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个主题如果在十多年前是吧,我们二十多岁的时候你应该还是挺感兴趣讨论的。但是以我现在这个年纪来说,其实挺无聊的。倒不是说像我们李教授所言,是看不上他写的东西,主要是这个主题本身对我来说,可能不算是一个值得认真去思考和探讨的主题。那咋办呢?工作就是工作,那我们就继续第二篇。
咨客说:您相信爱情吗?教授说:世间有着万般的情谊,只有爱是永远的。我们的心中存在着许多情结,只有爱是不会改变的。实际上在这个地方,我作为读者,我个人来说,教授的答案是有意无意的呀或者说是一种引导,把爱这个主题在咨客在提问者这一方进行了一个升华,或者说进行了一个拓展。咨客的眼界显然是狭隘的,他只看到了爱情,爱情是什么?爱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两个人之间的两个异性,或者是两个同性之间的这种情感关系。但是爱是什么?爱是包含了这种两性之间的情感关系当中的更博更广大的一种情感。所以说你相信爱情吗?应该相信。因为爱情包含在这个更广大,更广阔的爱当中,它是爱的一种,那么爱实际上是永恒的,是永远不会变的。教授说,只有爱是永远的。人类有着种种感情,这种种感情导致的世间的人与人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万般情谊,大家感受所有的感情和情谊当中,只有爱是会永远存在的。它可能不会存在于某个具体的人身上,某两个具体人的关系当中,但是爱这种情感体验本身是会永远存在的。所以你会相信爱情吗?应该相信,就像你应该相信爱的永远存在一样。
在刚才我听到我们教授跟我们李春霞老师在朗读的时候,突然间想起一个电影,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商业片,我之前也提到过,这个星际穿越。这个星际穿越很有意思,虽然导演是把它当做一个科幻电影来拍的,但是这个科幻故事的背后的导演想表达的主题,实际上是爱,实际上是爱的永恒性,甚至是爱的无所不能,就爱是无所不能的。就简单介绍一下,以防大家可能没有看过,就说这个地球由于长期的环境恶化,已经不适合人类生存了,人类在地球上也只剩下极少一部分的存在,因为已经没法种粮食了,所以这个时候人类就陷入了一个绝境,一帮科学家就决定要以地球上仅有的最后一点资源来发射几个飞船,到外太空去寻找人类新的适合生存的家园。但问题是,因为资源已经极度匮乏了,所以这帮宇航员的只够出去的,他已经没有回来的可能性了,所以出去是必死,但你出去之后,如果你降落的那颗星球,它适合于人类生存,那么你可以发信号回来,告诉我们说这个星球上有淡水、有引力、有空气,适合我们地球人类搬迁,那我们就发个信号回来,但至于你自己呢,就注定要死在外边。这个故事就是讲述其中一位到外太空去寻求生机的这么一个宇航员。他出去之后才知道,原来他已经回不来了,但是他呢在临走之前,对自己的儿子和女儿做出了承诺,说这个事情无论如何,无论成与败,无论需要花多久的时间,爸爸是一定会回来找你们的,一定会回来接你们,走之前做了这个承诺,但出去之后才发现已经回不来了,绝望无奈,但是呢却出于对自己的女儿和儿子的这个承诺和这份父爱,他就执拗的认为说自己必须要回来,无论怎样我都要回来,最终以一个非常科幻的非常奇特的方式回来,那就是他穿过了虫洞,进入了一个多层次元的空间,回到了自己的孩子的身边,然后以一种非常奇特的用我们的话讲用一种鬼魂的形式,以灵魂的形式与自己的孩子进行了交流。最终通过这样的一个交流呢,也算是拯救了地球上的最后这一批人类吧。大概就这么一个故事,具体细节不讲了。
它整个是一个科幻故事,但是导演最终想要说的是什么呢?就是无论人类的科技是进步或者是原始到什么样一个程度,无论这个世界,这个客观环境是恶化或者是进化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境地,一切都在不断的发展和改变当中。但对于人类而言,永远不变的,同时也是人类最有利的,最能够通过题来改变人类,无论是个体也好,还是群体也好的命运的东西,武器力量,就是爱。所以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最终通过这种无比执着的对自己孩子们的爱,用另外一种神奇的方式回到他们的身边,拯救自己的孩子。就讲这么一个故事,非常有意思。所以你看即便是外国人,即便是现代科技已经发展到这样一个程度了,实际上对于很多有识之士,对于很多聪明人,对于很多有成就的人来讲,他们也仍然是这样认为的,只有爱是永远的,只有爱是永恒的,只有爱是人类最有力量的武器。
咨客问:那爱是自私的吗?教授说:真正的爱是超越了个人自私的占有的。就永远保持彼此的尊严和自由;任何强制、反目、患得患失,都是对爱情的玷污,即使是幸运相恋,也难保到头。这个实际上还是在回顾我们的第一篇里面的一个主题,真正的爱,所谓真爱是无私的,是奉献的,是付出的,是不求回报的。如果我们具有了自私的心态,具有了占有的想法,实际上我们的爱也就不是真正的爱了,是一个变形的爱,是一种变形的畸形的情感,而这种变形的畸形的情感是不可能长久的,是难保到头的。即便有一个好的开始,也难有一个好的结尾。永远保持彼此的尊严和自由,这实际上就是一种付出,就是一种让步;不是因为我们相爱,你就应该对我做出妥协,对我做出退让,你就成为我的付附属品。所以没有妥协,没有因爱而生的妥协退让,才能够保持彼此的尊严,谁都不是谁的附属品,谁都不属于谁,两个人都是各自彼此独立的人格和身体,那么才有自由可谈。所以永远保持彼此的尊严和自由,那才是真正无私的奉献的真爱。
那有没有至诚的爱呢?现在动不动就闹分手。教授说:有!至诚的爱即使分手,友谊也将永存心头。这也是那个主题嘛,就是说跟上一篇里面所讲那个是一样的,上一篇当中咨客不是问了嘛,那么既然爱为什么还放手?为什么还放弃?台湾有一个歌手叫李圣杰,他有一首代表曲,题目就叫做手放开,其中的副歌的歌词叫做我给你最后的疼爱就是手放开。走放开或者说放弃,或者说分手,实际上也是一种爱的体现,也是一种对爱的无私的奉献和付出。如果两个人相爱,如果这份爱情会导致人的不自由,会导致人尊严的丧失,甚至会导致一个人在相处之中,相爱当中,感受到长期的痛苦,那么,放弃、分手、放开,无疑是一种更好的爱的方式。如果你因为我的爱而感受到痛苦,感受到不自由,感受到尊严的丢失,那么我的放手实际上才是我对你更好的爱,更有价值的爱,更有人生境界的爱,这个应该好理解。
那怎么样才算是爱呢?教授说:爱是宽容,爱是对爱人和这个世界无限的宽容。无限的宽容?对!心有自己的心路;爱有自己的感受。正因为不求回报,所以才无限宽容。正因为没有标准,所以你怎么样都是好的,怎么样都是对的,怎么样都是美的。这就是无限的宽容,什么叫无限的宽容?就是没有限制,没有边界,没有尽头,没有标准,没有原则,叫做无限的宽容。
现在的人哪有那么高尚呢?这个确实是非常罕有,非常罕见,世人当中大多数当你说起爱的时候,其实心里面盘算的都是得失利益,都是标准,都是判断题,爱不是判断题,爱是给予,爱是奉献,但是呢,当我们在谈起爱的时候,当你说你爱你的孩子的时候,当你说你爱你的伴侣的时候,实际上你心中的这个爱是带有判断的,带有得失心的,带有利益的,带有标准的。所以现在的人确实像真正如此高尚的世所罕有。而教授说,高尚不在于不变的保证,而在于分手时依然尊重。咨客又问说:那还叫爱情吗?家都没有了。教授说,情有不同的归宿,家有不同的建构。也就是说,爱情未必是必须要有一个家作为归宿的。爱,并不是要以婚姻为结果的;爱,并不是要以拥有获得作为最终的,所以情有不同归宿,哪怕你远在海角天涯,哪怕你已成为了他人的枕边人,但是我的爱是不变的,我的爱还是一样的,我并不会因为你的归宿,你所处何地,你在什么样的人身边,你变成了什么样子而有所改变,这才是真正的爱,这才是无限的宽容,才是没有利益得失,没有盘算,没有标准的爱。
可是离婚的人大多都会怪怨对方,这合适吗?教授说:千万不可怪嗔,也无需怨恨。为什么呢?因为爱就是希望对方幸福,而不是只想要得到和拥有。为什么会怪怨对方?为什么会有怪嗔?为什么会有怨恨?是因为我们求不得,是因为我们爱别离;是因为我们想要拥有,却得不到,是因为我们想要获得这份爱,这份爱却离开了我们。国家所言,都是人生凄悲。什么意思呢?就还是因为我们有所求,有所欲望,我们以这份爱作为了一个交换条件,把这份爱放在了一个天平上面,天平的一边是你所付出的爱,另外一边是你所要求回报的爱,我对你付出了这么多的爱,你应该以相等重量的爱来回报给我,这个就不是爱,这个就变成了交易,这个就变成了衡量。在交易当中,你认为有失公平,你认为你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这个时候你会怨恨,这个时候你会怪嗔。而这个按照爱的本质来讲,它其实都不算爱,它算什么呢?顶多算欲望,所以千万不可怪嗔,也无需怨恨。因为如果是真正的爱的话,你不会有所怨恨,你不会因为得不到而失落,你不会因为离开而愤怒,你只会因为对方因为自己的选择,人生变得更加幸福了,更加美好了,而感到快乐,感到满足,这才是真正的爱。
咨客说:那做不到怎么办?教授说:爱需要我们最光辉的创意性的付出,因为爱是一种崇高的艺术。这里呢在前文当中有进一步的提到,前文说,爱的本质是付出是奉献,是不求回报。但事实上,仅仅是如此,对于爱来讲还不够,因为爱是一种具有创意性的付出,你必须要付出足够的智慧,倘若说仅仅是付出需要的是你的体力,需要的是你的精神,那么拥有创意性的付出,就需要一定的人生智慧了。所以更好的爱不仅需要付出,不仅需要你付出你的体力,你的时间,你的心血,更加需要你动用一些脑筋。那为什么本来想爱却产生怨恨呢?教授说:因为爱有大爱小爱之分,大爱是忍性,是爱人民;小爱只爱亲人,所以爱的紧,也爱得深,这就难免因为爱意过于集中,而产生怨恨。就像前文中我提到的,西方哲学讲究仁爱世人,普世之爱,东方哲学呢讲究这个仁者爱人,人人爱人,都是所谓的这个大爱。小爱具有局限性,小爱具有认知的底层性,认知不够高,而大爱呢是普世之爱,大爱是真正的眼光放的长远,认知提升到高等级,高境界,所以如果是大爱的境界的话呢,就不会产生怨愤。因为大爱是普世之爱,是人性之爱,是人民之爱,是看到每一个人都爱,是看到万事万物,花草树木都爱,这种大爱是不会产生怨恨的。只有小爱会产生怨恨,因为小爱,作者说了过于集中,过于集中便产生怨恨,过于集中所以紧而深。就是说缺少空间,也就是说你的目光过于狭窄,过于局限,狭窄局限就难免会产生偏颇,产生误解,而这些偏颇和误解会诞生这种怨恨的,抱怨的,不满的情绪。
咨客说:可是我爱他,他没有回应,这该怎么办?那既然爱的本质是奉献,是付出,而不是回报,如果我们是真正的爱的话,那对方有没有回应,其实与我无关;爱是奉献,是给予他人,是给予这个世界,而不是渴求给予之后,等量的甚至加倍的回报。当我们在执着于对方的回应的时候,实际上我们渴求的是那份回报,我爱你,你应该爱我,我这么爱你,你应该更爱我,这是回应,所以渴求期盼回应的爱,其实也不是真正的爱。
教授说:我们既然要去爱,就要做爱的主人,绝不能做爱的附庸;既然把生命都化成了热烈的火光去包裹爱人,就没有必要,在缺少爱的回应的冰冷的归途当中去落寞的走完爱的一生。也就是说,对于真正的爱而言,他并不会因为对方是否有回应,对方的回应是爱也好,还是不爱也好,而有所改变的。如果我们的爱因为对方的回应而产生转变,那么第一,它不是真正本质的爱,第二呢,我们就不是这个爱的主人,我们就不是这份爱的主宰者。什么是爱的主宰者呢?他人的反应,他人的回应是如何的,与我并无关系,与我的这份爱的付出并没有关系。
好,那么咨客又问:这是为什么呢?教授说:因为爱是积极主动的热情。咨客:人最重要的是什么?教授说:生活在世界上的自己,最重要的是要有爱人的能力,而不是被爱。因为不懂得爱人就不可能被爱,没有认识爱人的快乐,就不会有认识人生的真正意义。咨客问:人最重要的是什么?作者认为,最重要的是有拥有爱人的能力,拥有了爱人的能力,你才会通过爱人的能力来获得被爱的感受;你才能够通过爱与被爱这样一个关系当中获得幸福感,获得满足感的这种体验,获得快乐。而这种满足和幸福,这种快乐,就有可能成为你人生当中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咨客问:那爱别人好,还是被别人爱好呢?教授说:爱与被爱都是一种幸福。你把爱献给别人,别人再把爱回报给你。接受别人的爱是幸福的,把爱奉献给别人是更幸福。实际上正是因为你爱别人,正是因为你爱,你才会被爱,正是因为你被爱了,幸福才是加量不加价的,才是加倍的。
咨客问:那爱这个人的缺点是爱吗?教授说:一个人喜欢上什么,就连其错误也是觉得美丽的;所以爱缺点的人,才是真正的相爱,所谓爱屋及乌嘛。事实上更加客观公允的来说,人没有真正的缺点这个概念,你可以说一个人有特点,有特色,像上一篇的文章所说的那样,但是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其实是相对而言的,一个人的优点可能换一个环境,换一个对象,他会变成优点;一个人的优点可能换到另外一个社会规则里面,换到一个人生境界里面,他有可能会变成缺点,人的缺点和优点呢实际上呢是一个相对值,而不是一个绝对值,而一个人的特点是一个绝对值。所以与其说爱一个人的缺点是不是爱或者爱一个人的优点是不是爱,不如说爱一个人的特点是不是爱,如前文所言,爱一个人的特点当然是爱,不仅爱一个人的特点是爱,爱一个人的特点,才是你应该爱的方面,才是你应该爱的角度;所以这个问题爱一个人的缺点是爱吗?当然是爱了,因为一个人的缺点,实际上本质来说是一个人的特点。我们正是因为这个人的某种特点,某种特质才会产生对这个人的爱。说的像绕口令一样。
好,咨客说:我也不清楚这算是爱的盲目还是爱的深沉。教授回答:如果爱的盲目呢,就会将别人的人生意义全部疏忽。如果爱的深沉,就会有常含着泪水的眼睛。爱的盲目和爱的深沉,其实从感受上而言,可以算是一体两面,就是当我们身处爱当中的时候,你就感受而言,就感受来说,盲目和深沉是一种类似的相同感受,我们要知道我们是盲目还是深沉,是必是要回归理性,用理性去进行一个深刻的分析。
教授说:如果爱的盲目,就会将别人的人生已全部忽略,全部疏忽。什么意思呢?就如果我们是爱的盲目的话,感受上是同样的深爱的感受,但事实上,你在行为上,你在这个相爱的过程当中,你更加关注的会是自己,更加关注的不是你的爱的对象,爱的对方,所以无形中你会忽略对方的感受,对方的人生,对方的意义。那爱的深沉呢,在感受上是相同的,但是在实际的过程当中,在你的言行当中是以对方的感受,对方的情感,对方的人生作为主要的关照对象。所以两者之间在感受上相同,在实际过程里面是完全不一样的。
那么我这样深深的爱着他是不是很无知呢?教授说:无知就不会深深的爱。那关于这个爱情是深沉还是盲目,待会说吧,下面还有我们会以放一块说,咨客说:不爱不行吗?教授说:不爱就只能看他流失。就是问的废话,不爱可以啊,爱与不爱都是自己的选择嘛,不爱不行吗?不爱当然行,不爱不就是跟这个人就没有关系了,这人就走了嘛。咨客问:爱有度吗?教授说:爱是有深度的。咨客问:是什么?教授说:爱的深度应该是有理智。
这个地方其实也是跟我前面说的这个柏拉图的爱情观也算是殊途同归,非常相近。于柏拉图而言,他也认为爱情是有深度的,而且真正意义上的爱应该是有深度的。肤浅的爱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欲望的趋使,而不是真正意义的爱,也不是哲学意义的爱,真正哲学意义的爱是具有深度的,是具有理性的,它必须是双方之间有着深刻而持久的理性交流,只有在这种理性交流当中,才能够使两个人的爱,变成一种更深层次的,更持久的,更加升华的,更加精神层面上的美好的一种情感感受,这种东西才是真正的爱。所以就此而言,我们不如说真正的爱,除了付出与奉献之外,它必须是理性的和具有深度的。
咨客问:爱有度吗?爱有度。这个度必须是深度,真正的爱是具有深度的,具有理性的。咨客又问:爱究竟是什么?教授说:爱是一种自主艺术,是聪明,是才干,是智慧,是快乐、健康、幸福的源头。咨客问:您会寂寞、失落吗?咨客挺八卦的,教授说:拥有爱的人就不会寂寞,也不会失落。失落是因为你求不得嘛,还是那句话;寂寞,也是因为你的求不得。正因为你有所求,但是你却得不到,所以你失落,所以你感到孤单,感到寂寞。如果是真正的本质意义上的爱的话,实际上不会失落,不会寂寞;反而你会有一种深深的满足感,有一种充实感,你的心里永远有一个人放在那里,永远在惦记着他,你永远以他的幸福,他的快乐,他的人生价值为意义,作为你的幸福和你的人生快乐意义。这样的情况之下的人怎么可能会感到失落和寂寞呢?拥有爱的人就不会寂寞,也不会失落,就是这个意思。
咨客问:爱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教授说: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爱大众。爱子包容一切,笼罩一切。还是哲学层面的那个普世之爱,博爱、大爱、仁者之爱,仁者爱人一个意思。
咨客问:人性与爱是什么关系?教授说:如果人性在爱的轮回中升华,那么,世界便在人性中,在至爱至真的沐浴中良性循环成幸福村。这句回答非常拗口,拗口且晦涩,什么意思呢?就我个人理解是这样的,人性与爱是什么关系呢?爱是人性的最高境界之一,如果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整个人类,都把真正的爱,至真之爱作为我们的一个追求,作为我们的一个目标,作为我们的一个标杆,去学习去修炼,从中去升华,那么世界就将变成美好的爱的人间。那么世界便在这样的一个人性当中,变成了一个处处充满真爱的世界。你试想一下,每个人都是以这种无私的奉献,伟大的牺牲来去爱另外一些人的,你设想这个世界的每一个人都是以那种更博大的普世之爱去爱世人,去爱这个世界的,那么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完美的世界;这个世界就可谓一天堂。如果人性在爱的轮回中升华,那么世界便在这样的人性当中变成一个良好循环的幸福村。实际上就指的是这个意思。
最后咨客问:有没有永恒呢?教授说:如果世界上有一曲永恒的旋律,那就是让世界充满爱!最后一句就是用一种文学的手法,来做一个情感的升华。前面我说了,就是其实对于我而言,所谓爱与不爱这样一个主题,其实是一个比较无聊的主题,人生其实除了爱与被爱之外,有很多更加具体的小而精确的话题内容可以去思考,可以去探讨,这是其一,另外一方面呢是因为爱其实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内容,爱是我们人类最为复杂的,最为深刻的一种情感。它不光是一种情感,不光是一种情绪,它实际上跨越了人类的很多学科,比如说它跨越文化,比如说跨越了哲学,我刚才提到的,科学,还有艺术,但是它无论在哪个学科,在哪个领域,社会学、生物学、人类学,它无论在哪个学科,无论在哪个领域,哪个范畴,都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答案和定义。但是它又能够让每个人都感到共鸣,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拥有爱情或者需要爱;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正处在爱当中,或者正在失去爱,但是爱到底是什么?无论是我们普罗大众也好,还是人类千百来年来的这些圣人、哲人、伟人,其实都没有能够给到一个绝对的定义,绝对的答案。
你比如在生物学角度来讲,爱就是激素多巴胺导致的一种情绪的溢出。以心理学角度来讲,你比如说弗洛姆,弗洛姆认为成熟的爱,真正的爱不是索取,而是在保持自我尊严的前提之下,去主动关心、尊重和理解对方。你看他的这个定义,其实就跟我们李教授这个定义是非常相仿的。但是即便是心理学这个领域,不同的学术,不同的学派对爱的定义也不尽相同,也不完全一样。你比如说弗洛伊德,他就认为爱实际上就是一种一个人类还处在婴儿时期的时候的一种性欲的演化,长大之后变了,完全不一样。所以说这也是爱这个话题,这个主题难于讨论,难于去分解、解析的原因之一。那不管怎么样,这是我作为读者对于以上这两篇文字内容的一个个人理解和个人感受,分享给各位。
好,那么今天我们的内容就到这儿,接下来我们交给我们李教授。
更新时间:2025-08-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