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说,现在做品牌,得先找准自己最想服务的那群人,挖出他们的需求,做出能打到他们心坎的东西。但这时候,就经常有品牌会问我:这样是不是只能做小众?要做大,是不是很难?
有一个品牌很适合回答这个问题,它就是 SALOMON萨洛蒙。
就在昨天,亚玛芬发布 2025 年第二季度财报,营收继续保持双位数增长,大中华区表现尤其亮眼,收入同比增长 42%。其中两大功臣是始祖鸟和萨洛蒙,前者大家很熟,后者其实也是亚玛芬旗下的狠角色。
它从专业户外起家,但是没陷入“做专业就小众,做大众就丢专业”的死胡同。一边,它在巴黎时装周和潮人圈掀起“山系穿搭”热,联名款一鞋难求;另一边,在越野跑、滑雪的顶级赛事上,依然是专业选手的必备装备。
这两年关于萨洛蒙的报道其实不算少,但大家更多是从外部视角看结果,再倒推原因,很少说他们为什么会起心动念做这些事。
所以,上上周,趁着萨洛蒙总裁兼全球首席执行官 Guillaume Meyzenq 来上海参加萨洛蒙全新概念店小白楼「福郡」的开业,我直接找到他在店里聊了两个小时。
Guillaume Meyzenq 是个法国人,在萨洛蒙工作近 30 年,从实习生做起,一步步走到萨洛蒙全球一把手的位置,完整见证了萨洛蒙的转型。
我问了他一直以来我非常好奇的问题:
• 为什么一个从滑雪、越野跑这么垂直的户外运动起家的品牌,会闯进潮流圈?
• 作为一个法国品牌,面对中国完全不同的市场环境,萨洛蒙是如何做到快速增长的?
和他聊完,我发现,这个问题的回答,真的很朴实,就是坚定初心、尊重用户、保持专业、适配市场。这几个词听起来像老生常谈,但萨洛蒙是真的把它们落了地:
• 永远跟着用户走,用专业去适配他们的场景
• 不要割裂专业和大众,让他们互相渗透
• 每个市场都有自己的原生土壤,中国更适合 DTC 模式
这篇文章,我就来具体说一下,萨洛蒙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01
专业是“1”,潮流是“0”
最近我开始规律运动了,买了跑鞋、冲锋衣,还时不时刷小红书找装备测评。结果越刷越发现一个现象:
很多原本专业圈子里口碑特别硬的品牌,一旦火到大众视野,就会被老玩家吐槽性能下降,“变成样子货”;但是那些完全专注性能的品牌,又会被限在专业圈子里,增长受限。
这就让我很好奇,萨洛蒙是怎么让专业和大众这两拨人都满意的?
跟 Guillaume 聊完,我找到了原因。两个小时的对谈里,Guillaume 提了 43 次 “consumer”(消费者),但比这更频繁的,是 “performance”(性能)。他说,萨洛蒙可以做潮流,但绝不会牺牲掉性能,所有推向市场的产品,都必须保持萨洛蒙的高品质和高性能。
说性能其实是所有户外品牌都爱说的套路,不过,到了落地就完全不一样。
萨洛蒙是真的在做。就像我采访时候穿的他们今年出的 XT Whisper Void,看着是城市潮鞋的样子,实际上原型是 16 年前专为女性设计的越野跑鞋。当年 XT Whisper 靠轻量化、强包裹性和防滑能力成了越野圈标杆,现在换了配色,但是 sensiFIT 动态鞋面包裹系统和 contaGRIP 抓地大底,这些核心性能一点没丢。
这让我想到,很多品牌做 “破圈”,是先想 “我要进哪个圈”,再倒推 “我该改点啥” 。这样其实很容易把品牌原本的特性弄丢,比如,想进潮流圈,就把外观放在专业性前面;想讨好大众,就降低配置。
但萨洛蒙是反过来的,它是先看“用户需要什么场景”,再看 “专业怎么适配”。
它第一次碰潮流,是 2015 年跟巴黎买手店 The Broken Arm 联名。不是因为时尚圈能带流量,而是买手店创始人找上门说:“我们客人总穿你们的鞋,我们想知道为什么”。
萨洛蒙一调研,发现还真有这么群人:户外穿,平时上班也穿,他们想要鞋底耐磨,又希望颜值能满足日常搭配需求。
所以联名款 SNOWCROSS 出来,没改性能,只在配色和鞋底细节上做了调整,让这款原本为冬季越野跑设计的鞋款更适合城市场景。结果一上市就卖爆,成为山系风格穿搭中的代表性单品之一。
后来萨洛蒙跟设计师 Sandy Liang 合作也是一个逻辑。Guillaume 告诉我,2023 年,Sandy 和萨洛蒙第一次合作的时候,名气还没那么大,但她展现出来的设计理念和萨洛蒙很匹配,把少女感融进硬核户外,在保留功能性的基础上,注入更贴近日常穿搭的时尚感。
左:2015 SALOMON x The Broken Arm 联名款 SNOWCROSS
右:2024 SALOMON x Sandy Liang 联名款 Speedcross 3 Ribbon
Guillaume 跟我说,变成潮流从来不是萨洛蒙的目的,进入到更多用户的生活场景,让更多人爱上运动、接近自然才是。
所以,他们不把专业和生活对立。用户需要在城市和山野间切换,它就把鞋做得既抗造又好看;用户需要 “轻户外”,它就推出适合城市近郊的装备。
专业性能是实现它品牌信念的基础,是永远的“1”,潮流是适配用户场景需求的“0”。
他说的很真诚,也很打动我。我一直相信,好的品牌是能用自己的价值观打动用户,能让更多人有健康积极的生活。萨洛蒙做的事,就是这样的。
02
让专业和大众互相渗透
讲到这里,大家可能会问:萨洛蒙这几年在社交媒体爆火,很多都是潮流线的曝光,就像登陆巴黎时装周、蕾哈娜在超级碗上穿着亮相、官宣白敬亭、赵今麦做品牌的户外风尚代言人…… 那它是怎么在“潮流人群”注意到自己的同时,把“专业性”讲出去?又怎么让大众理解它的初心?
这就要回到人群品牌的打法。我总说,这个时代是人以群分的,人群品牌要找到一群超级人群,拿到他们的偏爱,然后再涟漪式的往外扩散,破圈。
萨洛蒙的超级人群其实很明确:专业的户外用户。越野跑、滑雪的硬核玩家,是他们品牌性能口碑的根基。围绕这群人,萨洛蒙搭建了三个层级的扩散通道:
第一层:专业赛事和运动员
在越野跑人群里,萨洛蒙是“自己人”,专业赛事和运动员两手抓,不仅签约姚妙、谢雯菲、张火话等国内越野跑精英运动员,来打开专业圈子的认知;还把国际越野赛事 IP “黄金联赛”带入中国,今年 3 月推出“灯塔计划”,通过提供和世界顶级越野跑赛事接轨的奖励机制,来支持中国越野跑长期发展。
成熟的赛事体系、超百万的奖励机制,不仅是曝光,也直接反哺到专业运动生态,给它在专业圈子里立了口碑。
第二层:城市运动社群
和欧洲人不一样,很多中国年轻人是从零开始接触户外的,所以萨洛蒙在城市里搭了更低门槛的入口,推出品牌社群 IP “GO 野” ,开展飞盘、腰旗橄榄球、骑行、路跑、溯溪、徒步等。这些活动既有强社交属性,也容易入门,不仅能拓宽自己的用户群,还能让参与者自然建立起品牌与户外的联想记忆。
SALOMON品牌社群「路遇星朋友」徒步沙漠观星活动
第三层:潮流与生活方式触点
在更外层的,是潮流圈和大众认知。像联名合作、明星代言、时尚大片,这些都是可以吸引更多人注意的窗口。比如,萨洛蒙近两年来先后官宣了白敬亭、赵今麦作为品牌户外风尚线的代言人,那他们的粉丝就有可能因此接触品牌。一旦进入品牌生态,就能接触到第二层的城市活动,再往里流入第一层的专业领域。
这样一来,每个圈层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然后互相影响,自然流动。专业玩家不会鄙视潮流用户,因为他们能充分感受到品牌对专业的尊重。新手也不用焦虑不够硬核,因为有轻量级的户外入口,老玩家也会因为大众参与而看到户外生态的热闹。
好的品牌运营其实水到渠成的,不是把用户往一个圈子里赶,而是挖好渠道,让水自然流通。
03
中国的消费者,更适合 DTC
前面我们聊了萨洛蒙在品牌和用户运营上的核心逻辑,始终从核心人群和专业价值出发,向外层圈子扩散。
它们的大逻辑是共通的,但每个国家的人群运动基础、销售网络都有很大区别。尤其中国这样既高速变化又极度竞争的市场,其实和其他地方有很多不同,那该怎么适配呢?
我一直有个观点,就是中国现在的品牌打法已经遥遥领先。如果说以前在中国做品牌可以靠 “抄作业”,那现在,中国已经成了被全球同行 “抄作业” 的那一个。
萨洛蒙在中国的渠道策略,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在欧洲,它长期走经销模式,甚至进驻迪卡侬这类综合运动卖场;但在中国,它几乎完全反转,从 2019 年十几家门店,到如今 200 多家,主力都是 DTC 门店。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Guillaume 给了我两个关键原因:
一是,中国消费者更需要和品牌直接对话,尤其是高客单的户外装备,必须靠面对面的信任建立;
二是,中国的线上线下融合度远高于欧洲,必须同步打通。
所以,萨洛蒙在中国的门店分成三个梯度:
• 旗舰店(比如上海新天地店),是品牌的专业形象高地,提供内地全线产品集中体验、独家限定产品发售,以及门店会员专属的社群活动,来强化核心人群的粘性和泛大众的认可度;
• 概念店(像这次新开的安福路店)就更像是品牌“文化体验中心”,充满潮流时尚感,陈列更偏向潮流户外风格,不定期携手异业品牌、本土艺术家跨界联动,吸引年轻潮人打卡;
• 标准店,分布在各大商圈,兼顾专业属性和大众需求,既有专业户外装备,也有潮流款,让品牌能被更多人接触。
左:萨洛蒙上海新天地旗舰店
右:萨洛蒙全新概念店小白楼「福郡」
这些门店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数字化,和线上串联成一张网,它们既是体验场,也是内容场,更是数据场。
就拿这次萨洛蒙小白楼「福郡」开业来说,因为它所在的安福路本身就是潮人聚集地,密集分布买手店、独立咖啡馆、艺术空间,是天然的社交地图。
所以,他们干脆就联动安福路和周边的异业店铺,一起做街区打卡活动。萨洛蒙在线上发起品牌话题打卡任务,吸引用户到「福郡」领取街区礼券,然后再把自己的开业信息铺到这些合作店铺里,增加曝光,吸引更多人到店。
这套“线上话题 - 线下活动 - 社交传播 - 引流到店”的打法,不仅跑通了中国本土市场,还反哺到了全球市场。
中国的市场洞察、设计能力和供应链反应速度已经被纳入到了全球研发链路之中;中国的门店运营、社交媒体打法、线上线下闭环,也逐步被借鉴到了萨洛蒙的全球市场。
可以说,中国不仅是萨洛蒙的增长引擎,还是它的创新源泉。
04
写在最后
我总觉得,一个公司、一个品牌的样子,是可以从他们的一把手看出来的。
Guillaume Meyzenq 是个内向的人,刚见面甚至有点羞涩,但聊到产品,聊到用户的时候,他马上就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那种热爱和真诚,真的让我非常触动。
小众品牌不是不能做大,而是在做大过程中,要坚持初心,守住专业这个根。没有产品,就不能谈品牌。有了产品,营销就可以去放大产品价值,让品牌从小众走向大众。
萨洛蒙的破圈逻辑很简单:以核心用户的真实需求为起点,用专业产品打底,通过场景设计让不同圈层自然流动,再结合本土市场的特性灵活调整。说白了,就是专业做透,用户做真,边界做宽。
除此之外,萨洛蒙中国市场对全球市场的反哺和影响,也让我感到很兴奋。
现在,我更坚定了一个想法:中国市场不该只是一个被服务的市场,它有能力、有资格,在全球品牌版图里占有自己的位置、发出自己的声音,甚至影响世界的玩法。
这也让我更加相信,中国的经验,中国的故事,不只是中国的,它会走得更远。
更新时间:2025-08-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