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本是享受,却有人被“预制菜”惊出一身冷汗。你到餐厅点了价格不便宜的招牌菜,吃着觉得味道还不错,心里衡量着环境和服务,这顿饭算值。但就在临近结账的时候,耳朵里飘来一句“预制菜”,你立刻心生疑问:自己以为厨师大展身手的现炒好菜,难道其实是工厂做好、加热就上的“成品”?那一瞬间的失落感,比菜本身好不好吃更让人不舒服。
罗永浩吃西贝、吐槽花高价却吃到疑似预制菜,不久之后品牌老板站出来回应,说自己用的是预加工食材,不同于“料理包”,结果声音越闹越大,谁也没能真正服众。预制菜到底算不算装现炒、到底要不要说明白,没个统一说法。
很多餐饮企业靠中央厨房提前切肉配菜,把一部分备菜工作提前做了,到各店最后加热上桌,这种流程早成了连锁餐饮的常态。据统计,2024年连锁品牌里七成以上的菜都是这种做法,外卖里预制的更是随处可见。商家的算盘很直白:省人、降本、拼规模。工厂统一加工,厨房三五个人顶过去,大店小店门店口味不跑偏。但这些改变,并不是消费者真正的诉求。
对于顾客来说,走进一家差不多人均百元的餐厅时,总想着能吃到点新鲜、听到油锅的炸裂声、能让厨师根据自己口味上下点功夫。说白了,不只是在花钱买食品,买的还有“手艺”和热气带来的那种“这道菜是专门为我炒的”参与感。一旦发现桌上的那盘菜、哪怕味道在线,其实只是从冷链里加热装盘,主打的还是批量生产和标准口味,谁心里能没点落差?再想想这一桌花的钱,本来该换来的锅气和新鲜,这变成了流水线的味道,那股怅然若失再正常不过。
真正让人别扭的,不止菜本身是不是预制,更关键的是,商家根本没提前说。数据摆在这,超过七成消费者根本没被告知自己吃到的是预制菜,有过半的人直接遇到过“预制菜冒充现做菜”。消费者不是讨厌预制菜,在超市,大伙乐意挑各种预制美食回家加热,因为价格标在那儿、品类明码实价、需要自己动手,大家明白这就是买便利。可一进餐厅,明明花的是现做招牌菜的钱,吃到的却是流水线产品,还不知道真相、当了冤大头,吃多了谁都心里膈应。
遇到这种情况,只能说行业的“遮掩”激得消费者更激动。菜是怎么做的,企业明明一清二楚,门外的客人却啥也不知。现在连政策都开始跟进,2025年就要落地的新规,规定了餐厅必须在菜单或显著位置标明预制菜或主要半成品环节。技术上,扫码就能查明白原材料是哪里来的、哪个环节被加工过,这种方案早不是难事。只要把菜品信息摊在桌面,让客户自己选到底想吃刚出锅的手艺活,还是选价格合适、出餐又快的标准餐,都是明买明卖,没人说你坑人。
归根结底,预制菜有它的好处,也补全了行业短板。但是,只有当诚实公开成了行业共识,餐饮的信任和真实体验才能被保留下来。让人舒服的餐桌,不是清一色的批量味道,而是一句实在话。大家愿为热气、手艺掏钱,也愿为便利和高效付账,只要消费的钱值在自己认可的体验上,就没有人会“被背刺”。
更新时间:2025-09-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