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半导体板块午后持续走高,中芯国际股价飙升带动其牛证一度暴涨100%,外资成为这场狂欢的主导力量。
10月2日,港股市场在国庆后首个交易日迎来开门红,半导体板块成为最耀眼的明星。中芯国际(00981.HK)午后涨幅扩大至超11%,股价创历史新高。
同时,华虹半导体涨幅也超过8%,双双刷新历史记录。这场芯片股的狂欢甚至蔓延至衍生品市场,中芯瑞银六三牛M一度暴涨100%,其他多只牛证也大幅飙涨。
更引人注目的是,这场大涨是在港股通暂停、“北水”缺席的背景下发生的,意味着主导力量很可能来自外资。
究竟是什么原因推动了这轮半导体板块的集体爆发?分析人士指出,主要是三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关于华为910C昇腾芯片的报道激发了市场热情。作为国内科技巨头,华为在芯片领域的任何进展都牵动着市场的神经。
其次,英伟达CEO黄仁勋近期发表的观点引发市场关注,他称“中国在芯片制造方面仅落后美国数纳秒”。这一表述明显缓解了市场对中国芯片技术差距的担忧。
第三,Sora 2的发布再度激发出市场对于算力芯片的需求。随着AI应用的不断深入,对算力芯片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
高盛在9月29日发布的最新报告中调整了对中芯国际的评级,维持“买入”评级并将其H股目标价从83.5港元/股上调至95港元/股。
该报告指出,随着10月新一轮国家补贴发放,下半年中国消费电子及智能手机需求稳定,未显著下跌。
高盛分析,尽管消费电子及智能手机贡献中芯国际66%收入,但该行对其中长期订单扩张持乐观态度。
支持这一乐观判断的理由包括“其下游客户市占率增长,且电子设备中半导体含量升级,人工智能功能加速部署”。
外资态度的转变并非孤立事件。近期,多家国际机构对亚洲半导体板块的看法都趋于积极,摩根士丹利甚至预测存储芯片将迎来“超级周期”。
半导体行业的复苏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现象。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达3460亿美元,同比增长18.9%。
这一增长主要受AI基础设施投资及终端应用需求驱动。
晶圆代工作为产业链核心环节,呈现“一超多强”格局,台积电主导市场,中芯国际以约6%份额位居全球第三。
行业资本与技术壁垒极高,设备投资占晶圆厂总成本70%-80%,且客户认证周期长、转换成本高。
中芯国际作为中国内地技术最先进、规模最大的晶圆代工龙头企业,已经成长为全球市场份额前三的集成电路制造企业。
该公司凭借在14nm FinFET工艺的量产和N+1等先进节点的技术突破,构建了深厚的专利壁垒,累计授权专利超1.4万件。
近期,DeepSeek和智谱先后宣布推出新一代大模型,并宣布适配国内芯片。
9月29日,DeepSeek-V3.2-Exp大模型发布,华为昇腾、寒武纪、海光信息等多家芯片厂商即宣布完成适配。
这一动向意义重大,标志着国产AI算力全链条正在打通。
从上游先进制程到先进封装,再到下游字节、阿里、腾讯的模型加速迭代升级,国产AI产业链已经实现全产业链打通。
与此同时,存储芯片也迎来涨价潮。据报道,美光向渠道通知存储产品即将上涨20%-30%,目前已暂停NAND闪存和DRAM报价一周。
华鑫证券指出,继DDR4涨价之后存储价格持续攀升,存储芯片进入新一轮周期。
中芯国际通过“制程升级与产能扩张双轨并进”策略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
一方面,公司深耕成熟制程,2024年实现8英寸月产能45万片、12英寸月产能25万片,持续巩固在汽车电子、物联网等领域的市场优势。
另一方面,公司积极研发先进制程,已完成14nm FinFET量产。
为支持产能建设,2024年资本开支达73.3亿美元,重点投向上海、北京、深圳、天津等地的12英寸晶圆厂扩建项目。
部分新产线将于2025年起陆续投产。尽管扩张带来短期压力,但随着产能释放和良率提升,公司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有望持续改善。
SEMI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半导体设备出货金额达330.7亿美元,同比增长24%。
中国大陆半导体设备销售额113.6亿美元,环比增长11%,以34.4%市场份额首次超过三分之一,稳居全球第一大市场。
银河证券认为,中芯国际聚焦成熟制程扩产和本土市场需求,持续受益于AI、汽车电子的国产替代趋势,未来有望在行业复苏和产能释放中强化领先地位。
同时,公司产能利用率高企,2025年上半年达到92.5%,推动设备需求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内生增长之外,最近中芯国际和华虹半导体都有外延并购动作,而且股价在经历小幅杀跌之后,都迎来了持续大涨行情。
这可能也为之后的科技股并购树立了一个标杆。
不过,市场已经出现分歧。一些机构开始获利了结转向红利股,投资大佬也提示AI估值可能过高。
因此短期可能会震荡,投资者需警惕追高风险。
随着AI大模型纷纷宣布适配国产芯片,一个完整的国产算力生态正在形成。
从华为昇腾到寒武纪,从海光信息到中芯国际,国产AI算力基础设施的自主可控之路越走越宽。
全球半导体市场已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中国芯片企业这一次站在了与以往不同的起跑线上。
技术差距仍在,但追赶的脚步声已越来越响亮。
更新时间:2025-10-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