人内斗。

晏婴建议齐景公在宴会上赏赐两颗珍贵桃子,要求三人“论功分桃”。

春秋时的武士,非常注重名誉,三人刚好都是五大三粗之人,不知道这是在故意挑拨3人的关系。

于是,公孙接说道:我曾经打虎救主,应取一桃。

田开疆接着说道:我战功显著,为齐王开疆拓土,也应该取一桃。

轮到古冶子时,桃已经没了。他大怒道:“我也曾治理水患,并斩杀巨龟救下齐王,你二人为何着急抢走桃子?”

公孙接、田开疆想到平时几人的兄弟情义,为了两个桃子争得毫无体面,竟然当场自杀。

古冶子更是因逼死二人,不想独活也自杀了。

晏婴“不费一兵一卒”,精准利用人性弱点(虚荣、冲动)达成政治目标,堪称毒计。

虽然从道德上有点不可言说,但使齐国得到了稳定,结果相比较之后的计谋还算温和。

春秋“贸易战”

故事依然发生在齐国,是齐桓公时期。

管仲小时候家道中落,靠走南闯北做买卖为生,对各国的物产经济情况了如指掌。

当时鲁国在曹刿的指挥下,时常侵扰齐国的边界。

齐桓公一直想找机会报仇,管仲便向齐桓公献出了破鲁之策。

春秋时期,各国战乱不休,所有诸侯国都以产粮为第一要务,所以受贵族喜欢的丝绸产量极低,价格昂贵。

这时候还没有秦始皇出手统一文字等,所以丝绸在鲁国的名称是“鲁缟”,“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可见鲁缟在春秋的名气。

管仲的计谋,放在现在看,其实很简单。

它就是利用人心逐利的原则,让齐国上下行动起来,在短时间内大量采购鲁国的丝绸。

从而抬高丝绸的价格,让鲁国的老百姓被暴利的丝绸迷失心智,放弃种地,改为种植桑树。

结果就是鲁国为生产丝绸,导致各行各业减缓甚至停滞。

而当新的生丝产出后,产量过大,齐国又宣布停止丝绸的采购。

本就是奢侈品的丝绸,立马陷入滞销。而产量急剧下滑的粮食,又不得不从齐国购买。

粮价必然上涨,此消彼长之下,鲁国的经济立马崩溃。

利用人心的贪婪,通过贸易战,鲁国只能向齐国服软,齐国兵不血刃地拿下了鲁国。

就像之后欧洲因羊毛陷入混乱一样,如果中国掌握生产毛纺织品的技术,通过收购北方游牧民族的羊毛,使牧马的草场变少,一样可以实现管仲这样的效果。

毒士的谋身之道

东汉末年,董卓被吕布诛杀后,他的部将李傕、郭汜等人,因群龙无首并且凉州军马实力大减,计划逃回凉州避难。

由于此时的董卓一系,被天下人讨伐,所以谋士贾诩深知,此时他去哪里都不会有人接纳。

如果李榷、郭汜这些军队,分散而逃,很容易被击溃或者收编,到时候,贾诩将毫无容身之处。

于是,贾诩声称长安城内正密谋清算凉州人,劝李榷等人集结残部反攻长安,以“为董卓复仇”之名搏一线生机。

贾诩提出“奉国家以令天下”的口号,暗示控制朝廷可获取合法权力。被死亡恐惧笼罩的李榷等人,相信了贾诩的煽动,打算学董卓挟持汉献帝,掌握大义名分。

此时长安城内,王允忙着强化自己的主导权,根本来不及和关东联军联系,给了李榷等人攻入的时机。

李傕、郭汜率军从陕县西进,沿途吸收溃散的凉州兵,兵力从数千增至十余万,又与董卓旧部樊稠、李蒙等会合,形成联军围攻长安。

长安城只靠吕布和徐荣镇守,势单力孤,城内人心惶惶。

面对李郭大军的持续进攻,城内出现叛变,开门投降。

李榷攻入长安城,吕布失利败逃,大将徐荣不幸战死。

王允一家被杀害,汉献帝再次沦为傀儡,东汉中央政权彻底瓦解。

李榷在长安城内纵兵劫掠,“百姓死伤万计,尸骸塞路”,关中地区经济崩溃。

贾诩虽劝说过李榷,但没有成功,于是拒绝了李榷的封赏,寻找机会,投奔了张绣,成功从长安的漩涡中脱身。

贾诩利用恐惧与野心,将李傕、郭汜变为棋子,一言之计引发乱世争雄,裴松之评价“误国之谋”。

可在战乱纷飞的东汉末年,毒士贾诩却靠智慧得以善终。

金刀计

东晋十六国时期,慕容垂因功高震主,不得已投奔苻坚。

苻坚久闻慕容垂的大名,非常重视他的到来。

但国家的权势就这么大,慕容垂必然引起旧势力的忌惮。

王猛就是这些势力的代表,他多次鼓动苻坚除掉慕容垂,但苻坚怎么可能同意。

眼看慕容垂越来越被重用,王猛坐不住了,便想出了一计。

当时苻坚的前秦准备攻打前燕,王猛为统帅。

慕容垂熟悉前燕情况,王猛便邀请的他的儿子慕容令为大军出谋划策,一块征讨前燕。

出征前,王猛向慕容垂讨要一件送军出征的礼物,为大军加油鼓气。

慕容垂一时拿不出什么,只好把自己的金刀送给王猛,表达自己的心意。

王猛收买了慕容垂的一个手下,让这个人去找慕容令,以金刀为信物,告诉慕容令:你父亲已经趁机逃脱了,让你也在行军路上想办法逃跑

慕容令看着金刀,相信了他的鬼话,趁夜色逃回了前燕。

王猛立即散布其叛逃消息,迫使慕容垂因“父子同谋”嫌疑出逃。

慕容令被前燕以“反复叛逃”罪名处死。

而慕容垂因苻坚的宽容侥幸逃脱死亡,但多少引起了苻坚的猜忌之心,势力大损。

天水姜伯约

除了以上四种毒计,还有一计被称为不世出,是因为实施计策的人把自己也算计在内。

他就是姜维,一般情况下,谋士没有他这个勇气。

聪明如贾诩,他不清楚李榷、郭汜这些西凉老兵的心性吗?

公元263年,司马昭发动灭蜀之战,命邓艾、钟会、诸葛绪率三路兵马进攻蜀国。

邓艾一路沿着小道,偷渡阴平,直逼成都,姜维、廖化被钟会牵制,无人可以援助成都,刘禅最终选择投降。

姜维虽在剑阁成功阻挡钟会大军,却因后方失守被迫投降钟会。

而此时蜀汉虽亡,但姜维仍然给刘禅写了一封密信:“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打算复国。

姜维投降钟会后,表面恭顺,“出则同车,坐则同席”,实际却在暗中观察。

最终,他计划利用邓艾和钟会的矛盾。

邓艾出身寒门,凭战功晋升;钟会为士族名门,野心勃勃。

灭蜀后,邓艾逼刘禅投降,独揽大功,引发钟会嫉妒。

他还建议钟会截获邓艾军报,伪造其与蜀地豪族勾结的文书。

钟会篡改邓艾奏表,使其言辞傲慢,司马昭遂下令逮捕邓艾。

姜维又利用钟会自负的性格,将其比作韩信,煽动其野心:“将军功高震主,不若效仿陶朱公泛舟避祸。”

钟会自然不会归隐山林,在姜维的煽动下,本就有心自立的钟会,反叛司马昭。

可是,钟会没能彻底稳定军队前,计划就被人发现。

此时,经历了长期的战争,魏国士兵都想回家,而收编的蜀军群龙无首,钟会计划被曝光后,很快引发了兵变,钟会、姜维都死在了乱军之中。

姜维明知事不可为而为之,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无解的计谋?

结语

毒计是人类历史上博弈的产物,他的破坏性往往不可预测。

管仲曾说:“计必出于万全,而不可有一失之虞”。也正是因为这样,他们的答案始终是无解,因为不管怎么看,好像根本无法解开,这世上真的有无解的计谋吗?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7

标签:历史   毒计   头皮   齐国   管仲   长安   丝绸   公孙   城内   慕容   计谋   司马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