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画里的《红星照耀中国》,铭记与传承的血性觉醒

1936年盛夏,当埃德加·斯诺骑着马踏入陕北黄土地时,他或许未曾想到,这段为期102天的旅程将揭开中国革命最隐秘的一页。



作为首位进入陕甘宁边区的西方记者,他用16本笔记、24卷胶卷和一腔赤诚,记录下红军部队里将领们的豪情、士兵们的坚韧,以及一个政党在绝境中迸发的生命力。


红军第一代外交官胡金魁是这场历史性对话的功臣之一,全程陪同斯诺访问红军。



胡金魁之子胡立东用四十余年时光沉淀,以200余幅肖像画和百万字研究,将那段烽烟岁月凝成永恒。


1936年7月8日,斯诺从北平出发,穿越国民党封锁线,最终抵达陕北保安(今志丹县)。


“我骑马,胡金魁骑骡子,李长林骑驴子”——斯诺笔下的这趟旅程,既是地理的跋涉,更是思想的碰撞。



在保安的窑洞中,斯诺见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


周恩来亲自安排行程,斯诺在采访中追问:“红军如何应对国民党的围剿?”“你们的土地政策如何让农民拥护?”这些问题背后,是一个西方记者对红色政权最真实的探求。


斯诺的镜头和笔触记录下许多细节:红军大学里士兵打网球的场陕甘宁省委书记李富春的夫人蔡畅为他烹制的法国餐、儿童团慰问伤员的热情。



他甚至注意到,红军将领的制服虽破旧,却“熨烫得一丝不苟”。


这些细节颠覆了西方世界对红军的刻板印象。


正如胡立东所言:“斯诺的思想应该是远远超出了一个普通记者,他对世界的关心,对某一个特定国家的关心,甚至超出了很多学者专家。他所看到的听到的,都是采取的非常中立、客观、忠实的一种态度去记述,他从来没越过这道线。”



这既体现了一名记者的专业素养,也是斯诺感同身受的真实历史,每一笔的记述都意义非凡。


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胡立东翻开父亲留下的日记,发现斯诺访问期间130余位人物的名字。


他决定用画笔复活这段历史。没有专业训练,他以炭笔为工具,每天伏案8小时,捕捉人物的眼神与神态。



画人像不是复制照片,而是传递精神。“根据人物的精神,给人物一些眼神光,对面部表情做一些细微的表达,更加地能够反映出来画像本人的精神状态。”胡立东在参观自己的画展时解释了自己的创作宗旨。


斯诺的访问恰逢中国抗战前夜。他记录下红军“为家庭、土地和国家而战”的誓言,却未预见这场战争将延绵14年。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14年抗战的真实历史,胡立东耗时20年编撰《中国抗日战争编年史》,从1931年“九一八”到1945年胜利,将600万字史料浓缩成时间轴上的血色坐标。


他的画展中,一张泛黄的《青年实话》报纸残页格外醒目——1933年,苏区少先队员用木刀劈开“查田运动”的荆棘;另一幅画作里,少共国际师的战士高喊“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



这些细节拼凑出的,是一个政党如何从血泊中站起,将个人命运熔铸成民族觉醒的星火。


2025年,当观众站在胡立东的画作前,他们看到的不仅是历史肖像,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图谱。



斯诺曾预言:“红星必将照耀中国。”而胡金魁、胡立东父子用一生证明:这束光从未熄灭。


历史需要被看见,更需要被记住。在延安的展厅里,130幅肖像如星辰排列,每一道笔触都在诉说:那些曾照亮黑暗的人,终将成为后人前行的灯塔。



“中国人都有血性,我觉得他是每一天都感受到了一种互相团结、同仇敌忾的氛围和精神,斯诺也正是被他们的共性所感动。”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愿您生活愉快,幸福常在。码字不易,相遇即是情谊,您的支持就是我每日更新的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6

标签:历史   红星   血性   图画   铭记   中国   红军   陕北   周恩来   记者   精神   人物   陕甘宁边区   画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