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盘古智库报告,说中国中部这片地带正慢慢变成一个大经济腹地,建议国家层面重视起来,通过下一个五年计划把它的定位和发展路子定清楚。
全球化外部环境不稳,需要靠内部循环来稳住阵脚。
大腹地这概念听着高大上,其实就是国家中部那些不靠海不靠边的区域,人口多、经济活跃、文化底子厚。
报告里把它分成三级圈层,第一级是核心,成渝和西安组成个三角,负责扛起国家经济深层布局的大旗。
第二级是成渝、西安、郑州、武汉、长沙、太原、贵阳这些城市群,互相支撑着搞协同发展。
第三级就扩展了,以这些城市群当枢纽,拉动四川、重庆、陕西、山西、河南、湖北、湖南、云南、贵州、广西十个省,形成大范围辐射网。
这么涉及十个省的经济空间,目的是重塑经济地理,对冲外面不确定因素,养出新增长点。跟以前东中西梯度转移不一样,这回是层级递进的辐射模式,更灵活点。
报告里还说,东中西这种老划分在改革开放头几年管用,那时候要素条件不一样,但过了四十多年,环境和资源都变了样,现在用老框框套不住,得重新认识经济格局。
特别提了云南和广西。
虽然挨着边,但考虑到贸易碎片化,中国跟东南亚贸易一体化潜力大。
云南是通往东南亚南亚的陆上通道,当西南开放桥头堡;广西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关键地带,所以还是把它们拉进来。
盘古智库这个报告是新大航海时代公益课题组出的,2025年5月12日正式发布,很快就上了媒体,像每日经济新闻、第一财经都报道了。
课题组之前从2014年就开始琢磨类似想法,那时候叫“天元战略”,涉及重庆成都西安郑州武汉长沙这些内陆轴带城市,目的是支撑整体经济增长。
十年下来,这次报告更细化,针对全球贸易碎片化,强调调整国内布局。
基础设施上,报告说以腹三角为核心的区域建设升级不停,高铁网、水运通道、航空枢纽这些综合交通体系优化得挺明显,互联互通水平上去了。
尤其航空,全国前十五大机场里占了七个,这不光是交通地位,还显示经济辐射力和吸引力强。
交通好了,人口就跟着动起来,向西回流的趋势越来越明显。2024年成都常住人口2147.4万,比2023年底多7.1万,川渝两地一年净流入近30万,年轻人口比例还高。
贵阳在那年增量了19.96万,全国第一。
这种人口流动重塑了区域分布,给中西部城市群添了持续动能。报告预测,将来城镇化深入,都市圈内部人口再分配,这趋势会更强,成都说不定就成全国人口第一城了。
现在成都人口已经逼近北京上海,2024年末数据看,城镇人口1735.2万,城镇化率80.8%,比前一年高0.3个点。
成都连续多年人口正增长,吸引年轻群体,主要靠教育就业机会好,产业转移也帮了大忙。
盘古智库在5月19日就办了个闭门研讨会,主题是中美博弈升级背景下建设中国大腹地,邀请经济学家和官员聊中美贸易摩擦和新发展格局。
研讨会里讨论了贸易壁垒增加的影响,还有国内消费升级的机会。大家觉得大腹地能当内循环主平台,释放数万亿美元增长潜能,基于五亿人口和资源算出来的。
报告建议通过“十五五规划”明确功能定位和发展路径,国家层面在2025年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到加强战略腹地建设,优化生产力分布,推动区域协调。
这跟报告思路对得上,显示影响力开始显现。
7月15日,智库又出文章,谈打造中国大腹地创新引擎,建议布局国家实验室和重大创新平台。面对新格局,他们觉得大腹地得在科技上发力,建实验室啥的来推动创新。
7月22日,还有篇大力推进内陆运河建设,强调水运效率提升,对大腹地通道经济升级有帮助。这些后续动作显示智库在持续推动这事,不是发个报告就完。
大腹地战略的核心价值是降低对外依赖,构建内生动力,推动亚洲经济一体化。通过区域协作突破,通道经济升级,物理和数字联通扩展。
这不是地理概念,是系统设计应对百年变局。十省联动,覆盖面积广,人口基数大,能培育新增长极。
报告引用人均GDP数据,现在超过1.3万美元,目标跳到2万3万,靠这个区域释放潜能。
人口数据细看,成都城镇化率高,年轻占比超全国平均,贵阳增长靠科技旅游业。
圈层结构设计得巧妙,核心三角深度布局,第二层协同支撑,第三层跨省辐射。国际借鉴像欧洲内陆经济区,报告里提了,作为经验参考。
整个过程从2014年概念起步,到2025年报告正式,迭代多次。这个报告标志区域战略深化,推动中部崛起新阶段。
更新时间:2025-10-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