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人常说,天黑别带孩子出门,容易撞见不干净的东西。
这话听起来确实有点玄乎,以至于很多年轻父母听了可能一笑置之,觉得是老一辈的迷信思想。
可实际上,晚上不带孩子出门,还真不是空穴来风,背后是有科学依据的,父母要听进去。

闺蜜小琳夫妻俩都是上班族,平时只有晚上才有时间陪娃。前阵子天气暖和,他们几乎每天晚上都带1岁半的儿子去小区附近的广场玩,有时候还会去商场逛到九点多。
一开始娃挺兴奋,可没过几天就出了问题。那天晚上他们带娃看完夜市回家,娃洗漱时就开始哭闹,哄了半个多小时才勉强睡着,结果半夜又突然哭醒,之后连续三天都是这样。
小琳以为娃是被吓到了,婆婆在电话里说“早让你别晚上带娃出去”,她本来还不服气,直到带娃去医院检查,医生说娃是因为作息紊乱加上傍晚吹风有点受凉,才会频繁哭闹,她这才意识到问题所在。

为什么晚上要尽量少带孩子出门?原来不是迷信,而是有科学依据的
很多家长觉得晚上带娃出门没什么,可从孩子的生理特点和外界环境来看,确实存在不少风险,并且这些都不是迷信,而是有科学道理的。
①天黑更没安全感,孩子容易受惊吓
3个月后的宝宝虽然能看清身边的人和物,但对环境变化很敏感。白天光线好,娃能清楚看到爸妈的脸、熟悉的玩具。
可到了晚上,即使有路灯,光线也比较暗,娃熟悉的东西变得模糊,要是爸妈偶尔离开视线,娃就容易慌。
就像有的娃晚上一进楼道就哭,不是怕脏东西,而是看不清周围没了安全感,这种焦虑就会通过哭闹表现出来。
而且孩子的大脑还没发育成熟,没法像成人一样判断环境是否安全,黑暗只会让他们更紧张。

②睡眠被打乱,影响身体发育
有研究显示,晚上9点到凌晨1点是生长激素分泌的高峰期,分泌量比白天多2-3倍,而且只有在深睡眠状态下,生长激素才能充分分泌。
如果晚上带孩子出门玩到太晚,回家后孩子还处于兴奋状态,就很难快速入睡。
长期这样,不仅睡眠时间不足,生长激素分泌也会受影响,可能拖慢孩子的身高发育和免疫力提升。
③晚上气温低,孩子容易生病
昼夜温差大,尤其是秋冬季节,晚上寒气重。孩子体温调节能力弱,如果在室外待久了,一不小心就会着凉感冒。
再加上晚上风大,孩子出汗后吹风,更容易引发呼吸道问题。
孩子一旦生病,不仅自己难受哭闹,家长也得请假照顾,既费精力又影响孩子的正常作息。

④晚上外界风险多,娃的安全难保障
晚上视线不好,路上行人、电动车多,有时候家长抱着孩子没注意,就可能被撞到。
而且晚上要是在人多的地方,孩子万一跑远,家长也很难及时注意到。
另外,有的小区路灯坏了没及时修,楼道里黑漆漆的,抱着孩子上下楼很容易摔跤。
之前就听说有个家长晚上带孩子去超市,结账时回头拿东西,转眼娃就走到了门口,幸好被工作人员拦住,不然真的很危险。
这些风险不是吓唬人,而是晚上环境特殊,很容易发生意外。

如果非要晚上带孩子出门,一定要注意这3点
当然,不是所有情况都不能晚上带娃出门,比如娃要去医院、家里有急事,又或者是孩子特别想出去玩的时候,这时候带孩子出门,家长就要注意这三点,才能更好地保护好孩子。
●做好保暖,避免着凉
出门前一定要给孩子穿够衣服,最好加一件防风外套。如果孩子睡着了,记得用薄毯或抱被裹好,避免吹风。
夏天也要带一件薄外套,室内外温差大时能及时穿上。
●控制出门时间,尽量在晚上8点前回家
就算要出门,也别待太久,最好在晚上8点前回到家,这样孩子还能有一段缓冲时间,洗个澡、听个故事,慢慢平静下来入睡,不要让孩子玩得太累,否则反而更难哄睡。

●时刻看好娃,不离开家长的视线
出门后,家长要把注意力全放在孩子身上,不玩手机、不跟别人长时间聊天。
要是在人多的地方,比如医院、超市,要抱着娃或者牵紧娃的手,确保娃一直在自己身边。
结语
晚上尽量别带娃出门,并不是老人的迷信说法,更多的是处于对孩子身体健康和安全的角度考虑。
年轻家长不用完全听老人的旧观念,但也别忽视这些实实在在的风险。
宝宝来到这个世界之初,所有一切对于他来说都是陌生的,所以更需要爸妈的精心呵护。
更新时间:2025-10-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