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一位网友的动态时,我忽然红了眼眶:他说整理父母遗物时,在旧衣柜的角落发现了自己小学时画的画,纸边已经泛黄,却被叠得整整齐齐,上面还留着母亲当年用红笔写的“宝宝的杰作”。那一刻才猛然醒悟,原来父母把我们的每一点小事都当成宝贝,可我们却总在忙着长大、忙着赶路,忘了回头看看他们日渐衰老的模样——我们总以为时间还多,却忘了问自己:是否真的珍惜过父母健在的日子?
我们总在“等”,却忘了父母的时光经不起等待。小时候盼着长大,以为长大后就能带父母看世界;工作后又说“等忙完这阵”,想等有时间了再好好陪他们吃饭;甚至计划着“等攒够钱”,要给他们换更大的房子。可我们从未想过,父母的白发不会等我们的“忙完”,他们的脚步也追不上我们的“计划”。或许某天回家,会突然发现父亲的背更驼了,母亲做饭时要反复看菜谱才能记清调料;或许某次通话,会察觉他们的声音里多了些小心翼翼,怕打扰我们的工作。那些被我们搁置的“陪伴”,在岁月里悄悄变成了无法弥补的遗憾——父母不会一直站在原地等我们,所谓“来日方长”,其实藏着太多不确定。
珍惜从不是惊天动地的承诺,而是藏在烟火气里的细碎小事。不必等到特殊节日才想起送礼物,周末回家时带一把他们爱吃的新鲜水果,就是最实在的心意;不用刻意安排长途旅行,饭后陪父亲下一盘棋,听母亲絮叨邻里间的琐事,就是最温暖的陪伴。记得母亲总说“家里什么都不缺”,却会把我们买的围巾天天戴在身上;记得父亲总说“不用常回来”,却会在我们到家前一小时就站在阳台张望。父母想要的珍惜,从不是物质上的“补偿”,而是让他们感受到“被需要”“被记挂”:是出门时说一句“爸妈我走了”,是回家时喊一声“爸妈我回来了”,是吃饭时给他们夹一筷子喜欢的菜。这些看似平常的瞬间,拼凑起来就是父母最想要的幸福,也是我们日后回忆时最珍贵的片段。
当“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发生,我们才懂珍惜的意义。身边总有朋友在父母离开后叹息:“早知道当初多陪他们说说话就好了”“早知道就不跟他们吵架了”。那些曾经被我们忽略的日常,比如母亲煮的一碗热汤、父亲修的一把旧椅子,在失去后都变成了反复回味的温暖;那些曾经被我们不耐烦打断的唠叨,如今再也没人会在耳边说起。我们总在失去后才明白,父母健在的日子,是我们生命里最坚实的靠山——有他们在,我们永远是被疼爱的孩子;有他们在,回家才有真正的归属感。可这份明白来得太晚,就成了心底永远的痛。
其实,珍惜父母健在的日子,也是在珍惜我们自己的人生。因为有父母在,我们才有机会偿还那份沉甸甸的养育之恩;因为有父母在,我们才能在疲惫时找到一个可以卸下所有伪装的港湾。不要等时光流逝才追悔莫及,从现在开始,把“珍惜”放进每一个当下:多给他们打一次电话,多回一次家,多抱一抱他们。毕竟,父母健在的每一天,都是岁月赠予我们的礼物,错过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更新时间:2025-09-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