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郡·古泾州·泾川——古泾州的嬗变与荣光

位于丝路要冲、泾河上游的泾川,自古以来就是西出长安通往西域的门户重镇,是陇右文化与关中文明交融的重要枢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西王母道教文化、大云寺佛教文化、古阮国历史文化、完颜民俗文化交相辉映,文化资源富集,人文底蕴深厚,地域特色鲜明,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精神根系和资源宝库。大河奔流,百转千回;文脉绵延,生生不息;汲古润今,传承创新。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地域变迁—文化传承—蓄势腾飞”为逻辑主线,科学谋划“十五五”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泾川篇章。

阮国:天下阮氏的发祥地

当人类文明大门开启的时候,泾水流域属于最先迎来人类文明曙光的地区之一。1974年5月,泾川县泾明公社干部刘玉林在白家大队牛角沟植树造林时,发现了几块骨骼碎片,后经著名考古学家、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贾兰坡教授鉴定,这是一件古人类头盖骨化石。按照考古界以发现地命名的惯例,该化石被命名为“泾川人”。这一发现,揭秘了泾河流域古人类生存的神奇密码,使整个平凉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至少提前了5万年。

受华夏文明的影响,有不少部族共同体较早地在此演进为城邦性方国。从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商时期中心区域图”可以看到,在西北除了关中的周部族以外,在泾水流域还有3个方国,这就是由姞姓部族建立的密须国,由阮伯建立的阮国和共伯建立的共国。

关于阮国,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载:“阮氏,商之诸侯,国在岐渭之间。周文王侵阮徂共见于诗,子孙以国为氏”。周文王灭密之后,被兼并后的阮国仍被分封在泾川,降爵位为“伯”,国君称阮伯。公元前771年,西周东迁,陇东全境为义渠戎国占领,阮国子孙便以国为姓,从泾川逐渐向陕西、河南、山东、安徽等地播迁至陈留郡(今河南开封)成为望族,涌现出阮瑀、阮籍、阮咸等文学大家。在经历一千多年的发展后,如今的阮姓遍布世界各地,在中国尤以浙江、福建、山东、湖北等省为多,海外在越南、美国、日本、马来西亚也数量较多。

泾川作为阮姓发源地,拥有阮陵山、阮陵书院、阮陵乡、阮陵渠等文化遗存,成为阮氏宗族追溯根源的核心地理标识,泾川的阮陵被视为阮氏宗族的祖茔圣地。1972年泾川县出土的商代铜鬲铭文及墓葬结构,具有典型的殷商文化特征,为阮国历史提供了可靠的考古实证,印证了阮国在此地的文明进程。

泾川是全球阮氏共同的祖庭和发祥地,每年都有阮氏后裔来泾川寻根。2012年4月,以阮荣斌为代表的阮氏谒祖寻根团一行,来到泾州古城阮陵,认定泾川是“古阮国原址暨世界阮姓起源地”;2013年5月,首次全球阮氏故里拜祖大典在泾川县城关镇共池村阮陵举行;2025年5月,古阮国历史文化展馆项目将在泾川奠基动工,这既是对“天下阮氏出泾川”历史共识的回应,也是对阮陵文化符号的现代重建,从血缘、地缘、文化三个维度重构了阮氏宗族的集体认同,成为展示泾川古阮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平台及海内外阮氏儿女寻根谒祖的情感寄托。

从安定郡到古泾州再到泾川

汉高祖二年(前205年),汉高祖刘邦夺取秦朝的陇右地区,沿袭秦制,在原地设陇西郡、北地郡。至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析分出北地郡的南部新置安定郡,郡治在高平(今固原市原州区),领21县,辖境包括泾川在内的今甘肃东部、宁夏南部等地。

东汉末年安帝永初元年(107年)夏,朝廷征集居住在安定郡的羌族人前往西域征抚西戎。被征发的羌人不愿离开故土群起反抗,郡县受到重创。永初五年(111年),汉朝廷采取郡县东迁的办法,将原设置在今甘肃境内的陇西、北地、安定3郡东迁到今陕西境。安定郡原属21县收缩成临泾、乌氏、朝那等8县。8县中有5县东迁,其中临泾、乌氏、高平3县迁至泾川境;朝那、三水2县迁至灵台境。

永建四年(129年),战事平息形势略有好转,朝廷决定3郡回迁。安定郡从美阳回迁到了临泾(今泾川)。从那一刻起,安定郡就此开始了以泾州为陇东泾河流域政治经济中心的历史。

376年,前秦苻坚置雍州于泾川,置平凉郡于彭阳红河川。北魏神麚三年(430年)11月,拓跋焘大败赫连定于鹑觚原(今灵台县境)。12月,拓跋焘攻克平凉,于安定郡置泾州,这是泾州的名字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拓跋焘新置的泾州,统领6郡,辖17县,涵盖了整个泾河流域。其中安定郡治在泾川,辖境约为今天的泾川、灵台和镇原的部分地区。

北魏置泾州,这是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行政区划重置,它将秦汉时期的安定郡改写为对整个泾河流域产生了深刻影响的泾州。到北宋末年金人入主中原的整100年时间里,陇东地区纳入金朝的版图。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改泾州保定县为泾川县,隶属于泾州管辖,泾州的州治与泾川的县治均在泾川,“泾川”之称第一次作为县级政权出现至今已有860年。

由安定郡到泾州,再由泾州到泾川,后来唐代宗时在泾州置泾原节度使,至清代升泾州为直隶州,泾州一直是泾河中游地区最重要的州级行政建置,它是扼守关中与陇右的交通要道,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是中原王朝经略西北的重要战略支点,其地位从来没有被撼动过。

西王母文化:联结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桥梁

中国神话谱系中,西王母是最具传奇色彩、最具亲和力的一个。位于泾河与汭河交汇处的泾川王母宫山,是传说中西王母的降生地,山上有始建于西汉元封年间的西王母祖祠,是华夏儿女心目中共同尊奉的西王母文化的祖庭。

西王母形象的演变贯穿于中华文明进程,上古时期泾河流域的先民以其虎齿豹尾作为氏族的图腾神祇;周代《山海经》中其形象演化为执掌灾厉五刑的昆仑女神;汉代将其升华为创世母神与长生象征;道教兴起后尊其为统领女仙的至尊神“金母元君”;明清以降民间信仰中则化身为慈爱温厚的“人间母娘”。西王母及其文化历经几千年的沉淀和衍进,形成了以“母爱众生、和平交融、富贵长寿、团圆亲善”为核心的美善文化。

作为西王母文化的核心,西王母信俗被长久地保存了下来,并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据史料记载,最早从北宋开宝元年(968年)开始,每年农历三月二十,西王母传统庙会都会如期举行,现场人山人海,仪式庄重热烈。2008年,“泾川西王母信俗”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出于对西王母文化的尊崇,1979年1月,台胞张雨卿先生历经千辛万苦,来到泾川回山祭拜西王母,成为台胞祭祀西王母的第一人。1990年12月,由240多人组成的“台湾西王母朝圣团”在遍访山东、新疆、青海等地后,一致认为泾川回山是西王母真正的发祥地,山上王母宫遗址是西王母祖庙所在。至今30多年来,台湾西王母朝圣团前来泾川寻根谒祖从未间断过,泾川西王母文化藉此成为广大台胞及海外华人寻根拜祖、祈求团圆、促进两岸统一的重要文化载体。

从2005年开始,泾川和台湾每隔2年举行一次西王母文化研讨活动,现已成功举办了7届。在2013年第五届海峡两岸西王母文化研讨会上,授予泾川“国际西王母文化研究基地”,2015年,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授予泾川西王母宫“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开启了陇台文化交流的新篇章。

大云寺:丝绸之路上的神奇邂逅

泾河流域在佛教由西域传入中原地区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元479年,北魏孝文帝提倡在泾州王母宫山下开凿出一座大型中心塔柱窟,这是泾河川道开凿石窟的第一例。公元510年,泾州刺史奚康生主持在泾河北岸开凿了南石窟寺,在其后的120余年里,佛教信徒在泾河两岸陆续建造了罗汉洞石窟、丈八寺石窟、千佛寺石窟群、太山寺石窟,以及众多小禅窟,被誉为“百里石窟长廊”。

泾川作为丝绸之路重要的节点,在东西文化交流中最具象征的便是泾州大云寺。601年,隋文帝杨坚在他60岁生日当天,效仿当年印度的护法王阿育王的做法,下令在全国30个州建30座舍利塔,供养佛舍利。当时泾州作为长安门户、京畿重地,有幸成为奉诏修建大兴国寺的30个州之一。

690年9月,67岁的武则天登基,为了宣示自己登基的合法性,武则天一面将以女性经变故事为主题的《大云经》颁行天下,同时又敕令两京长安、洛阳及天下各州都建一座大云寺,珍藏《大云经》。碰巧的是,泾州大云寺选址在隋代大兴国寺遗址。动工之际发现了隋代供养于大兴国寺塔地宫中的舍利。武则天认为这是大吉大利的巧合,于是请当时工艺水平最高的工匠,选择最珍贵的珠玉宝石,做成鎏金铜匣和金棺银椁,并用琉璃瓶盛装14粒佛祖骨舍利,再配以石函,于公元694年重新瘗葬放入地宫,建塔供奉。

明洪武三年(1370年),泾河爆发的一场特大洪水,不仅冲毁了泾州城,也冲毁了大云寺。又过了大约600年,1964年,泾川县城关公社水泉寺大队农民在整地时,意外发现了唐代大云寺塔地宫,地宫中的国宝也得以重见天日。1971年9月19日,在兰州陪同柬埔寨王国首相宾努亲王的郭沫若在甘肃省博物馆亲自鉴定了在泾川发现的大云寺五重舍利套函,他欣喜地说:“舍利石函,贵在石函”,将其评定为国宝级文物。

2007年4月,泾川县动议重建大云寺,以迎奉佛舍利“回家”。2015年8月,甘肃省文物局将收藏于甘肃省博物馆的泾川大云寺14粒佛骨舍利中的4粒调拨给泾川县,安奉在新建的大云寺舍利塔地宫中。

无独有偶,1969年在大云寺西侧还发现了保宁寺遗址,将泾州舍利供养史推至北周,填补了泾河流域北朝佛教史的空白。2013年,在大云寺东侧的墙根下,宋代龙兴寺地宫又重现人间,出土佛牙、佛骨及诸佛舍利两千余粒。隋唐皇家敕建、武周政治与佛法的交织、宋僧民间弘法的接力,共同铸就了泾川“华夏佛宝圣地”的崇高地位。

完颜村:女真完颜氏最后的栖息地

1127年,北宋灭亡后,包括泾川在内的整个泾河流域全部纳入金的版图,西夏、南宋、金三足鼎立,泾州所在的陇山地区成为三个军事政权地理意义上的结合部。

金王朝的第三任皇帝是金太祖的嫡长孙完颜亶,在位期间,金朝廷派系斗争十分激烈,以完颜宗弼(兀术)为首的一派,先后诛杀宗字辈的其他同族,掌握了军政大权。1150年1月,完颜宗干(金太祖庶长子)第二子完颜亮勾结驸马唐括辩等合谋刺死了熙宗完颜亶,自立为帝,改元天德,是为海陵王。完颜亮在位12年,严肃吏治,善于纳谏,完成了迁都燕京的重大举措,并完善中央集权巩固了金王朝的统治。但同时他为人残暴,对皇族的屠戮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在王室宗族诸子中,宗弼的儿子完颜亨是比较出色的一个,金熙宗封他为芮王,担任猛安、银青光禄大夫。完颜亮弑君篡位,以非常卑劣的手段窃取皇位,性格耿直的完颜亨对此很不以为然。他以兀术的儿子自居,忘记了君臣之间的忌讳,由此埋下了杀身之祸。完颜亮则对完颜亨心存猜忌,最终将其逮捕入狱,并残忍杀害。1161年,在又一次的宗室大清洗中,完颜亮下令杀害了完颜亨的妃子徒单氏、次妃大氏及完颜亨的儿子羊蹄3人。

为了躲避迫害,幸存的完颜亨家人选择了出逃。他们把目光投向了远在西北泾河之滨的泾州,那里远离金的首都,再往西就是陇山,已然是金的西北边界;另一个原因是,当时驻守泾州的是芮王妃徒单氏的一个弟弟。1161年秋,他们逃出广宁府踏上了西迁之旅,最终在泾水河边的泾州完颜村落地生根,繁衍后人。

1234年金朝灭亡,大量完颜宗族被屠杀、被灭绝,极少数被迫隐姓埋名、四散奔逃。据传其中就有一支完颜氏千里迢迢投奔到泾州——因为这里有一个完颜氏的家。

800多年过去,直至21世纪初,泾河北岸完颜村的完颜氏后人仍有5000多口人,成为整个中国大地上迄今为止人口最多最为集中的完颜氏聚落。

今日泾川再腾飞

泾川自古以来就是西出长安通往西域的门户重镇,建州置郡设县的历史长达2100多年。温情的泾河水,深厚的黄土地,孕育了以西王母文化、佛教文化、绿色生态文化为代表的特色地域文化,滋养了淳朴、善良、厚实的泾川人民。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全县干群几十年的接续奋斗,泾川县在经济社会文化诸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脱贫攻坚成果丰硕,城乡建设焕新提质,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生态优势巩固厚植,文化旅游亮点纷呈,先后获得了“全国生态林业建设先进县”“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县”“甘肃省实现绿化第一县”“省级文明县”“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全省双拥模范县”等一大批荣誉称号。

时间的长河,奔流不息;奋斗的脚步,永无止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泾川人民生生不息、同心同德、奋勇向前,泾川突出的区位通道优势,良好的农业生产优势,丰富的文旅资源优势,富集的矿产资源优势,活跃的社会资本优势,必将让这片古老而富有朝气的热土,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康庄大道上,焕发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展现出无比广阔的发展前景。当前,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坚定信心、鼓足干劲,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全县“工业主导型+农业优先型”发展定位,紧紧围绕全市“三区一城市”目标定位,加快推进“一县两区”建设(陇东综合能源化工基地重点县、全省现代精品农业示范区、西部文旅康养发展先行区),全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乘风万里满目新,奋楫扬帆再启航。新征程上,泾川县委、县政府将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勠力同心,躬身实干,砥砺奋进,勇毅前行,不断开创泾川高质量发展崭新局面,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泾川篇章!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20

标签:历史   泾川   安定   荣光   西王母   文化   泾川县   舍利   河流   西域   宗族   甘肃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