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四川阆中文化重要地标和名人文化的“缺席”的背后的沉思

◎旅游思维

四川阆中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今四川南充代辖县级阆中市,境内有着无数旅游文化资源,和人文历史,远可追溯到5000年以上,下可追溯到今朝,其建城历史拥有2000多年的文化底蕴,街头巷尾的地标或建筑工地,地名人文文化宣传确实存在值得探讨的深层历史逻辑。就“保宁镇”地名与“蒙家将”文化相关的重要地标"缺席"现象,可从以下维度进行文化解读:

一、保宁镇地名的缺席

保宁镇是四川省阆中市及古城的核心区域,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以下是其历史沿革及重要特点的概述:

保宁镇之名从悠久的历史而威名华夏的行政军事驻地到保宁街道的变迁。从辖区街道宣传到网络阆中城乡你是哪个地方人,保宁镇三字均逐步消失于文化之中。

近期在网络看到家乡网红们对“你是阆中那里人”或“阆中城乡之歌”,很有文化誉意,但观察发现时而有人冒岀“保宁镇人”字样,总有人点评,保宁镇是那里,从来没听说过,只听过“阆中古城”或“保宁街道”之啥的。

历史沿革

1. 先秦至秦汉时期

- 春秋战国时期,阆中曾是巴国后期的都城之一,《华阳国志》记载巴子国曾“后治阆中”今保宁镇。

- 秦灭巴蜀后(公元前316年),设阆中县,县治即在今保宁镇,并一度成为巴郡的治所(约公元前277年后迁至江州)。

2. 三国至唐宋时期

- 三国蜀汉时,张飞曾镇守阆中7年,死后在此建汉桓侯祠(张飞庙),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 驻地今保宁镇。

- 唐代,阆中成为天文研究中心,落下闳、袁天罡、李淳风等天文学家在此活动,现存唐代观星台遗址。

- 五代后唐天成四年(929年),设保宁军,治阆州(今保宁镇),成为军事重镇。

3. 元明清时期

- 元代(1276年)升阆州为保宁府,保宁镇作为府治,名称沿用至今。

- 明清时期,保宁府辖川北多地,清顺治年间(1646年)曾作为四川省会移驻保宁镇,并进行过多次乡试。

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一门三将军二皇商”蒙善宇/蒙元亨/蒙应瑞同时在保宁镇今古城威德牌坊处迎恩拜将。也是川北历史上唯一一个本籍将军封将后,守护川北驻今保宁镇状元坊东北侧七年之久的蒙应瑞。

4. 近现代变迁

- 1935年,保宁镇为阆中县苏维埃政府驻地。

- 1949年后,先后改称城厢镇、城关镇,1981年恢复“保宁镇”之名,1991年成为阆中市治所。

文化特色

-名胜古迹:包括张飞庙(汉桓侯祠)、华光楼、贡院、巴巴寺(伊斯兰教圣地)等,古城区保存有明清建筑群。

- 天文与宗教 : 汉唐时期为天文研究重镇,同时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在此交汇。

- 特产:以“保宁醋”“保宁牛肉”“保宁蒸馍”闻名,保宁牛肉以成为张飞牛肉而取代。

保宁镇因其深厚的历史底蕴,被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并作为阆中古城的核心区,至今仍是川北重要的文化、经济中心。

二、蒙家将文化的缺席

在阆中古城目前的历史名人雕像中,文有落下闳。状元,唐代尹极尹枢兄弟,宋代陈尧叟陈尧咨兄弟;武有汉初范目,三国张飞,三国马忠,宋代陈尧咨,宋代张宪,明末韩娥,清代蒙应瑞,张朝良,马德昭等。

但在本地城市街巷的文化宣传中,看不见蒙应瑞的图文,表面看似一种独特的现象,实则是一种历史文化的公平,在现有的阆中古今城池中,这些历史名人出蒙应瑞外,很少有人踏遍城池内外的山水风光之中,就连晚清的名将张朝良,马德昭他们两人回阆中养老时,也很少在保宁府阆中城池中常出现。

后人对他们的宣传无意带有密补性。而蒙家一门三将军二皇商的蒙善宇/蒙元亨/蒙应瑞三代就不一样了。生前工作生活养老中,随时都出现在古今阆中的城池街头巷尾或郊外中,就连今天的古城池地标南西两地城门和威德牌坊处,以及古今禁区演武厅,随时随地都可见到他们的身影。所以历史该是公平公正的。

四川阆中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街头巷尾的名人文化宣传确实存在值得探讨的深层历史逻辑。就蒙家将的"缺席"现象,可从以下维度进行文化解读:

1、空间记忆的辩证性

蒙氏三代(蒙顺,封将时,赐名蒙善宇、蒙元亨、蒙应瑞)的特殊性在于其生活轨迹与古城空间的高度重合。相较于其他名人阶段性驻留,蒙氏家族持续活跃于阆中城池内外,从南西城门到威德牌坊,从演武厅到商业街市,形成了"行走的活态记忆"。这种深度空间渗透反而消解了设立固定标识的迫切性——当某个家族的印记已自然融入城市肌理时,具象化的宣传反而可能弱化其无处不在的存在感。

2、权力叙事的自我平衡

清代蒙应瑞封将后,作为二品武官兼皇商代表,驻守阆中七年,其家族在阆中的高频现身本身即是权力展演。历史记忆机制存在天然的纠偏功能:过度显性的权力痕迹往往会激发民间"去符号化"的潜意识。当代宣传的"淡化"恰是对这种历史强势的隐性调节,与张飞等时空距离较远的人物相比,蒙氏在集体记忆中的鲜活度反而使其不需要依赖标准化宣传。

3、商武二元性的文化张力

蒙氏"三将军二皇商"的双重身份构成特殊案例。在重农抑商传统下,商业活动虽带来实际影响力,却难获正统叙事完全接纳。这种矛盾在阆中这样的军事重镇尤为明显:演武厅的军事荣光与城门商道的世俗经营,共同构成蒙氏复杂的历史投影,使得单一维度的宣传难以承载其多维身份。

4、代际记忆的衰减规律

历史名人的传播存在"三代定律":事件亲历者(蒙应瑞时代)一一故事传承者(晚清民国)一一符号化阶段(当代)。蒙氏在康乾时期的强存在感,经过200余年自然衰减,恰进入记忆转型期。与其说是刻意忽略,不如说是文化记忆新陈代谢的自然过程。

5、街道名称的演变

阆中古城“官菜园街”,是阆中人百年来的城市记忆,和文化自豪,也是蒙家将成员的一段商戎垦荒史的见证。但在古城保护的今天,其原有官菜园街的一半街道,现改名“盐市口街”。特别是“官菜园邮政”这种服务部门怎么在盐市口街,又是怎么回事,对文化旅游者来说,是一头雾水。这种文化街名的变更,表面看是一种正常文化更替,但实则给后人一种历史文化的断层。

这种看似"缺席"的现象,实则是阆中古城记忆生态的自我调节:当某个家族的故事仍活在口述传统、建筑空间与民俗实践中时,形式化的宣传反而会削弱其生命力。蒙氏家族通过持续参与城市日常活动(如蒙元亨主持城门修建、蒙应瑞组织团练等),已实现"去符号化"的深层记忆植入,这或许比静态的雕像图文更具历史穿透力。

当代文化宣传不妨考虑以"蒙氏地理"为主题开发沉浸式游览路线,通过AR技术在其实际活动场景中激活历史记忆,这比集中陈列更能体现其"行走的传奇"特质。历史公平性正体现在:某些记忆以"隐形"方式活着,恰是对其最深刻的铭记。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9

标签:旅游   阆中   文化   地标   沉思   名人   历史   记忆   古城   阆中市   城池   牌坊   时期   符号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