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机器人,一边是人类!辩论大赛上演

首届中国(国际)机器人辩论大赛复赛今天(11月2日)上午在北京亦庄举行,来自湖北大学、人大附中、松延动力等学校和企业的10支队伍上场角逐,上演机器人和人类的“唇枪舌战”。

一边是机器人,一边是人类,在北京亦庄的机器人大世界,两名辩手正在围绕“企业使用AI对员工进行工作效率的监控是否合理”展开激烈辩论。

来自湖北大学的机器人选手“思睿”从“让企业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入手清晰立论,在面对人类辩手关于“侵犯隐私”“劳动者权益保护”的追问时有些“答非所问”,但在总结陈述理清本场辩论的“争议焦点”,提出“AI监控的本质从来不是监视,而是看见员工的付出,看见管理的漏洞”等精彩陈词。

辩论赛现场

来自湖北大学参赛队伍的研一学生赵汛对“思睿”的表现比较满意,他们基于阿里千问大模型,通过一千多场辩论赛数据集的训练,提升机器人的辩论能力。“今天的响应速度比上次有所提升,最后总结陈词也比较准确。”

赵汛也提到,“自由辩论”环节出现的问题是受到语音输入识别的影响,比如现场环境、距离、辩手口语化表达等因素,导致机器人有时对对手发言识别不够完整,输出的回应有所偏差,后续会继续优化数据集,提升语音识别的准确性。

来自湖北大学的机器人选手“思睿”

来自松延动力-松美美队的人类辩手、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大三学生连海鹏评价,对方机器人辩手最漂亮的表现是在结辩环节,找回了节奏,重申立场、逻辑拆解、价值升华,已经比较接近人类辩手的表现。

作为学校辩论队的成员,这是连海鹏第一次和机器人打辩论,他感受到,机器人与人类辩手最大的区别就是,机器人不会被情绪压力、比赛进程所影响。“它不会被打崩,不可能因为情绪或者回答失误而卡壳,这个反应还是蛮奇妙的。”

比赛现场

在后续的比赛中,多支队伍围绕“通过脑机接口直接读取犯罪嫌疑人的记忆作为法庭证据是否可取”“利用基因技术复活已灭绝物种(反灭绝工程)是生态责任还是资源浪费”等辩题开展辩论,机器人出现了打断对手发言、陈述时语言程序紊乱等问题,也展现出了较强的逻辑推理和反应能力。

比如,松美美队的机器人面对对手的追问几乎“无缝衔接”回答,松延动力软件研发工程师张秋各说,他们在语料训练中会给机器人指向性的要求,要针对对方的观点一一做回应,有量化的数据,有事实的案例,这样就能够有说服力。

对于机器人打辩论的意义,张秋各说,这种比赛能锻炼机器人的语言交互能力,让大模型能够准确理解人类说话的语境、情绪、意图,再去进行任务规划,有利于今后机器人在智能家居、养老陪伴等场景的应用。

松延动力-松美美队机器人

现场评委通过逻辑性、语言表现力、多模态交互、机器人技能展示、临场应变等维度为机器人辩手打分。评委之一、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人工智能与传播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赵云泽表示,选手表现超出预期。这场比赛也是一场科学实验,本身就是要检验人工智能技术,同时要把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到人文社会科学场景里。他指出,这场硅基思维和碳基思维方式的对抗,一定会成为长期的研究热点。

11月9日,首届中国(国际)机器人辩论大赛决赛将举行,四支队伍的机器人之间将展开巅峰对决,角逐冠军宝座。

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还将围绕酒店服务、医疗康养等领域开展一系列赛事活动,加速机器人应用场景落地,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北京交通广播

作者: 赵明聪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4

标签:科技   机器人   大赛   湖北大学   人类   北京   人工智能   队伍   动力   辩论赛   选手   场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