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终有报:疫情时对中国一毛不拔,却大方捐美国6亿,如今咋样

张欣于 1965 年出生在北京一个普通家庭,童年时期便显露出对学习的热爱,课堂上总能快速掌握知识点,成绩单常年排在班级前列,彼时周围人都认为她未来会有光明的发展。

十几岁时,因家庭变故,张欣随父母迁居香港。初到香港的日子充满艰辛,一家人挤在狭小的出租屋,为维持生计,她不得不放弃继续求学的机会,走进一家纺织厂成为流水线女工。纺织厂的车间里,金属机器终日发出单调的运转声,张欣的工作是在布料间重复折叠、裁剪的动作,每天站立工作十几个小时,下班时双腿常因长时间受力而发麻,指尖也时常被布料边缘磨出细小的伤口。这样机械枯燥的生活让她倍感压抑,也让她更加坚定 “只有学习才能改变命运” 的想法。

此后的五年里,张欣把所有业余时间都用在学习上 —— 下班后不顾疲惫,坐在出租屋的小书桌前啃书本,周末更是泡在图书馆里查阅资料。她的努力被工厂老板看在眼里,老板欣赏这个年轻人的韧劲与潜力,主动提出资助她部分学费。加上这五年里省吃俭用攒下的积蓄,张欣终于凑够了前往英国留学的费用,踏上了改变人生的旅程。

在英国,张欣依旧保持着高强度的学习节奏。她先是考入萨塞克斯大学,系统学习基础学科知识,后又凭借优异成绩进入剑桥大学攻读经济学硕士学位。剑桥校园里的红砖建筑旁、图书馆的落地窗前,总能看到她伏案学习的身影。毕业后,她先后进入国际知名金融机构高盛集团、美国华尔街旅行家集团工作,在金融与投资领域积累了扎实的经验。

也就是在这段时期,张欣结识了潘石屹。潘石屹比张欣大两岁,同样出身草根家庭,凭借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在事业上打拼,后来也前往美国发展。两人初次见面便对彼此产生好感,仅相识四天就决定结婚 —— 这个仓促的决定在当时引发不少质疑,身边人难以理解张欣为何会对一个相识不久的人交付终身,但她始终认为,两人在奋斗经历中形成的共鸣,让彼此成为最懂对方的人。

创业崛起:借时代东风,SOHO 中国的成长之路

婚后不久,张欣与潘石屹共同提出回国发展的想法。彼时中国房地产市场正处于起步阶段,两人敏锐地察觉到其中的机遇,决定携手投身房地产行业,开启创业生涯。

1995 年,“SOHO 中国有限公司” 正式成立。创业初期的艰难远超预期,尽管夫妻二人目标一致,但在具体运营中却屡屡产生分歧。张欣擅长从设计美学与长远规划角度考量项目,潘石屹则更注重市场销售与财务把控,两个同样对商业有清晰主见的人,常在会议室为项目定位、推广策略争执,有时声音提高到隔壁办公室的员工都能听见,一度让团队成员不敢轻易进入办公室汇报工作。

这样的僵局持续了一段时间后,张欣主动找到潘石屹沟通,提出 “明确分工、各司其职” 的方案:由她负责公司项目的设计规划与内部管理,从建筑风格到园区配套都亲自把关;潘石屹则专注于市场开拓、客户维护与财务统筹,确保公司资金链稳定。这个方案打破了此前的矛盾僵局,两人不再因交叉工作产生摩擦,反而形成 “设计 + 运营” 的互补优势,成为彼此最可靠的事业伙伴。

张欣的设计才华很快得到市场认可。她主导的多个项目凭借独特的建筑风格与人性化的空间设计,不仅吸引了大量客户,还斩获 “威尼斯设计大奖”—— 这一国际奖项的获得,相当于为 SOHO 中国做了一次无成本的全球宣传,让公司在短时间内打响知名度,迅速成长为亚洲范围内颇具影响力的房地产企业之一。

2007 年,在张欣的主导运作下,SOHO 中国成功登陆香港证券市场。上市首日,公司便募集到 19 亿美元资金,创下当时中国房地产企业海外上市的融资纪录。随着公司规模扩大,年收入稳定超过 16 亿元人民币,张欣的个人财富也快速积累。2016 年,她以 220 亿元的财富规模登上胡润女富豪榜第七位,成为当时许多人眼中 “女性创业成功的典范”。

争议频发:从国籍到捐款,一系列选择引发的信任危机

就在张欣的 “成功女性” 人设逐渐深入人心时,一系列争议事件的曝光,让她与潘石屹的公众形象开始崩塌。

首个引发热议的是国籍问题。有媒体曝光,张欣已不再持有中国国籍,而是加入了美国国籍。这一消息传出后,网友纷纷提出质疑:“在中国房地产市场赚取巨额财富,为何要放弃中国国籍?” 不少人认为,她享受了国内市场的发展红利,却在身份选择上偏向美国,这种 “得利后转身” 的做法难以让人接受。

紧接着,张欣关于教育的言论再次引发争议。她在一次公开活动中表示,“不会让自己的孩子接受中国教育”,理由是 “中国教育模式过于死板,缺乏对孩子创新精神的培养”,并明确提到会将孩子送往美国接受 “更先进的教育”。这番话迅速在网络上发酵,网友指责她 “忘记了自己是在中国教育体系下打下的学习基础”“一边享受国内发展机遇,一边贬低国内教育,本质是忘本”。

真正让两人陷入舆论漩涡的,是 2019 年年底武汉疫情爆发后的捐款态度。当时国内疫情形势严峻,从普通民众到中小企业、大型企业,都在尽己所能捐钱捐物 —— 有人自发组织车队运送物资,有人捐款数十万,大型企业更是动辄捐赠数千万甚至上亿元,整个社会都在为抗击疫情凝聚力量。而张欣与潘石屹,仅在个人微博上发布了一句 “武汉加油”,未向疫情防控一线提供任何资金或物资援助。

这种 “零贡献” 的态度引发网友强烈不满,大家纷纷在评论区指责两人 “赚够了中国的钱,却在国家需要时一毛不拔”。随后,有网友扒出更早的捐款记录:2014 年,张欣夫妇曾向美国哈佛大学捐赠 1 亿美元。面对质疑,两人解释称 “这笔捐款是为了帮助中国贫困学生前往哈佛留学”,但这一说法并未得到网友认可 —— 多数人认为,能有机会前往哈佛留学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往往并不差,“用中国赚的钱资助美国高校,本质是为自己的利益考虑”。

更让公众愤怒的是,哈佛大学后续披露的信息显示,张欣夫妇累计向该校捐款金额高达 6 亿美元。随着更多细节被曝光,有网友发现,两人的儿子当时正在哈佛大学就读 —— 这一发现让 “捐款助贫困生” 的说法彻底站不住脚,网友纷纷指责他们 “为了儿子的学业,不惜向美国高校豪掷巨款,却对国内疫情漠不关心”,“自私自利”“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等评价成了两人的标签。

资产转移与海外生活:离开中国后的发展困境

面对铺天盖地的批评,张欣与潘石屹并未正面回应,反而开始着手处理国内资产。他们陆续将名下持有的北京、上海等地的房产、商业项目挂牌出售,通过股权转让、资产抵押等方式,逐步将资金转移至海外。与此同时,两人正式办理了放弃中国国籍的手续,举家定居美国,彻底告别了深耕多年的中国市场。

抵达美国后,张欣与潘石屹试图开拓新的事业领域,将目光投向了电影行业。他们通过投资影视公司、参与剧本开发等方式进入行业,但美国电影市场竞争激烈,且两人缺乏相关行业资源与经验,投资的几个项目要么票房惨淡,要么因制作问题未能顺利上映,最终以失败告终。

经历了电影行业的挫折后,张欣与潘石屹逐渐减少了在公众面前的露面次数。此前频繁出现在商业活动、媒体采访中的两人,如今极少公开亮相,仅偶尔有网友在美国街头拍到他们的身影,照片中的两人衣着低调,与普通路人无异。曾经在中国房地产市场叱咤风云的富豪夫妇,最终在美国过上了近乎 “隐身” 的生活。

尽管他们凭借此前积累的财富仍能维持优渥的生活,但当初 “放弃中国市场、偏向美国” 的选择,以及在疫情期间的冷漠态度,让他们失去了中国公众的信任。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作为从中国市场崛起的企业家,无论选择在哪里生活,都应当铭记自己曾享受的社会红利,在国家与社会需要时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 而这,也是张欣与潘石屹的经历留给公众最深刻的思考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4

标签:娱乐   美国   疫情   善恶   中国   大方   国籍   网友   哈佛大学   项目   公司   国内   中国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