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香港老字号翻车,辱骂歧视内地游客,港人集体怒撕店家

文|北什么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

香港的老字号,那些金光闪闪的招牌曾是城市名片,但最近两起事件让这些百年老店站在风口浪尖:先是九记牛腩因拍摄冲突,店主与博主报警对峙,最终不欢而散。

后是华姐清汤腩被曝出食安问题,碗里惊现创可贴,惹得香港本地人也出来愤怒帮骂。曾经引以为傲的招牌如今却接连引发信任危机,究竟发生了什么?

老字号下的信任危机

最近香港接连两起风波,都发生在那些响当当的老店里。先是多年荣获米其林推荐的“华姐清汤腩”,有内地游客兴致勃勃前去“朝圣”,却在碗里吃出了一块用过的创可贴

这已不是味道好坏的问题,而是直接击穿了食品安全的底线。更让人心寒的是店家后续的态度:没有第一时间道歉安抚,反而指责顾客“搞事”,言语中夹杂着歧视甚至动手推搡。

若不是一位仗义执言的香港本地姑娘实在看不下去,怒斥店家忘恩负义、靠游客生意却砸自己饭碗,这场闹剧恐怕更难收场。

无独有偶,牛腩界的另一座泰山北斗——“九记牛腩”,也因与一位探店博主的冲突闹得沸沸扬扬。

一位本地TVB演员兼博主在店内拍摄美食,老板粗暴制止,双方从口角升级到肢体冲突,最后竟闹到要报警。

事后博主视频里一句“香港实业惨淡,这种店功不可没”,引爆了全网讨论,表面看这只是孤立的食安问题和服务纠纷,但深挖下去你会发现它们指向同一个症结:香港餐饮业中两种截然不同、甚至相互冲突的“生存逻辑”正在激烈碰撞。

第一种是“档口逻辑”,或者叫“效率为王”的旧逻辑,在香港尤其是那些身处黄金地段的老店,铺租是悬在老板头顶的一把利剑。

为了生存和盈利一切都必须为“效率”二字让路,从你坐下的那一刻起,无形的倒计时就开始了,服务员催你点单,是为缩短决策时间。


食物用最快的速度端上来,是为让你尽快吃完,你刚放下筷子,碗碟可能就被迅速收走,是为了给下一位客人腾出位置。

在这种逻辑下“服务”被压缩到最低限度,服务员不是你的朋友,甚至不是为你提供愉悦体验的助手,他只是流水线上的一个环节,负责完成“点单-上菜-结账”的流程。

他的薪水不高,工作强度极大,自然没有心情也没有动力去提供额外的笑脸和关怀,顾客也不是“上帝”,而是一个个需要被高效处理的“订单”。

所以在他们看来,对本地人呼来喝去、对游客冷言冷语并非歧视,而是一种扭曲的“平等”——在效率面前人人平等地被催,这是在香港特殊的高压商业环境下被磨砺出的一种近乎残酷的生存法则。

老店与新潮的正面碰撞

第二种是“体验逻辑”,或者叫“打卡为王”的新逻辑,今天的顾客特别是年轻游客,早已不是三十年前那种“有得吃就不错”的心态了。

他们手握智能手机,在小红书、抖音上做足了攻略,去一家老字号对他们而言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一场文化体验和社交活动

他们消费的不仅是那一碗牛腩粉,更是“百年港味”的氛围、“网红推荐”的满足感,以及发到社交媒体上能够收获点赞的“社交货币”。

在这种逻辑下“体验”压倒了一切,食物的味道固然重要,但就餐环境、服务态度、能否拍出好看的照片,同样是构成“完美体验”不可或缺的部分。

他们期待被尊重,希望自己的期待能够被满足,当他们满怀憧憬地走进一家老店,却遭遇冷脸、呵斥,甚至在食物里发现污物时,那种心理落差和被背叛的感觉是巨大的。

这不只是“吃得不开心”,而是整个旅行计划中的一个污点,是对他们精心构建的“美好体验”的粗暴破坏。

“华姐”的创可贴和“九记”的争吵正是这两种逻辑迎头相撞的火花,店家依然固守着几十年的“档口逻辑”,认为“我的东西好你就得忍着我的脾气”,他们无法理解甚至鄙视那种拿着手机拍来拍去的“体验逻辑”。

而顾客则带着全新的“体验逻辑”前来,希望店家能满足他们对“网红老字号”的一切想象,结果却被冰冷的“档口逻辑”迎面痛击。

老字号名声透支,接下来该怎么走

矛盾的根源不在于谁对谁错,而在于时代真的变了,过去信息不对称,好酒不怕巷子深,店家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

如今信息高度透明,每一个顾客都成了一个移动的媒体终端,他们的差评可以瞬间传遍网络,轻易地摧毁一家店多年积累的声誉。

那位在“华姐”挺身而出的香港姑娘,她的愤怒极具代表性,她脱口而出的话——“其实你间嘢真係好撚難食……全靠呢班大陆人呢班遊客!”

这句话里有对店家服务态度的不满,有对食物品质下降的失望,但更深层的是一种对香港本土品牌“不争气”的痛心,她捍卫的不只是那几位内地游客的权益,更是她心中那个“好客、专业、有里有面”的香港形象。

这暴露出一个更危险的趋势:当老字号不再需要依赖街坊邻里的回头客,而是靠着源源不断的“一轮游客”就能活得很好时,它们就失去了精进品质、改善服务的动力

招牌成了可以透支的资产,而不是需要用心维护的声誉,久而久之,味道走了样,人情味消失了,只剩下一个空洞的名声和愈发恶劣的态度,这才是对“老字号”三个字最大的亵渎。

说句实在话,没人指望香港的服务员都像海底捞那样无微不至,那不符合这座城市的性格,香港的魅力恰恰在于那种高效、专业、边界清晰的商业文明。

但高效不等于粗暴,边界感不等于冷漠,专业更不等于可以容忍食品安全问题,二十多年前刘德华在公益广告里说:“今时今日咁嘅服务态度未够㗎。”

二十多年后依然“未够”,甚至在某些方面有所倒退,问题不再是“不够好”,而是有些店家连最基本的“尊重”和“安全”都做不到了。

结语

当一块金字招牌因为一块创可贴而蒙尘,当一碗牛腩的滋味被争吵和驱赶所取代,这不仅仅是某家店的失败,更是对香港这座“美食天堂”金字招牌的一次重创。

香港在这方面的行业上一次又一次透支了游客与本地人的信任,今后想要再拾起这块口碑,只能是难上加难了。

大家对这件事怎么看呢?欢迎前来补充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4

标签:财经   港人   翻车   老字号   香港   店家   集体   游客   内地   逻辑   牛腩   顾客   高效   本地人   老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