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不做这4项检查,相当于白做,得了癌症都不知道

一大早,67岁的李阿姨坐在医院走廊上,神情有些恍惚。她刚刚拿到体检报告,心里本以为一切都平安无事,和往年一样。可今年家人多了句叮嘱:别怕麻烦,做做肠镜、查查肿瘤标志物。刚开始李阿姨觉得没那个必要:“我年年体检,身体挺好,哪里会有事?”可就在医生认真翻看她的历史体检单时,说了一句话,让李阿姨和家人全都愣住了——“常规体检查不出早期癌症,漏过这四个检查,就算每年按时检查,关键问题也可能悄悄被耽误,后果很严重。”

结果这一次因为加做了专项检查,医生在胃镜中发现了早期病变。李阿姨忍不住庆幸:“要不是补查了这些项目,挺严重的病真就拖过去了,自己连一点感觉都没有。”这样的故事,正悄悄上演在数以万计的家庭。每年一大波人“满怀期待”地查了血压、抽了血,收获一张“绿灯”体检单后心安理得,却忽略了癌症的早期蛛丝马迹。你以为体检就等于安心?其实绝大多数早期肿瘤、隐匿重症,恰恰逃过了“常规项目”的眼睛。

如果不把这4项关键检查纳入体检清单,得了癌症自己都不会知道,很多年辛苦防病等于白费心思。到底是哪四项能真正“揪出”躲藏的癌症?谁又是必须要做这些检查的高危人群?最后一项,很多女性朋友经常漏查,真的得小心。

错误体检观念背后的风险

多数人以为,体检等于全面检查。常规项目如血常规、肝肾功能、胸片、腹部B超做完,报告单一片“正常”,自然心安理得。可实际上,高达80%的早期癌症根本不会在这些常规项目中露出马脚。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恶性肿瘤病例超过410万例,其中早期发现的比例依然较低,很多患者都是等到症状严重、身体明显不对劲时才发现,已经失去了最佳干预时机。

为什么常规体检没查出问题?因为许多癌症早期无明显症状,即便病灶已经开始发展,基础项目依旧“毫无波澜”。一项权威调查发现,某三甲医院收治的癌症患者中,只有不到20%曾在定期常规体检中获得预警线索。这正是“体检白做”的原因。

关键在于,大部分人的体检项目选择,其实远没有医生想象得全面和科学。你有没有认真检查过体检套餐内容?有没有主动要求加做有针对性的癌症筛查项目?李阿姨的故事并非个例,很多人直到“红灯”亮起才恍然大悟:“原来常规体检查不出这些大病!”

那,什么才是能真正“揪出”癌症早苗头的体检检查?

这4项检查,真正能“揪出”癌症早苗头

肿瘤标志物检测。提及癌症筛查,很多人第一个想起的就是“查肿瘤标志物”。但也有不少人对这个检查存有顾虑——是不是多此一举,万一查出什么怎么办?其实肿瘤标志物是一组反映体内癌症发生和发展相关特定蛋白、抗原或酶的指标。临床上常见的有甲胎蛋白(AFP,用于肝癌筛查)、癌胚抗原(CEA,用于结直肠、消化道肿瘤)、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用于男性前列腺筛查)、CA-125(女性卵巢)等。

权威数据显示,肿瘤标志物在多种恶性肿瘤的早筛和中期监测中,能提供十分重要的线索和预警信号。比如,家里有肿瘤病史、长期抽烟喝酒、或生活作息不规律的人,每年坚持查一次肿瘤标志物,早一点发现风险多一分自救可能。虽然它不是绝对诊断标准,但指标升高时,往往就是身体“亮警报灯”的信号。别让怕“查出问题”的心理挡住了健康的门

胃镜和肠镜检查。“胃镜和肠镜太难受,没到万不得已就不想做”,不少人因为怕麻烦而犹豫。可数据解释一切——中国每年新发胃癌超40万例,结直肠癌超55万例,其中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经是中晚期。原因很简单:早期消化道肿瘤几乎没有特殊症状,普通B超、体检腹部触诊都发现不了,只有胃镜和肠镜才能直接看到胃肠道内部的微小异常、息肉、早癌病变。

尤其对于40岁以上、有肿瘤家族史、慢性胃肠炎、消化道不适症状或大便异常的人,每3—5年做一次胃镜、肠镜,是国际公认的防癌“金标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肠镜检查时发现并切除息肉,就直接切断了结直肠癌变的风险路径。别再等身体报警,主动查才是扭转命运的起点。

低剂量螺旋CT(肺癌筛查)。很多人把胸部X光片等同于查肺癌,其实这是一大误区。常规胸透对早期肺癌的发现率仅为约25%,而低剂量螺旋CT能发现1厘米甚至更微小的结节。目前我国每年新发肺癌约80万人,是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吸烟史20年以上、50岁以上人群、有肺癌家族史、工作环境暴露于粉尘/化学品者都属于高风险人群

医学共识建议高危人群每年至少筛查一次低剂量螺旋CT,明显提高早期肺癌的检出率,也意味着治疗效果能大大提升、存活期显著拉长。别等到咳嗽剧烈、胸痛才抓急,定期CT才是预防肺癌的利器。

TCT和HPV联合筛查(女性专属,不可忽视)。对女性而言,宫颈癌是全球发病数排名第四的癌症,其“沉默性”令人心惊。TCT(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和HPV检测,是目前早期筛查宫颈癌的最佳拍档。宫颈癌绝大多数由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导致,TCT可直接发现宫颈细胞变化,HPV检测则判断病毒感染风险。二者联合,能把早期和癌前病变“拒之门外”,大大提高治愈和生存概率。

国家卫健委最新指南明确:30岁以上、尤其有早婚、多性伴、性生活不规律、宫颈/生殖道炎症史的女性,应每3年做一次TCT+HPV联合筛查。很多女性嫌检查麻烦或不好意思,导致漏诊错诊,等到症状明显错过了最佳时机。保护好自己和家庭,主动筛查是最有力的防线。

检查顺序怎么选,什么人最该做?

是不是所有人每年都得做这4项?其实并不绝对。医生会综合你的年龄、家族肿瘤史、生活习惯、慢性疾病史帮助制订方案。一般建议——40岁及以上人群、有肿瘤及慢性病高危因素的个体、曾经有体检异常但未查明具体原因者,务必主动补全以上专项检查。

对身体感觉良好、无高危因素、较年轻的人群来说,可以根据医生建议和专业评估,适当延长筛查间隔或暂缓某些项目,但切忌“一刀切”,更不要抱侥幸心态。和疾病“赛跑”,向来是“查得早、稳得住”的人笑到最后。

怎样安全科学体检,才能发挥最大价值?

不是体检机构越贵越全越可靠。三甲医院、正规医疗机构和专业医生团队的建议最重要。如果你有家族肿瘤史、不良生活习惯、身体已有不明原因异常体验(如消化道症状、体重下降等),千万别只满足于低价普通套餐。主动和医生沟通,订制有针对性的检查才最实用。

检查前一天按医嘱饮食;肠镜需完全清肠;女性月经期间适当调整妇科检查时间,必要时补查乳腺、甲状腺、肝胆胰等重点彩超。检测时有任何不适或疑问,及时与医生交流反馈。体检报告出来后别自以为懂行,有疑点一定要请专业医生评析,区别“小问题”与“大隐患”。

科学体检,是延长健康寿命的有效保障

医学共识认为——“靠常规套餐保障健康如同守株待兔”,而积极补查癌症筛查项目才是最稳妥的体检观。许多恶性肿瘤的治愈率主要取决于发现的早晚,早发现是打败癌症的第一步

注: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报告(2022年版) 3.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中国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1年版)》.中华肿瘤杂志 4.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宫颈癌和乳腺癌筛查项目管理办法(试行)》 5. 《肿瘤标志物在恶性肿瘤早期诊断中的作用进展》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6

标签:养生   癌症   肿瘤   肺癌   常规   医生   恶性肿瘤   项目   胃镜   发现   宫颈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