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部分工业品老手表,其实收藏价值并不高。它们大多只是时代里的普通产物,只有那些真正具有特殊历史意义、存世量又稀少的表款,才能在岁月沉淀出别样的光彩。
下面这五种,每一款都具备特殊收藏价值,最贵的虽然不是国产,但持有人却是一位大名人。
一、上海24钻军表
1965年,上海手表厂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批自动上链手表,用的机芯叫做SS2C,里面装有29颗红宝石轴承。这款机芯的设计思路非常清晰,就是“模块化、可分离”,方便批量生产。
如果把自动上链模块拿掉,它就变成了SS2手动上链机芯,宝石数也变成了24颗。
后来又推出了两款自动机芯:SS2C和SS4C。它们按照宝石数量被命名为“上海29钻军表”和“上海24钻军表”。
虽然这两款表出自同一时期、外观也很接近,但机芯结构完全不同。SS2C比SS4C多了一个擒纵轮避震器和一个轮系,防震效果更好,结构也更复杂,当然成本也更高。
所以在当时的部队配发表中,29钻表是发给师级以上干部的,而24钻表是给团级以上干部的。
如今,一枚品相完好的24钻军表,在收藏市场上价值40~70万元,是很多收藏者梦寐以求的藏品。
二、矫大羽“千禧系列 – 唯吾知足”表
2023年,富艺斯拍卖行在香港拍出了一枚这款表,它是矫大羽在2003年制作的,预估价8万到16万港元,最后加上佣金以60万港元成交。
矫大羽是一位国际知名的钟表艺术大师,也是钟表历史学者、收藏家和鉴赏专家。1980年他移居香港,开了家叫“天仪轩”的店,专门修复和研究古董钟表。之后他开始自己制作手表,并以“KIU TAI YU”作为品牌名。
他最了不起的成就是在1991年做出了中国人的第一只陀飞轮手表,同时也是亚洲的首只。他还给自己的陀飞轮取了一个特别的名字:“天仪飞轮”。
1992年,他成为第一个加入独立制表师协会(AHCI)的中国人,和那些国际上赫赫有名的独立制表大师并列。可以说,矫大羽是中国独立制表的大师级人物。
三、北京手表厂“蝶恋花”陀飞轮腕表
这款表用18K玫瑰金打造,最大特点是世界首创的银胎掐丝珐琅夹板,就连主夹板的正反两面都覆盖着珐琅,非常珍贵。
它搭载的是中华陀飞轮机芯,珐琅工艺覆盖了主夹板、跨轮压片等多个部件。表盘上是花瓶、苹果和鲜花的掐丝珐琅图案,指针也做成了郁金香和绿叶的形状,精致又独特。
银胎掐金丝珐琅是珐琅工艺中效果最绚丽的一种。为了达到理想效果,这只表的许多零件都是用99.9%的白银制作,再用0.04毫米细的金丝手工掐出图案轮廓。
每一个珐琅部件都要经过制坯、掐丝、烧结、打磨等四十多道工序,非常耗时耗力。
2010年,这枚表在北京保利拍卖会上以89.6万元成交。
四、末代皇帝的百达翡丽
2023年5月23日,这枚表在富艺斯香港拍卖会上以4885万港元(约3602万元人民币)成交。
这只百达翡丽型号96的腕表,表盘很特别,上半部分是米白色,下半是铜色,和百达翡丽博物馆里同型号的原始表盘不太一样。
根据一位叫王文峰的人回忆,他在1982年多次采访溥仪的贴身随从李国雄,得知溥仪曾让李国雄拆开一只铂金表来“研究它的构造功能”。
富艺斯拍卖行早在多年前就已经注意到这枚表。他们花了三年时间,联合了国内外的钟表专家、历史学者、记者和科学家,多方考证,最终证实它确实曾属于溥仪。
五、北京北海牌手表
这个品牌产于1958年到1960年之间,由北京东城区钟表厂制造,如今已成为不少收藏者和手表爱好者特别关注的经典。
这款表是半钢材质,白漆表盘,配金色带夜光的刻度和指针,时标用了双数位的阿拉伯数字。它的商标是白塔图案,厂名“北海”用了变形字体,厂标则是粗宋体繁简搭配,整体风格带着浓厚的时代气息。
有趣的是,直到八十年代,还有一些香港公司,用北海牌的小尺寸机芯做成低端表销售,这也从侧面说明这款机芯的生命力挺强。
不过原厂北海牌手表在生产两年后就停产了,如今一枚品相完好的北海表市场价格能达到几万元。
更新时间:2025-08-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