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要凉了?百余场赛事被取消,早该治治跟风办赛和资本套路了

在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作者定会不负众望,按时按量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

文I李Lin环球

编辑I李Lin环球

前言

哈喽,大家好,小李这篇国际评论,主要来分析多地取消马拉松赛事。

刚进 10 月,跑友圈就炸了锅 —— 全国各地的马拉松赛事突然集体 “刹车”,100 多场赛事直接取消,还有更多主办方在犹豫要不要停办。

曾经让各大城市争相追捧的香饽饽,一夜之间变成没人敢接的烫手山芋,这波操作属实让人摸不着头脑。

马拉松集体停摆

官方给出的理由倒是体面,不是说天气不适合,就是强调安全考量,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么多赛事扎堆取消,背后肯定有更深层的原因。

答案其实藏在田协最新发布的通知里:从 2025 年 11 月起,区县级及以下地区不能再办 C 类赛事,每个地级市每年最多办 3 场,还只限于全马和半马,像欢乐跑、健康跑这类大众参与度高的活动,以后都不算正式赛事了。这一纸新规,直接给疯狂扩张的马拉松行业泼了盆冷水。

要搞懂为啥要 “降温”,得先说说马拉松为啥能火得一塌糊涂。国际上有个 “马拉松周期” 理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 GDP 超过 5000 美元,马拉松这类跑步赛事就会迎来黄金发展期。中国 2011 年人均 GDP 达到 5000多美元,正好踩中这个节点,马拉松赛事从此开启 “指数级增长” 模式。

2011 年全国才 22 场马拉松,到 2019 年就飙升到 1828 场,平均每天有 5 场开跑。从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到十八线小县城,都以办马拉松为荣,仿佛不办一场,就不好意思自称 “现代化都市”。毕竟办马拉松的好处太诱人,既能拉动消费,又能打响城市品牌。

但老话说得好,“步子迈大了容易扯到蛋”,马拉松的野蛮生长,早就埋下了一堆隐患。首先就是 “僧多粥少” 的尴尬 ——2024 年全国半马、全马完赛者约 130 万人,可赛事总规模超过 400 万人次,相当于得每人每年跑 3 场才能填满名额,可实际每人每年参赛次数不超过 1.5 场。

优质跑者都往大城市的高端赛事挤,地方性赛事只能门庭冷落。西部某马拉松全马仅 1703 人参赛,还不到预计规模的三分之一,最后亏得血本无归。

更关键的是,办马拉松成本极高,安保、医疗、物资、计时等环节处处烧钱,万人规模的赛事成本动辄百万起步,对财政紧张的小县城来说,这根本就是一场豪赌。万一遇到极端天气取消赛事,前期投入就全打了水漂。

更糟的是,不少城市根本没能力办马拉松,却硬要跟风。有的小县城就两条主干道,办赛事封路后,全城陷入交通瘫痪,公交车改道、商铺关门,通勤族苦不堪言,曾有城市一天收到一千多条投诉。医疗资源更是跟不上,一些小城医院的 ICU 床位就那么几张,真要是选手出点意外,根本没法及时救治。

赛事组织混乱的闹剧也屡见不鲜:物资发放混乱导致跑者无水可喝,厕所不足引发不文明现象,甚至出现过冠军冲线被工作人员阻拦的离谱场面。本来想靠马拉松露脸,结果反而丢了人,让城市沦为笑柄。

最该警惕的是选手安全问题。马拉松是极限运动,不是人人都能参与的全民健身项目,专业选手都得经过三个月以上系统性训练,每周跑量超 25 公里才能参赛。可很多主办方为了扩大规模,放低报名门槛,让不少没经过专业训练的普通人也冲了进来。

其实这次叫停部分马拉松赛事,并不是要浇灭全民健身的热情,而是要挤掉行业泡沫,叫停那些脱离民生、被资本操控的捞钱游戏。对黑人运动员、经纪人以及不规范的赛事公司来说,这可能是一次冲击,但对整个行业而言,却是优胜劣汰的健康调整。

让小赛事退场,让有实力的大赛事沉淀下来,让专业的人办专业的事,才能让马拉松行业回归本质。而那些想靠赛事博关注的城市,也没必要死磕马拉松,现在的苏超、村超、村 BA 不也火得一塌糊涂?找准自己的定位,用心挖掘特色,总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结语

马拉松本身是好运动,但绝不能盲目跟风、野蛮生长。这次行业降温,是挑战也是机遇,期待未来的马拉松赛事,能少点商业套路,多点专业敬畏,让真正热爱跑步的人能安全参赛,让城市能真正受益,这才是马拉松该有的样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3

标签:体育   套路   马拉松   赛事   资本   城市   行业   专业   选手   环球   规模   叫停   野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