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都湾财社记者注意到,因为小天才电话手表社交圈的流行,已经产生了相应的产业链——加好友、冲点赞、买“靓号”、卖“高粉”账号,甚至衍生出代养号、刷赞、账号租赁等。 南都湾财社记者检索发现,某电商平台上商家代刷10000小天才手表积分就需要680元。(11月13日 南都周刊)
本是为保障儿童安全设计的电话手表,在部分中小学生群体中异化为“社交货币”,功能也从基础通讯扩展到智能支付、社交互动等,部分未成年人通过刷赞、养号、买卖高赞账号等方式参与灰色产业链。“同学的手表能视频通话、计步排名,我的只能打电话,大家都不爱跟我玩。”刚上三年级的小宇哭闹着向家长索要最新款儿童电话手表,价格近千元的设备,在他口中成了融入校园社交圈的“入门凭证”。这股攀比之风的蔓延,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商家营销、家长心态与校园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商家的精准营销是放大攀比心的重要推手。为抢占市场,不少品牌刻意弱化电话手表的“安全工具”属性,转而主打“社交功能”与“身份标识”。广告中,佩戴高端手表的孩子总是人群焦点,“好友互加”“圈子互动”等话术暗示手表的社交价值;线下促销时,销售人员会向家长强调“这款是班里的热门款,孩子用着有面子”。更有品牌推出“限量款”“联名款”,通过稀缺性制造追捧热潮,让本应实用的产品,沦为满足虚荣心的载体。这种营销导向,直接将成人世界的消费主义逻辑,植入孩子的认知中。
家长的认知偏差与补偿心理,也在助推攀比之风。部分家长将电话手表的价格与对孩子的关爱画上等号,认为“买贵的就是对孩子好”,主动为孩子选购高端机型;有的家长则因工作忙碌,对孩子陪伴不足,便用昂贵的礼物弥补愧疚,电话手表成为“情感替代品”;还有家长担心孩子因设备“落后”被孤立,迫于社交压力选择妥协。这些心态让家长无意中成为攀比链条的“推手”,忽视了对孩子消费观与价值观的引导。
校园社交中的“同伴压力”,则让攀比心有了滋生的土壤。中小学生正处于自我认同构建期,格外在意同伴的评价,容易通过物质标签定义自己与他人。当班里出现“手表分级”现象——佩戴高端款的孩子形成小圈子,讨论手表功能、比拼步数排名,佩戴基础款的孩子便可能产生自卑心理。这种基于物质的社交分层,让友谊与归属感被绑定在消费能力上,扭曲了校园社交的纯粹本质。而部分教师对这类现象关注不足、引导缺位,也使得攀比之风难以得到及时遏制。
遏制儿童电话手表的攀比乱象,需要多方协同发力。商家应回归产品本质,将安全与实用作为核心卖点,规范营销话术,避免过度渲染社交属性与稀缺性;学校与教师需加强价值观教育,通过主题班会、案例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友谊无关装备”的认知,营造不攀比、重内涵的校园氛围;家长则要承担起首要责任,与孩子明确“需要”和“想要”的区别,根据实际需求选购产品,同时多陪伴、多沟通,用情感关怀替代物质补偿,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消费观与自我认知。
儿童电话手表的核心价值,本是为孩子的安全保驾护航,而非成为社交攀比的工具。当千元手表沦为“社交硬通货”,被放大的不仅是孩子的攀比心,更是对成长教育的偏离。只有让商家回归责任、家长守住理性、学校做好引导,才能让电话手表回归本质,让孩子在纯粹的社交中,建立基于品格与兴趣的友谊,而非被物质裹挟的认同。(左崇年)
更新时间:2025-11-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