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泡芙
编辑|江娱迟
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当美联储的降息大幕拉开,这场“大戏”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戏剧性,一边是特朗普持续施压、亲信喊话要降50个基点的“强势逼宫”,一边是鲍威尔喊着“风险管理”却只松25个基点的“欲拒还迎”。
更让人意外的是,美股先涨后跌玩起“心跳”,中概股却突然集体暴涨,百度、蔚来等涨幅亮眼。
这场降息到底是谁的胜利?鲍威尔嘴里的“就业风险”是不是真正的核心原因?中概股的狂欢又能持续多久?
或许有人会说,很多人将美联储降息直接与“特朗普得逞”挂钩,是不是夸大了政治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质疑有一定道理美联储的决策本质上仍需基于经济数据,而非单纯的指令。
了解的朋友们都知道,降息的核心动因是就业市场风险,美国招聘率低位徘徊、非农就业数据多次下调、少数族裔失业率上升,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经济信号,并非特朗普施压就能凭空制造。
即便没有压力,就业市场的“令人担忧的迹象”也可能促使美联储调整政策方向,从侧重抑制通胀转向关注就业稳定。
但深入分析会发现,政治因素确实在其中起到了推动作用,特朗普通过人事干预,在美联储内部植入了支持大幅降息的力量,改变了决策层的意见结构。
并且鲍威尔在发言中专门回应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将通胀责任“甩回”给白宫,这种互动本身就说明政治压力已成为美联储无法回避的变量。
可以说,降息是“经济基本面需求”与“政治施压”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简单归为某一方的“得逞”,但特朗普的持续施压确实加速了降息进程,并影响了政策的讨论方向。
有人可能会提出,鲍威尔拒绝一次性大幅降息、坚持“挤牙膏”模式,有人认为这是美联储“谨慎的宽松态度”。
从经济数据看,美国通胀虽有回落,但尚未稳定在目标水平,若一次性降息50个基点,可能导致流动性过剩,让通胀反弹风险升温。
可就业市场的下行压力又迫使美联储必须释放宽松信号,否则可能加剧经济衰退担忧。
这种“控通胀”与“稳就业”的矛盾,让美联储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境地——大幅降息怕通胀,不降息怕失业,所以只能选择25个基点的“折中方案”。
但这并不意味着“谨慎”是虚假的,鲍威尔明确表示“未就一次性大幅降息形成广泛共识”,且强调“维护美联储独立性”。
这说明美联储仍在努力平衡短期需求与长期稳定,而非完全被白宫或华尔街绑架。
所谓的“挤牙膏”,本质上是美联储在复杂经济环境下的“风险管理”策略,既通过小幅降息缓解就业压力,又避免过度宽松埋下通胀隐患,这种做法虽不能满足所有人的期待,却是当前阶段相对理性的选择。
看到中概股在美联储降息后暴涨,或许有人会质疑,很多人原因归结为“人民币资产吸引力提升”,会不会过于单一?
中概股的波动受多重因素影响,比如中美关系、行业政策、企业业绩等,不可否认,中概股的表现确实受多重因素制约,若忽视其他变量,仅归因于人民币资产吸引力,难免有片面之嫌。
此前中美在科技领域的政策缓和、部分中概股企业季度业绩超预期等,都可能为股价上涨奠定基础。
但从此次降息后的市场反应来看,“人民币资产吸引力提升”仍是关键推手之一。
美联储降息意味着美元流动性相对宽松,国际热钱会寻找收益更高、风险更可控的资产配置方向。
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预期、人民币汇率的相对坚挺,让人民币资产成为国际资金的重要选择,而中概股作为外资参与中国市场的重要渠道,自然会受到资金青睐。
降息缓解了全球经济衰退担忧,改善了市场整体风险偏好,中概股作为此前受压制较深的板块,更容易在风险偏好回升时出现反弹。
可以说,中概股暴涨是“人民币资产吸引力”与“市场风险偏好回升”“企业自身基本面改善”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回头看这场美联储降息风波,与其说谁“得逞”,不如说各方都在“戴着镣铐跳舞”,特朗普想靠降息冲经济却没拿到预期的“大放水”,。
市场则在“谨慎宽松”的信号里玩了把“先喜后忧”,唯独中概股意外踩中了“资金寻宝”的节奏。
美联储的“挤牙膏”背后,是美国经济“控通胀”与“稳就业”的两难,至于下一轮降息会不会来,答案或许就藏在接下来的数据里,经济这场大戏,从来没有标准答案。
更新时间:2025-09-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