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到死都不碰的3样东西:现代人能躲开一样就算厉害

| 人文社

编辑 | 人文社

«——【引言】——»

1945年4月,柏林的地堡里,空气潮湿得让人喘不过气,而此时,希特勒的日子已经所剩无几。

即便在这生命的最后关头,他依然守着自己那套古怪的生活信条,许多资料都对此有着详细记载,他至死都不碰3样东西。

这3样东西,放在他那个时代或许只是怪癖,但在今天看来,却再平常不过,现代人能躲开一样,就已经是相当厉害的了。

今天就带大家揭秘这三样他至死不碰的东西,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再想想我们自己,能不能比他更“狠”一点。

素食的偏执,从餐桌到地堡的蔬菜沙拉

1931年的慕尼黑,夜色浓重,这里经常有高规格的纳粹宴会进行。

宴会招待期间,自然免不了好酒好菜,尤其是在谈大事的时候,桌上总会摆满巴伐利亚的经典菜肴:烤猪肘、香肠、牛排,肉香扑鼻。

可每次吃饭,希特勒的盘子里却只有一小堆蔬菜沙拉,旁边放着几片黑面包。

侍者回忆,他吃得慢条斯理,眼神却不时扫过其他人,仿佛在观察谁敢挑战他的“清规戒律”。

据历史学家研究,希特勒从1930年代初开始彻底戒肉,原因五花八门,有人说他觉得肉食会让身体“污染”,有人说他是为了健康,还有人说他想通过素食展示某种道德优越感。

无论真相如何,他的素食主义坚持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哪怕在地堡里物资匮乏,他也宁可啃土豆和胡萝卜,也不碰肉汤。

这事听起来有点魔幻。

一个发动战争、屠杀无数的恶魔,竟然对动物福利有那么点怜悯?

档案记载的希特勒认为,吃肉是野蛮的,人类应该超越这种原始行为。这些观点由他发出,讽刺得让人脊背发凉。

但不可否认,他的素食习惯在当时是个异类,尤其在肉食文化浓厚的德国。

再看看今天。

2023年,中国的人均肉类消费量达到63.5公斤,猪肉、鸡肉、牛肉几乎是餐桌上的常客。

烧烤摊的烟火气、火锅店的麻辣香,哪一个不是让人流口水。

可与此同时,素食主义也在悄悄抬头,很多人尝试过素食,但真正坚持下来的却寥寥无几。

原因很简单,吃肉太香了,社交场合也离不开肉,朋友聚餐点一桌子素菜,估计会被吐槽“没诚意”。

更别提那些深夜撸串的快乐,谁能轻易割舍?

希特勒的素食坚持,某种程度上是种偏执的控制欲。

他用不吃肉来约束自己,试图让自己看起来更“纯粹”。

但现代人面对的诱惑可比他多得多,超市里琳琅满目的肉制品,外卖平台的烤串、汉堡、炸鸡,随手一点就送到嘴边。

试问有多少人能为了健康、环保或者伦理,彻底告别肉类。

别急着回答,想想上次你路过烧烤摊时,鼻子是怎么背叛你的。

烟草的敌人,从会议室到反吸烟运动

1940年,纳粹德国的战事如火如荼,希特勒在柏林的总理府开军事会议。

房间里烟雾缭绕,将领们抽着雪茄,吞云吐雾,突然,希特勒皱起眉头,语气冷硬地要求所有人掐灭香烟。

据他的侍卫官罗切斯·密施回忆,希特勒觉得吸烟是懦弱者的逃避,真正的领袖需要清醒的头脑。

这不是他第一次发脾气。

希特勒对烟草的厌恶几乎到了病态的地步,他不仅自己从不抽烟,还推动了纳粹德国的反吸烟运动,限制烟草广告,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甚至下令研究吸烟对健康的危害。

在当时,这可是个新鲜事,毕竟20世纪初的欧洲,抽烟几乎是男人的“标配”。

希特勒为什么这么讨厌烟草?

有历史学家认为,他把吸烟视为一种“堕落”,会削弱人的意志力和身体素质。

他甚至把烟草和“劣等民族”挂钩,这种偏见虽然荒谬,却也推动了当时的禁烟政策。

据档案记载,纳粹德国的反吸烟运动一度让德国的烟草消费量下降了近20%。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是个健康先锋,他的动机更多是出于对“纯洁德国”的扭曲幻想。

快进到今天,吸烟的危害已经无人不知。

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有13亿烟民,中国占了3亿多,差不多每三个人里就有一个抽烟。

吸烟导致的肺癌、心脏病,每年夺走数百万条生命。

可即便如此,戒烟依然是个大难题。

2024年的一份调查指出,70%的戒烟者会在一年内复吸,原因也很现实,多半都是因为瘾难戒,还有社交场合的推波助澜。

朋友递过来一根烟,点上火的那一刻,所有的戒烟誓言都烟消云散。

希特勒的禁烟坚持,某种程度上是他的控制狂本质在作祟,他讨厌任何可能让他“失控”的事物,烟草首当其冲。

而我们现代人就不一样了,生活的压力像一座大山,香烟成了很多人排解焦虑的“救命稻草”。

聚会上递来的烟,估计没有人愿意拉下臭脸拒绝,而上班族加班到凌晨时,忍住点烟的冲动更是难上加难。

希特勒做到了,但他的动机和我们无关。

他的坚持是个冷冰冰的历史注脚,而我们的挑战,是在烟雾缭绕的现实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清醒。

酒精的疏远,一杯苹果汁的孤独

1938年,慕尼黑协定刚签订,欧洲的政要们齐聚一堂,庆祝这短暂的“和平”。

宴会上,香槟杯碰撞的声音此起彼伏,觥筹交错。

可希特勒的座位上,却只有一杯清澈的苹果汁。

他举杯的动作优雅,却透着股与众不同的孤立感。

据戈培尔日记记载,希特勒曾说:“酒精是人类理性的敌人,一个清醒的头脑才能掌控一切。”

他几乎从不喝酒,哪怕在最需要“融入”的社交场合,也坚持用水或果汁代替。

这种习惯在当时的欧洲简直离谱。

20世纪初,喝酒是社交的润滑剂,无论是贵族的酒会还是士兵的啤酒屋,酒精无处不在。

希特勒的禁酒原则,让他成了宴会上的“异类”。

有历史学家推测,他对酒精的排斥可能与他童年的家庭经历有关,他的父亲据说是个酒鬼。

但更可能的,还是他那对“绝对控制”的执念,他相信酒精会让人迷失,而他必须时刻保持清醒。

再看看我们今天的生活,酒精几乎是社交的代名词。

2023年,全球酒精消费量高达62亿升,中国人尤其爱喝白酒和啤酒,商务饭局、朋友聚会、节日庆典,哪一场能少了酒?

“感情深,一口闷”的劝酒文化,让很多人想拒绝都难。

健康数据却触目惊心,酒精相关疾病每年导致全球300万人死亡,肝病、心血管疾病、癌症,酒精的“账单”可不便宜。

希特勒的禁酒习惯,某种程度上是他对自身形象的刻意塑造。

他想让自己看起来像个“超人”,不受凡人欲望的牵绊,但是我们现代人面对的不仅是酒精的诱惑,还有背后的社交压力。

拒绝一杯酒,可能意味着得罪客户、冷场聚会。

试问自己,你能在饭局上端起一杯白开水,坦然面对所有人的目光吗?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心里比谁都清楚。

从历史到现实:我们能学到什么?

希特勒不碰肉、烟、酒的故事,听起来像个历史冷知识,却让人忍不住反思。

他是个恶魔,他的选择也绝不是什么值得歌颂的美德。

他的素食、禁烟、禁酒,更多是偏执和控制欲的产物,包裹在一种虚伪的“纯粹”外衣下。

可即便如此,这三样东西在今天依然是我们生活里的“老大难”。

肉类的香气、香烟的慰藉、酒精的狂欢,哪一个不是现代人难以割舍的诱惑?

2024年的世界,和希特勒的时代完全不同。

我们的冰箱里塞满了肉,超市货架上有无数品牌的香烟,酒吧的灯光从不熄灭。

数据告诉我们,全球有超过60%的人每天都在接触这三样东西中的至少一样。

素食的门槛高得让人望而却步,戒烟的失败率让人泄气,拒绝酒精更是要对抗整个社交文化。

希特勒的坚持,靠的是偏执和权势,而我们呢?靠的是什么?

是健康意识?

是环保理念?

还是单纯的意志力?

笔者当然不是要让你觉得希特勒有多“自律”,他的罪行永远不可饶恕。

但他的生活习惯,的确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自己的软肋。

你有没有试过为了健康少吃一口肉,却败给了深夜的炸鸡?

有没有下定决心戒烟,却在压力下又点了一根?

有没有在饭局上想说“不喝”,却被一句“给个面子”劝了回去?

这些场景,太真实,也太难。

挑战自己:你能做到哪一步?

故事讲到这,不妨给自己来个小挑战。

挑一个你觉得最难戒的东西,烟、酒,试着坚持一周不碰。除了肉以外,毕竟这是我们必须摄入的营养成分。

想想看,希特勒在地堡里都能啃土豆,我们还能比他差?所以试试看,记录下你的感受,也许你会发现,戒掉一样东西,比想象中更爽快。

这三样东西,希特勒用偏执守住了他的底线。

而我们,活在一个更复杂、更诱惑的世界里,能不能守住自己的底线?

答案在你手里。

或许,下次路过烧烤摊、拒绝递来的烟,或者端起一杯水代替酒时,你会觉得,这不只是个习惯的改变,而是一场对自己的证明。

参考资料:快资讯——希特勒生前有3样东西从来不碰,现代人却十分痴迷,戒掉一个都难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20

标签:历史   希特勒   厉害   东西   酒精   素食   社交   地堡   烟草   偏执   健康   消费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