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一个七旬老人佝偻着背,从福建来到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再次走在南京路上这位老人感觉既熟悉又陌生。
进入纪念馆,老人突然目不转睛,盯着墙上的一些照片,而这些照片就是日军当时在南京施行残暴的照片,老人突然泪目。
手抖着,指着照片,激动的对着家人说,这照片是我洗的,我洗的。
原来,这个老人真的是《南京照相馆》的原型,八十多年前,他用生命守护的一本相册,最终成为了南京大屠杀主犯谷寿夫的铁证。
1938年的南京,地狱的气息尚未散尽,恐惧与血腥仍在空气中弥漫。
估衣廊旁新开的“华东照相馆”里,有个学徒叫罗瑾,年仅十五六岁,正是在这乱世求生、学艺谋饭的年纪。
那天,一名日本军官大摇大摆地走了进来,要求冲洗胶卷。
罗瑾照办,但是随着一张张照片浮现在自己的眼前,罗瑾的呼吸瞬间凝滞,那哪里是什么赏樱花、逛风景的留念?分明是一幕幕日军残暴屠戮、肆意奸淫、取乐取笑的铁证!
照片上,鬼子们狰狞的笑脸和同胞们痛苦绝望的惨状,如尖刀般刺向他的眼眸。
那一刻,一个普通少年的内心被巨大的屈辱与愤怒彻底点燃,他做出了一个足以让他,和家人掉脑袋的决定:必须把这些滔天罪证留下来!
这些照片犹如滚烫的炭火,一旦被发现,后果不堪设想,可他更清楚,若连他这个亲眼目睹者都选择沉默,那如山血案就可能永远被黑布掩盖。
罗瑾找来做相册的灰色卡纸,裁好尺寸,亲手装订成册,封面没有一个字,只画了一颗滴血的心脏,一把日本军刀赫然插入其中。
这本相册,从诞生那天起,便不再是寻常物件,而是少年罗瑾赌上性命,为民族刻下的痛彻心扉的伤疤,也是一段沉默而坚定的誓言。
起初,他将相册藏在寝室的床底下,可日伪军巡查频繁,那里并不安全,思量再三,他终于想了一个“万无一失”的地方,那就是伙房边厕所的土墙,于是挖了个洞,用油纸仔细包好,塞了进去。
可他万万没想到,这个自以为聪明的决定,却几乎让这份血证就此从世间彻底蒸发。
信息来源:2025年7月27日 新华网 电影《南京照相馆》背后:南京大屠杀案“京字第一号证据”发现始末
1940年,为了谋生,也为了少受日伪欺凌,无路可走的罗瑾进入了汪伪政府的通讯队。
一日,他鬼使神差地回到伙房,想去检查那本相册,然而,当他扒开土墙,伸进去的手却只触碰到一片虚无!里面,空空如也。
暴露了?还是被人偷走了?罗瑾不敢声张,只得将此事偷偷告知家人,一家人听闻后,魂飞魄散。
南京,再也待不下去了,罗瑾匆忙请了长假,逃到安徽乡下避风头,从此颠沛流离,最终在福建大田县落脚。
但他所不知的是,历史的链条,有时竟如此巧妙,原本断掉的一环,竟被另一个人,他通讯队的同学吴旋,在悄无声息中,悄然接上了。
关于吴旋如何得到这本相册,细节已在岁月中模糊。
当吴旋翻开这本封面古怪的相册时,里面的内容,也像一道闪电般将他震慑。
他立刻意识到,这薄薄一本小册子,分量何其沉重!当时流传着有人私藏“对皇军不利”物件的说法,一旦发现,严令上交。
吴旋没有声张,他做出了和罗瑾同样的选择:拼死也要守护它!
他想了一个比墙洞更绝妙、也更稳妥的地方,吴旋小心翼翼地将相册塞到寺庙里佛像底座的裂缝里,并经过自己的多次验证安全可靠。
每有机会,他都会去检查,确保它安然无恙。
罗瑾在明处冒死创造了证据,吴旋却在暗处默默扛起守护的使命。
两个素昧平生的人,都只是凭着一个中国人的朴素良知,做出了同样惊天动地的选择。
1946年,南京成立战犯军事法庭,昔日耀武扬威的前日军第六师团师团长谷寿夫,作为甲级战犯,被押上了审判席。
面对堆积如山的控诉,谷寿夫却厚颜无耻、百般抵赖,矢口否认自己部队在南京有任何屠杀行为。
他甚至荒谬地宣称南京城内“秩序井然”,自己不过是“奉命作战”,对所谓的死难者也只轻描淡写地表示“遗憾”。
如此狂妄之徒,若无铁证,审判恐难以服众,正义恐难伸张。
为此,南京市政府贴出布告,向全城百姓征集日军罪证实物。
一天吴旋走在街上,看到贴的布告,心头猛地一跳!箱底那本承载着民族血泪的相册,刹那间浮现在他脑海。
吴旋颤抖着双手,泛黄的相册从落了很厚一层灰的皮箱里拿了出来,连同一封情真意切的呈文,他郑重地将其交给了南京市临时参议会。
呈文中表达的大概意思就是:这本相册是冒着生命危险,经过多年的不易保存,就是为了今天与敌人清算用的。字里行间,浸透着一位普通中国人的隐忍与坚持。
相册很快被转交至军事法庭,并被庄严地编号为“京字一号证据”。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 2017年12月13日 泪目!愤怒!80年前的8张照片,一段不忍回忆的历史
1947年2月,法庭再次公审谷寿夫,面对人证物证的层层围堵,这个刽子手仍强词夺理、企图狡辩。
然而,当那本沉默多年的相册被呈上审判席,当那颗封面画着滴血心脏的相册摆在他面前时,谷寿夫刚才还口若悬河的脸,瞬间煞白,浑身抖得像筛糠!
它们是他的同胞、他的下属,在罪恶的南京土地上,亲手拍摄下来的铁证!这些黑白影像,如同无数把无形的尖刀,撕开了他所有遮掩的谎言,让他无从遁形。
那一刻,审判大厅内鸦雀无声,唯有正义的洪流,滚滚向前。
1947年3月10日,法庭庄严宣判:谷寿夫死刑!判决书里明确写道:“并有当时日军为炫耀武功,自行拍摄之屠杀照片……可资印证。”
一个月后,南京雨花台,枪声响起,这个双手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恶魔”,最终倒在他曾经恣意施暴的土地上,血债血偿。
1993年,年过七旬的罗瑾怀着复杂的心情,再次踏上南京的土地。
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里,当他终于隔着玻璃,再次看到那些他既熟悉又陌生的照片时,滚烫的泪水模糊了双眼。
他激动得老泪纵横,颤抖着嘴唇喊出:“这些!这些就是我当年保存的!”那段尘封的血色传奇,终于在这一刻,完整地浮出水面。
两年后,罗瑾和吴旋,两位曾经素不相识、白发苍苍的老人,在纪念馆里首次相见。
他们未曾有过约定,却各自背负着沉重的使命,一个冒死创造,一个默默守护。
这,或许就是普通人身处大时代洪流中,所能铸就的最不平凡的壮举。历史有时不会言语,但当普通人以血肉之躯,挺身而出,为它刻下印记,那份不朽的力量,便足以穿透漫漫时光,永照后世。
更新时间:2025-08-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