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 年,当举手表决开除刘少奇党籍时,她是唯一没有举手的人

前言

1968 年 10 月的北京,一场特殊的会议正在召开。

来自全国各地的 132 名代表与负责人齐聚一堂,议题是对 “开除刘少奇党籍” 进行举手表决。

当主持人宣布开始时,131 只手陆续举起,唯有一位穿着朴素、看起来像农村老太太的妇人,始终没有抬手。

有人上前轻声询问是否身体不适,她却抬头坚定地回答:“这是我的权利!”

这位在众人皆举时坚持不举手的妇人,名叫陈少敏。

她不是普通的农村老人,而是曾被毛主席称为 “白区的红心女战士”、被誉为 “边区女将军” 的革命前辈。

是什么样的人生经历,让她拥有在特殊时刻坚守本心的勇气?

“边区女将军”陈少敏的铁血岁月

陈少敏原名孙肇修,出生在山东寿光一个普通家庭。

父亲孙万庆曾是辛亥革命时期的连长,回乡后一边种地一边教村里孩子读书,既懂家国大义,又有朴实的育人之心。

这份爱国情怀与求知精神,早早影响了年幼的陈少敏,她虽家境贫寒,却总缠着父亲问 “国家大事”,偷偷翻看父亲珍藏的书籍,在心里埋下了 “为百姓做事” 的种子。

19 岁那年,父亲在灾荒中病逝,陈少敏的人生轨迹就此改变。

她放弃了原本安稳的生活,毅然加入革命队伍,还把名字改成 “陈少敏”,寓意 “少私寡欲,敏行笃实”。

刚参加革命时,她因没裹过脚、性格沉稳干练,即便只有 20 多岁,战友们都亲切地叫她 “陈大姐”,这个称呼后来传遍革命根据地,连毛主席都知晓。

革命道路上,陈少敏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

她先后失去了丈夫、女儿,连曾与她相约共赴未来的涂正坤,也牺牲在敌人枪口下。

接二连三的打击,换一般人可能都要崩溃了,可这击不垮陈少敏,反而让她的意志更加坚定。

组织了解陈少敏,就派她到湖北领导妇女抗日,当时引来了不少的质疑。

一个女人能扛得住日本人的进攻吗?很多人担心陈少敏给队伍拖后腿。

面对这些质疑,陈少敏没有辩解,只是默默扛起枪,带着游击队钻进山林。

每次与日伪军作战,她都冲在最前面,子弹曾擦着她的脸颊飞过,留下一道疤痕,她反而对战友说,小鬼子的枪法不行,连她这个大姐都打不中。

陈少敏打了不少鬼子,几场胜仗下来,当地百姓彻底服了。

他们对陈少敏有多信任呢?

他们说,只要陈大姐在,晚上睡觉都不用锁门。

这种信任和依赖,堪比三国时期 “张辽止啼” 的威望。

不到一年,陈少敏带领的游击队从几百人扩充到近万人,后来被整编为鄂豫挺进纵队,成为抗日战场上的一支劲旅。

那时,“陈少敏”三个字似乎成了抗日的旗帜,不少外地人千里迢迢赶来参军,就为了 “跟着陈大姐打鬼子”。

甚至有烟草厂专门推出一款 “女将军” 香烟,包装上画着一位手持双枪的女战士,原型正是陈少敏。

毛主席听说了她的名字,称赞她是 “边区的女将军”,认为她 “把女性的坚韧与战士的勇猛融在了一起”。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陈少敏用行动证明,女性同样能在战场上撑起一片天。

陈少敏在特殊时刻的刚正不阿

新中国成立后,陈少敏从战场转向建设一线,负责妇女工作与工业生产支援。

她的性子还是那样,依旧保持着革命时期的刚直,看到问题就说,遇到不公就管,从不怕得罪人。

陈少敏刚到纺纱厂调研时,发现工人劳动环境恶劣,工资低得难以维持家用,甚至有不少十几岁的童工,每月收入换算下来只有 3 块钱,根本不够补贴家用,就向上级反映。

有人劝陈少敏,现在国家刚起步,资源紧张,工人辛苦点是难免的。

可陈少敏却以为,工人是国家的脊梁,连脊梁都挺不直,国家怎么发展呢?

所以她多次给毛主席、刘少奇写信,详细反映工人困境,提出 “提高待遇、保障权益” 的建议,最终推动相关政策调整,改善了工人的生活。

而在无锡缫丝厂的时候,她又专门针对童工问题制定方案,协调当地政府开办夜校,让童工既能学技术,又能读书识字。

工人们对她很是爱戴,认为陈大姐不是来‘当官’的,是来帮他们过日子的。

陈少敏不管在哪里,都是一如既往的刚正,她的刚正不是不近人情的固执,而是对 “为人民服务” 的坚守。

因为她记得,当年参加革命的初衷,就是为了让百姓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1968 年那场特殊的表决会议,正显出来陈少敏的坚决。

当时,面对 “开除刘少奇党籍” 的议题,全场 131 人举手赞成,唯有陈少敏坐在角落,双手放在膝盖上,始终没有抬起。

有人暗示她 “识时务”,问她是不是“生病了”,但她始终不为所动。

事后有人问她为什么敢这么做,她只是平静地说:“我是党员,要对自己的良心负责,对历史负责。举不举手,是我的权利,更是我的义务,我不能违背事实,这对不起党和人民。”

这份勇气,是她一生刚正的延续。

后来她被派到河南罗山工作,60 多岁的老人头发花白,穿着打补丁的衣服,看起来和普通农村老太太没什么两样。

但她依旧闲不住,走村串户调研,发现当地百姓家里没有大门,因为国军把门被拆修碉堡了,而新中国成立后,树都被砍去支援建设,没有材料,百姓只能用帘子遮门。

陈少敏当即召集干部开会,提出 “封山育林、兴修水利”,还带头在山坡上种树,说不能让子孙后代连大门都没有。

在罗山的几年里,她带领百姓种了上万棵树,修了十几条灌溉渠,解决了当地农业缺水的问题。

1977 年,陈少敏在北京病逝,临终前,她嘱咐家人,把她的骨灰撒到战斗过的地方,她要陪着那些牺牲的战友,看着百姓好好过日子。

后来,她的故乡寿光,修建了陈少敏纪念馆,馆里陈列着她用过的枪、写过的信,还有那包 “女将军” 香烟的包装。

来往的人们看着这些展品,听着她的故事,会忍不住想起 1968 年那个寒冷的秋天,那个始终没有举手的老人。

她用一生的刚正,诠释了什么是 “初心”,什么是 “对信仰的坚守”。

参考资料:

开除刘少奇党籍惟一没举手的人:陈少敏一身正气,2010年05月28日 09:14 ,来源:新华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0

标签:历史   党籍   刘少奇   刚正   百姓   大姐   罗山   童工   边区   寿光   工人   女将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