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篮目前面临的新老交替,其实是所有竞技体育强队发展周期中必然要面对的阵痛。
最近看亚洲杯,中国女篮打得不算轻松。
年轻球员像张子宇、李缘这些,上场机会多了,但和老将比起来,比赛里还是容易慌。
比如关键球该投不投,该防没防住,急得观众直拍大腿。
为啥?
年轻人大赛经验少啊,平时联赛对手弱,真到了国际赛场,对手一紧逼,动作就变形。
老队员就不一样了。
王思雨、杨力维、黄思静这些大姐,打过好多大赛,上场时间不多,但每次关键时候都能站出来。
黄思静最近上场少了,可她一拿球,队友心里就踏实。
问题也在这儿——老队员年龄大了,体能跟不上,伤病也多,可新人还没完全接上趟,这就像家里顶梁柱要退休,可小辈还没学会挑担子,急得人直跺脚。
为啥新人接不上?
有几个坎儿。
首先是人才不够。
这些年青年队也培养了不少,但能直接在亚洲赛场当主力的太少。
就说张子宇,个子高、潜力大,可对抗不行,比赛经验跟老队员比差一截。
再比如李梦,本来是核心,可总受伤,新人被临时推上来,根本扛不住。
另外联赛也有问题。
国内联赛对抗没那么激烈,新人习惯了小圈子打球,一到国际赛场碰到强队,就像平时在家做饭的人突然去饭店掌勺,手忙脚乱。
主教练宫鲁鸣现在压力最大。
一方面要保证成绩,不能让球迷失望;另一方面得推新人,不然以后更没人可用。
这就像开车,既要踩油门往前冲,又得踩刹车换挡,稍有不慎就容易翻车。
现在第二阵容还不成型,可要是死抱着老队员用,以后更麻烦——竞技体育最怕的就是青黄不接。
那咋解决?
办法其实不复杂,就四步。
第一,别一刀切赶老队员走。
让老队员当“传帮带”的师傅,比如分组比赛时让新老搭配,关键时候让新人多打一会儿,慢慢练胆子。
第二,把联赛和国外的比赛标准接上轨。
国内联赛多练对抗、多打快攻,让新人在联赛里就适应国际节奏,到了国家队不用重新学。
第三,科学训练。
老队员要加强康复,别让伤病拖后腿;年轻队员要练体能、练心理,别上场就发怵。
第四,把团队拧成一股绳。
教练可以搞“老带新”小组,让老队员教新人怎么处理球,怎么调整心态,别让新老队员互相看不顺眼。
招人也不能光看技术和成绩。
大学生联赛里可能有好苗子,海外华人女孩说不定也有天赋,草根篮球里藏龙卧虎。
把这些人都招进来,后备力量才能源源不断。
中国女篮以前拿过不少好成绩,现在到了新老交替的时候,疼是疼,但必须挺过去。
关键看管理层咋规划,全队咋齐心。
只要大家一条心,把新人培养出来,把体系理顺,这阵痛期很快就能过去。
宫鲁鸣和他的教练组接下来两年咋干,直接关系到女篮能不能再拿冠军。
咱们就等着看,女篮姑娘们慢慢磨合,肯定还能打出漂亮仗。
说白了,新老交替就像家里换主人。
老一辈经验多,但总有一天要放手;年轻人刚开始手生,但慢慢就能挑大梁。
只要家里人互相帮衬,多给年轻人机会,日子肯定越过越红火。
咱们球迷也得有点耐心,多给姑娘们加油,少点指责——毕竟,谁还没个成长的过程呢?
更新时间:2025-07-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