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这件事,在很多人眼里不是习惯,是生活方式。逢年过节、聚会应酬、朋友小聚,酒几乎成了标配。
但如果这变成了天天的事呢?
不少人嘴上说着“我酒量好、喝不醉”,身体却在悄无声息地承受代价。长期饮酒,伤的不是面子,是命根子。
研究早就指出,酒精会对全身多个器官造成影响,但其中最“受伤”的,主要集中在五个部位,而且几乎都是关键器官,一旦出问题,后果远不是“喝多难受”这么简单。
肝脏几乎是酒精的第一站。喝进去的酒,90%以上都靠肝脏来代谢。看似能干,实则脆弱。酒精在肝脏中转化成乙醛,而乙醛是明确的致癌物,对肝细胞的破坏力极强。
一开始只是脂肪肝,肝细胞被脂肪包围,像是被泡在油里,功能开始变慢,代谢能力变差。时间久了,炎症反复,发展成酒精性肝炎,再往下,就是肝纤维化,最终走向肝硬化。肝硬化不是终点,它是肝癌的温床。
很多人等到出现黄疸、腹胀、体力骤降才意识到问题,但那时候,肝脏往往已经损伤严重。肝脏不像皮肤,坏了不能再生,撑着也只能靠一部分功能苟延残喘。
胰腺不吭声,但脾气最暴。长期饮酒会刺激胰腺大量分泌消化酶,而这些酶本来是用来“消化食物”的,结果却被激活在胰腺内部,开始自我消化,出现急性胰腺炎。
这种炎症非常凶险,疼痛剧烈,像刀子在肚子里搅,而且往往来得突然,甚至连吃饭都没法正常进行。严重者会导致胰腺坏死或感染,死亡率高达30%以上。
慢性胰腺炎更隐蔽,表现为食欲差、消化不良,慢慢引发糖尿病,甚至胰腺癌。而饮酒正是胰腺炎最常见的诱因之一,尤其是长期大量饮酒者,几乎一半以上都可能出现胰腺损伤。
很多人以为小酌有益心血管,尤其是那句“红酒软化血管”被反复引用。但真相是,这种说法早被多项研究推翻。酒精对心脏的伤害,是持续性、累积式的。
长期饮酒会导致酒精性心肌病,心肌慢慢变得松散、无力,出现心律失常、心衰等症状。尤其是心房颤动的风险大幅上升,容易引发中风。
更严重的是它的隐蔽性。很多人只觉得心慌、容易疲劳、运动耐力下降,误以为是年龄问题或压力大,直到突然晕倒、心衰送医,才发现心脏已经不堪重负。
酒精对神经系统的影响远比多数人想象中要深。短期内,它让人放松、兴奋,但长期饮酒,会造成脑部结构性退化。
研究显示,长期大量饮酒的人,大脑灰质体积明显减少,尤其是负责记忆、情绪调节的海马体区域最受影响。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酒精依赖者会出现记忆力明显下降、情绪不稳定、注意力难以集中,甚至有幻觉、谵妄等精神症状。
酒精性痴呆并不是老年人才会得。现在不少四五十岁的人,因酒精导致的认知障碍,已经开始出现提前衰老的表现。
胃是最直接接触酒精的器官,尤其是空腹喝酒时,酒精像烧碱一样直接灼伤胃黏膜。刚开始是胃黏膜充血、水肿,长期下来,胃肠道屏障被破坏,出现慢性胃炎、胃溃疡,甚至胃出血。
更严重的是,胃黏膜长期反复损伤,有可能发展成胃癌。大量饮酒者罹患胃癌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出2倍以上,尤其是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叠加时,致癌风险成倍增长。
而且很多人喝酒时爱配烧烤、腌菜、炸物等高温高盐食物,这些本身就是胃癌的“帮凶”,加上酒精这个“催化剂”,胃癌风险不容小觑。
戒酒难,并不只是“自控力差”的问题。长期饮酒会改变大脑中多巴胺系统的功能,使得人对酒精产生依赖感,一旦停止摄入,就会出现焦躁、出汗、手抖、失眠等戒断症状。
严重者甚至会出现酒精性癫痫或戒断性精神错乱。这时候,已经不是“管住嘴”就能解决的事,而是需要专业治疗甚至药物干预。
而在很多家庭里,酒精依赖者往往被羞辱、误解,认为“就是不争气”,而这只会让患者陷入更深的循环,甚至引发抑郁或自残行为。
中国的酒桌文化根深蒂固,“感情深一口闷”、“不喝不给面子”这些话,常常成为酒精滥用的推手。很多人是被“逼着”喝酒,甚至觉得不喝就是不合群。
但从健康角度看,这种所谓的“社交刚需”,本质是对身体的慢性消耗。尤其是当饮酒成为每日惯性,早已超出了“礼节”范畴,而变成了心理依赖与生理损耗的双重陷阱。
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明确指出,酒精是一级致癌物。它与至少7种癌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包括肝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乳腺癌、喉癌和口腔癌。
酒精在体内转化为乙醛,这种物质不仅损伤DNA,还会干扰细胞修复机制,使得癌变几率大大提升。越是频繁饮酒、饮酒量越大,这种风险越高。
尤其是和吸烟同时存在时,癌变风险会叠加放大,远远超过单一因素的影响。
不是说喝了酒,器官就一定坏掉。但关键在于频率和量。一周喝一次和每天一瓶白酒,完全是两个世界。身体的代谢能力有限,给它喘息的时间,它能修复;一味压榨,它也只能崩盘。
如果已经有肝功能异常、消化不良、心慌胸闷、记忆力差这类表现,别再拖了,做个详细体检,找出问题早干预。酒精依赖者也不是无药可救,医院有专门的戒酒门诊,很多时候,仅靠意志力是不够的。
戒酒不等于断交,也不是生活没乐趣了。换个方式聚会,照样有话题、有温度。关键是,别让酒精成为日常生活的“常驻嘉宾”。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王辰,李兰娟,钟南山,等.中国酒精相关疾病防治指南(2022年版)[J].中华内科杂志,2022,61(4):289-297.
[2]李春燕,张会来,赵继宗.酒精摄入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科杂志,2021,54(9):785-790.
[3]张淼,刘波,周建勋.酒精性肝病的临床诊治进展[J].中华肝脏病杂志,2023,31(5):426-430.
更新时间:2025-10-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