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9月24日,贝森特在采访中特意强调“供应链控制点”,将飞机发动机作为核心案例,称美西方长期主导该领域,还提及曾用此制裁伊朗、俄罗斯的“过往战绩”,言外之意是想复制这种施压模式。
他还补充道,中方在部分化学品、塑胶及硅材料进口上对美依赖,再加上IPO市场准入,这些都是美国的“谈判资本”。
然而,贝森特的“筹码宣言”还没在国际舆论场发酵满24小时,中国商务部就于9月25日同步发布两份公告。
亨廷顿・英格尔斯工业公司、扁平地球管理公司、全球维度公司被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单,禁止两用物项出口;萨罗尼克科技公司、爱尔康公司、国际海洋工程公司则进入不可靠实体清单,被禁止在华进出口与新增投资。
从美方“口头亮牌”到中方“措施落地”,短短一天时间,博弈态势就发生逆转。
美方试图用“依赖”制造威慑,中方却用精准制裁证明,所谓“筹码”并非美方专属,中方同样有能力针对触碰红线的行为,给出即时且有力的回应。
贝森特口中的“飞机发动机筹码”,确实曾是中美产业差距的体现。
此前,中国民航客机如波音737、空客A320使用的LEAP发动机,多由美法合资的CFM国际公司供应,美方一度掌控核心技术供应。
但近年来,中方在自主研发上持续突破,商飞C919大型客机搭载的国产CJ-1000A发动机,已完成多次试飞验证,虽然短期仍需过渡,但对美发动机的依赖度正逐年下降。
在硅材料领域,美方曾凭借半导体级硅料提纯技术占据优势,但中国中环股份、协鑫科技等企业已实现12英寸硅片量产,部分产品纯度领先全球,满足中低端芯片生产需求,高端领域的技术攻关也在加速。
至于贝森特提及的“稀土牌”,更是美方的“软肋”,中国占据全球稀土加工产能的90%以上,美国稀土进口中约80%依赖中国。
即便美方推动“稀土供应链去中国化”,但澳大利亚、蒙古国的稀土矿加工仍需依赖中国技术,短期内难以替代。
美方试图用“中方依赖”作为筹码,却忽略了中国早已在关键领域布局破局。
当依赖关系逐渐失衡,美方的“威慑牌”自然失去往日效力,而中方的反制,恰恰击中了美方真正的敏感点。
中方此次拉黑的6家美企,并非随机选择,每一家都有明确的“违规实锤”,且都与损害中国核心利益直接相关。
亨廷顿・英格尔斯工业公司是美国最大的军用舰艇制造商,福特级核动力航母、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均出自其手。
近年还承接五角大楼“亚太军力部署”相关项目,其产品直接服务于美方在台海周边的军事活动。
萨罗尼克科技公司的“问题”更具针对性,作为无人水面舰艇研发龙头,该公司研发的无人艇已参与美国国防部“复制者计划”,这一计划明确将台海纳入“作战场景”,试图通过部署数千艘无人装备“遏制中国”。
而扁平地球管理公司更是“累犯”,早在去年,就因参与对台军售被中方列入反制清单,此次再被纳入出口管制名单,是中方对其“屡教不改”的强化警示。
从制裁手段看,中方也体现出“差异化精准”:出口管制名单针对“两用物项”,防止敏感技术流入军事领域;不可靠实体清单则直接限制企业在华经营,切断其与中国市场的联系。
这种“按违规程度定制裁力度”的做法,既符合《法律框架,也与美方动辄“泛化国家安全”的无端制裁形成鲜明对比。
中方的反制,从来都是“事出有因、依法依规”,这正是“以牙还牙”的底气所在。
此次中方在9月25日出手,还有一个关键背景,即当天中美官员正在美国财政部举行技术级贸易会谈。
一边是桌上的对话,一边是桌下的反制,这种“边谈边打”的模式,并非中方首次运用,而是2025年中美互动的常态。
回溯2025年,中方的对美策略始终保持“张弛有度”。
4月初,因美方持续在芯片领域加码对华限制,中方一次性将16家美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名单、11家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
5月,为响应美方“重启经贸对话”的提议,中方暂停部分稀土加工品的出口限制,为谈判创造氛围;8月,鉴于会谈取得阶段性共识,中方又延长暂停期至90天。
而9月25日的制裁,恰好是在“90天暂停期过半”节点,此时美方未就关键议题给出实质承诺,中方随即重启反制,传递“谈要有诚意,打我也奉陪”的信号。
这种“暂停-重启-调整”的节奏把控,既避免了中美经贸关系彻底破裂,又守住了核心利益底线。
美方想靠“拖延战术”消耗中方耐心,中方却用“灵活反制”掌握主动权,简单来说,你愿意谈,我给机会;你想耍手段,我就用制裁回应,这正是“以牙还牙”的策略艺术。
中方此次制裁,不仅是对6家美企的惩戒,更给所有在华经营的外资企业划下了清晰红线:守法合规是前提,触碰中国核心利益,无论企业规模多大、背景多硬,都将付出代价。
从实际影响看,被制裁的美企已开始面临“供应链阵痛”,亨廷顿・英格尔斯生产航母用的稀土永磁材料,长期从中国中科三环采购,制裁后需重新寻找供应商,而替代产品的成本至少上涨30%。
萨罗尼克科技公司原本计划在华设立无人装备研发中心,如今不仅投资泡汤,其依赖中国供应链的零部件生产也将受阻。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合规外资企业如特斯拉、苹果,仍在华享受稳定的营商环境,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产能持续提升,苹果iPhone16的中国供应链占比已达65%,这种“奖惩分明”,让外资企业更清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对美方而言,此次制裁更需重新评估“对华博弈成本”。
过去美方习惯用“技术卡脖子”施压,却忽略了中国在稀土、供应链、市场规模上的优势。
当中方能够精准打击美国军工科技供应链,美方再想打“筹码牌”,就得先掂量:自己的产业链能否承受反制冲击?所谓“威慑”,最终会不会变成“自伤”?
未来,中美在芯片、稀土、军工科技领域的博弈仍将持续,但中方的态度已十分明确:不主动挑起对抗,但绝不畏惧施压;愿意通过对话解决分歧,但前提是美方拿出诚意。
当美方的“筹码”逐渐失效,当中方的反制愈发精准,中美博弈的天平正在悄然倾斜,真正的谈判,从来不是靠“威胁”赢得主动,而是靠“相互尊重”达成共识。
对所有参与中美经贸的主体而言,此次事件也是一次深刻警示:在大国博弈的背景下,唯有守住“不触碰核心利益”的底线,遵守所在国法律,才能在合作中实现共赢。
更新时间:2025-09-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