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卷 9.9 元了!星巴克用新战略证明,咖啡该有 “价值温度”

2025年,星巴克宣布与博裕投资达成战略合作,成立博裕持股60%的合资企业,交易估值约40亿美元。


此次股权变更并非外资撤离中国市场,而是借鉴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品牌的本土化路径,借助本土资本优势加速扩张——计划将中国门店从8000家拓展至2万家,重点下沉中小城市及新兴区域。


这一变动引发市场核心疑问:卖身后的星巴克是否会放下身段,加入咖啡行业的低价混战?


回溯星巴克中国26年发展历程,其曾凭借“第三空间”价值、精英符号意义与标准化产品构建起完美增长飞轮。


“第三空间”作为家与办公室之外的舒适社交场景,成为精致白领生活的代名词;一杯星巴克曾是轻奢生活的起点,承载着精英身份的符号价值;而稳定的产品品质与规模化扩张,更是让其长期占据高端咖啡市场主导地位。


但近年来,本土品牌的集体崛起打破了这一格局:M Stand、喜茶等品牌复刻“第三空间”体验,库迪、瑞幸则以去社交化模式稀释其独特性;新茶饮通过高频联名抢占年轻消费者注意力,星巴克的符号价值随门店普及逐渐弱化;瑞幸等品牌的“奶茶化”咖啡创新,也让星巴克在产品赛道陷入被动,增长飞轮正式失速。


面对困境,星巴克并未选择低价突围,而是通过系列举措巩固核心价值。


空间层面,打造非遗概念店、“星子自习室”,联合小红书将1800多家门店改造为兴趣社交空间,重塑场景独特性;


品牌层面,邀请五月天担任“夏日大使”,通过歌词杯、线下活动等实现情感共鸣,强化文化符号;


会员体系上,与东方航空推出联合会员计划,在飞行场景提供差异化权益,提升高价值用户粘性;


产品端,推出真味无糖系列契合健康需求,拓展“非咖”产品并将价格带拉入20元区间,吸引新客群。


这些举措成效显著,最新财报显示中国区连续四个季度增长,同店销售额、交易量同步提升,门店经营利润率保持两位数增长,印证了价值战策略的成功。


此次引入本土资本,本质是为失速的业务注入“中国速度”。


对星巴克而言,品牌溢价与“第三空间”是核心资产,若加入9.9元价格战,多年积累的符号价值将彻底崩塌,与资本追求高回报的目标相悖。


双方核心诉求是打造“更快、更懂中国市场的星巴克”,而非“更便宜的星巴克”,下沉市场扩张也将以维持品牌定位为前提。


兼听则明


星巴克中国的股权变更与战略调整,折射出中国咖啡市场从增量扩张到存量竞争的深刻变革,其选择也为行业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样本。


在消费分级的市场环境中,低价混战与价值坚守并非非此即彼的选择题。


瑞幸、库迪凭借9.9元低价策略快速抢占下沉市场,印证了性价比赛道的巨大潜力,但这并不意味着高端市场失去生存空间。


星巴克的财报数据显示,即使在低价浪潮下,仍有大量消费者愿意为品牌、场景与体验支付溢价。


这说明咖啡市场已形成清晰的分层格局:大众市场追求极致性价比,而中高端市场注重情感价值与场景体验,两者各有受众,无需陷入同质化竞争。


星巴克坚守高价值定位,既避免了与本土品牌的正面价格战,也保住了核心利润空间,这种差异化竞争思路值得行业借鉴。


本土资本的注入,为星巴克的本土化深耕提供了关键助力。


中国咖啡市场的独特性在于,消费者既追求国际化的品牌体验,又注重本土化的情感共鸣与场景适配。


博裕投资作为本土资本,在下沉市场渠道资源、消费者洞察等方面具备天然优势,其持股60%的股权结构,也意味着星巴克中国将拥有更灵活的决策机制,能够更快响应市场变化。


此前星巴克推出的非遗概念店、“非咖”产品等本土化举措已初见成效,未来在本土资本的赋能下,其下沉市场扩张、场景创新等战略将更高效落地,这种“外资品牌+本土资本”的合作模式,或将成为更多跨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突破增长瓶颈的重要路径。


星巴克对核心价值的坚守,展现了品牌长期主义的战略定力。


在行业价格战愈演愈烈的背景下,不少品牌陷入“降价—利润下滑—品质缩水”的恶性循环,而星巴克始终聚焦“第三空间”与品牌溢价这两大核心资产,通过场景创新、情感链接、会员增值等方式持续强化价值感。


这种战略选择背后,是对品牌本质的深刻认知:真正的品牌价值不在于短期销量,而在于消费者的长期信任与情感认同。


星巴克与五月天的合作、与东方航空的会员联动,本质上都是在构建品牌与消费者的深层情感纽带,这种超越产品本身的价值构建,让其在低价竞争中保持了核心竞争力。


但星巴克的未来仍面临多重挑战。


下沉市场的消费习惯与一二线城市存在差异,如何在维持品牌定位的前提下适配下沉市场需求,是其扩张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本土品牌在场景创新、产品迭代上的速度不断加快,星巴克需要持续提升本土化创新效率,避免被竞争对手弯道超车;


此外,股权结构变更后,如何平衡资本对效率与利润的追求,与品牌长期价值的构建,也将考验管理团队的智慧。


从行业层面来看,星巴克的战略选择或将重塑中国咖啡市场的竞争格局。


随着市场分层加剧,低价赛道与价值赛道的界限将更加清晰,头部品牌将各自聚焦优势领域,避免无序竞争。


对于本土品牌而言,星巴克的坚守也提醒行业,价格战只是短期引流手段,长期竞争力仍需依靠品牌价值、场景体验与产品创新的构建。


未来,中国咖啡市场的竞争将从单纯的价格比拼,转向价值维度的综合较量,而星巴克与本土资本的携手,也为这场竞争注入了新的变量。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0

标签:美食   温度   新战略   咖啡   价值   品牌   市场   中国   本土   低价   场景   资本   本土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