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最后一周,从东海之滨到西部腹地,机器人群星闪耀。
周一闭幕的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聚光灯打在具身智能机器人身上。
当全球目光还留恋于上海的宏大叙事,一场更为务实的行动在西部悄然展开。
今天,“四川省机器人产业供需对接活动”在成都启幕。这种紧密的衔接,营造出一种“上海看趋势,四川抓落地”的紧迫感与战略联动。
这究竟是时间上的巧合,还是一次深思熟虑的战略落子?
上海的“信号”—— 具身智能商业化元年
洞见产业先机,传递智库思想
作为全球AI行业风向标,2025年WAIC呈爆炸性增长态势,展区面积首破7万平方米,参展企业超800家,规模创历届之最。
这股热浪的核心引擎,是具身智能机器人。参展商从去年的18家增至今年的80余家,展出智能机器人总数超150台。
WAIC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走到了商业化爆发的“奇点”。
具身智能机器人不再是实验室里的概念,而是2025年当之无愧的产业“主角”。种种迹象表明,2025年是其规模化商用落地的“元年”。
机器人是“体”,AI是“脑”,两者长期貌合神离。如今,大模型技术的突破,为机器人注入了“智慧之魂”。
产业界正在见证一个物理世界的“ChatGPT时刻”,AI驱动的机器人能通过经验学习,而非仅依赖编程来执行任务。WAIC上展示的机器人能从事书法创作、零件分拣乃至与人协作,正是技术融合走向成熟的力证。
真金白银已经开始押注。
2025年,全球资本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入机器人赛道。WAIC期间,一批重大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额超450亿元,具身智能占据C位。
明星创业公司智元机器人迄今已完成10轮融资,宇树科技等头部企业估值已达百亿。仅2025年前五个月,具身智能领域融资总额就突破230亿元,超2024年全年总和。
投资界已形成共识,机器人技术积累足以支撑商业化,现在是抢占市场份额的最佳时机。
技术、资本背后,是市场需求的“寒武纪大爆发”。
从工业制造、仓储物流,到医疗康复、农业采摘、酒店服务,各类应用场景层出不穷,市场正从技术推动转向需求拉动。预计“十五五”期间,中国机器人产业规模将增长至 4000 亿元左右。
技术、资本、市场三股力量汇聚,宣告了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爆发的确定性。
四川的“行动”—— 接地气、重实效的产业深耕
洞见产业先机,传递智库思想
如果说上海WAIC是面向全球的“展示场”,那仅隔三天的四川省机器人产业供需对接活动,就是深入产业肌理的“链接器”。
这不是巧合,是四川作为“场景大省”的战略选择。
对任何想在未来产业版图占一席之地的区域,当下窗口期都极其宝贵。
活动“奔着实效去”,旨在打通产业链的“任督二脉”。
四川为何能精准出手?答案在活动发布的第一批机器人产业“四张机会清单”里。
清单覆盖了全产业链条:从支撑源头创新的10个上游创新平台,到明确技术攻关方向的35条技术需求,再到代表中游制造实力的120个重点产品,最终落脚于牵引产业发展的194个下游应用场景。
活动中,四川创新采用“现场对接+云对接”双轮驱动模式,通过微信群等方式确保信息实时匹配,让供需双方能“按图索骥”高效成交。
通过清单数据剖析,一个极具战略价值的图景浮现出来:四川机器人产业内部存在着一种供需张力。
一方面,市场需求端呈现强烈的“服务业”导向。
导览与交互、医疗与康复两大类需求合计126项,占总需求的65%,这反映了四川在文旅、康养、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巨大潜力。
另一方面,本地供给端则有坚实的“工业基因”。
关键零部件、应急与巡检、制造与物流三类产品合计62个,占总供给的51.7%,显示出四川在传统工业、特种装备和核心部件领域的积累。
这种供需“张力”,正是此次对接会精准发力的基点,清晰指明了四川产业升级的两条路径:
对内挖潜,将本地在零部件、工业机器人等领域的既有优势,精准对接到省内庞大的应用场景中,实现内部循环。
对外引凤,将省内明确且庞大的服务机器人市场需求作为“榜单”,向全国乃至全球的技术供给方“发榜”,吸引优秀企业带技术和产品来川落地。
因此,这场对接会并非简单的“拉郎配”,而是一次基于数据洞察、用外科手术般精准的方式重塑产业生态的行动。
它不求大而全,但求准而深,为产业注入关键活力。
为支撑更高层次的产业发展,活动还梳理出35条前沿技术需求,为“揭榜挂帅”式协同创新提供了靶心。
这些具体的技术需求,提升了对接会的战略价值,使其超越了单纯的供需匹配,成为推动区域技术创新的“催化剂”。
凭借这种战略眼光和务实能力,四川在机器人关键窗口期,打出了漂亮的“组合拳”。
时机的“艺术”—— 为何政府在此时“推一把”?
洞见产业先机,传递智库思想
在产业发展中,政府的介入时机是一门艺术。
四川此次出手,高明之处在于把握了产业的“临界点”。正如上海WAIC所昭示的,具身智能技术足以支撑商业化,资本加速涌入,应用场景爆发,这个技术突破与市场爆发间的窗口已经开启。
所以对接会此刻举行,这不是巧合,是深思熟虑的战略布局。
若在两三年前举办,当时大模型与机器人融合尚不成熟,多数产品停留在概念阶段。对接会难免流于形式,讨论多于交易,难以产生实质性成果。
若再等两三年,情况又会不同。市场可能已自发形成成熟的供需关系和头部企业主导的合作网络。
优势企业将构筑自己的生态壁垒。
政府再想介入,作用将大大减弱,失去塑造产业生态的最佳时机。
当前正是理想的推动节点。技术已足够成熟,企业手中有可商业化的产品。市场需求旺盛,但仍处在早期开拓阶段。
此刻有三大障碍急需破解。
一是信息不对称,让供需双方难以互相了解和触达。二是在医疗、工业等高风险领域,建立合作需要高昂的信任成本。三是众多中小科技企业缺乏触达大型国企、政府部门等关键客户的渠道。
在这一“临界点”,政府主导的对接会能最高效地破除障碍。
政府的权威背书解决了“信任”问题。系统性的信息发布解决了“信息”问题。跨部门的资源整合解决了“渠道”问题。
四川此时“推一把”,扮演了产业“加速器”和“催化剂”的角色,以小投入撬动大势能,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四川的“模式”—— “政府权威”与“协会专业”强强联合
洞见产业先机,传递智库思想
此次对接会的成功,不仅在时机,更在其创新的组织模式。这不是简单的政府主导或市场自发,而是“政府搭台、协会组织、专业赋能”的强强联合。
活动由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主办,成都硬科技企业联盟联合多家行业协会支撑。
经信厅出面,赋予活动政府公信力,意味着机器人产业已是省级战略。
更重要的是,政府拥有其他主体无法比拟的资源整合能力。从需求清单就能看出——大量需求来自卫健、应急、文旅等体系,其中有不少国企与公共服务单位。
如果没有政府主导,要将这些分属不同系统的需求方高效组织起来,几乎不可能。正是政府的介入,才让原本分散的需求方坐到同一张谈判桌前。
但仅有政府主导,对接会可能沦为“拉郎配”。这时,行业协会的专业性就尤为关键。
行业协会的价值在于,懂产业、懂市场、懂企业。行业协会并非临时抱佛脚,而是依托专业研究力量,对区域供需进行了数月摸底。
这种扎实的前期工作,才最终形成了那四张有针对性的机会清单。
这种专业性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如何找到有实力的供给方?如何识别真实的需求方?如何进行预匹配,让双方一见面就能谈到点子上?
这些都需要对产业的深刻理解和长期积累。
比如,成都硬科技企业联盟负责遴选的120个重点产品清单,其中十几款明星产品出自联盟会员单位。
联盟不是简单的“中介”,而是深度参与产业发展的“内行人”。联盟会员中汇聚了卡诺普,越凡创新,阿加犀等多家成都机器人代表企业,加上具身科技、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中科源码、成都航发机器人,堪称成都“具身智能七子”。
正是基于对这些头部企业技术实力、产品特色的精准把握,联盟才能做到“知己知彼”,既了解供给侧的真实能力,又能准确识别需求侧的核心痛点。
可以说,如果政府解决了“谁来参与”的问题,那行业协会就解决了“如何有效对接”的核心问题。政府搭台整合资源,协会运作精准匹配,两者各司其职,优势互补。
这种模式,既体现了政府的战略引领,又发挥了市场的专业配置功能,是一个值得借鉴的四川样本。
更新时间:2025-08-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