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矢志创新发展 建设科技强省”科技工作者系列记者见面会第三场,邀请4位在全省科技大会上受到表彰的科技工作者以“厚植创新沃土,勇攀科技高峰”为主题与记者见面交流。
凤凰网记者:
科技工作常常面临从“0”到“1”的挑战。我想请各位科技工作者介绍一下你们在各自领域科研中最大的突破是什么?过程中有哪些难忘的经历,又有怎样的感受体会?
史宏达:我想分享我们团队在利用波浪能为偏远海岛独立供电方面取得的一项关键突破。
长期以来,如何为远离大陆的海岛稳定供电,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这些岛屿往往负荷有限、面积狭小,铺设海底电缆不仅距离遥远,技术和经济成本都极其高昂。我国拥有近11000多座海岛,解决其能源供给是重大战略需求。为此,我们创新性地提出“海能海用、就地取能、多能互补、独立供电”的理念。2012年,我们将目光投向青岛的斋堂岛——这里蕴藏着丰富的波浪能和潮流能资源,并在此启动了我国北方首个海洋能示范基地的建设。
最令我难忘的是2014年1月15日。那天斋堂岛海域寒风凛冽,风急浪高。就在这样恶劣的海况下,我和团队坚守在海上,成功将自主研发的“10kW级组合型振荡浮子波能发电装置”投放到位。这套装置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设备“小浪不发电、大浪易损坏”的瓶颈问题,标志着我国在波浪能高效捕获技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为后续规模化、低成本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此为基础,我们建成了我国首座装机容量600kW的海洋能多能互补独立电站。它不仅解决了岛上300多户居民的部分生活用电,还为当地海水养殖提供了绿色动力,成功实现了海洋能海岛供电的工程示范。
如今,作为崂山实验室海洋能研发与测试平台主任,我正带领团队在斋堂岛海域建设“海洋能海上综合测试场”。这将为我国海洋能装置的实海况测试、运行评估打造一个高标准的国家级试验平台。
回望攻关路,最深切的体会是:在“无人区”拓荒,既要有颠覆性创新的勇气,更要有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服务国家战略的非凡韧劲。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
山东海洋资源丰富,发展海洋可再生能源潜力巨大。请问史宏达先生,您所研究的波浪能发电技术具体将带来哪些改变?您在攻克技术难题时,是如何保持科研热情和耐心的?
史宏达:随着国家战略需求的牵引和波浪能技术成熟度的不断提升,未来波浪能市场必将迎来刚性增长。我们取得的关键突破,将同步推进波浪能装备向大型规模化与小型专精化两个方向发展,带来多方面的深刻改变:
一是支撑重大海洋工程与民生需求:团队研发的百千瓦发电装置,可直接服务于远海岛礁供电、深海养殖网箱能源供给、海洋监测平台以及海洋国防设施等原位供电场景,有力支撑国家重大海洋工程的能源自主化,对资源开发和海洋权益维护意义重大。
二是赋能小型无人设备:我们的成果能有效保障海洋浮标等小型无人设备的长期、稳定海上供电需求,为深远海作业提供坚实的能源基础。
三是提升综合能效:团队的波浪能转换技术突破可广泛应用于多能互补场景,例如与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高效耦合集成,显著提升单位海域的资源利用率和用海效率。
在攻克这些技术难关的过程中,最核心的动力源自于将技术突破转化为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惠及民生的实际成果。亲眼见证技术参数转化为照亮海岛的灯光、驱动养殖设备的动力、守护海疆的能源保障,这一过程本身,就是支撑我们科研团队保持热情、坚守耐心的最强大精神源泉。
(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更新时间:2025-07-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