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刷到中东战火、印巴冲突的新闻,评论区总在争论“谁先动手”“谁更不讲理”,却很少有人追问:这些矛盾真的是凭空出现的吗?
为什么有些地区的战乱像甩不掉的魔咒,从二战后一直延续到今天?
其实答案藏在一段被刻意淡化的历史里,不是美国,不是苏联,更不是那些被推到台前的“冲突方”,而是两个早已“洗白上岸”的殖民帝国:英国和法国。
今天咱们就扒开这层遮羞布,看看他们当年埋下的雷,怎么炸了一百年还没停。
中国有中国的底蕴,美国有美国的高光,而欧洲某些国家,却藏着搅乱世界的“坏心思”。
若问近代以来哪个国家对全世界危害性最大、遗毒最广,答案既不是美国、苏联,也不是纳粹德国、日本,更不是常被诟病的以色列,而是开启工业革命先河、曾被无数公知吹捧“外事不绝,唯看英国”的英国。
这一判断跟英国是否欺辱过我们、是否存在意识形态对立没关系,纯粹是因为在世界百年历史里,英国是唯,个始终在琢磨“怎么只利己、不利人”,怎么让其他国家拆分成小块、互相内斗,唯独自己能安安稳稳过好日子的国家。
二战时的德国、日本,给被侵略国留下的是“疼一阵”的历史伤痛。
可被英国祸害过的地方,却要年复一年承受战乱,美国人搞颜色革命,目的达到了可能还会解除制裁。
但英国不一样,它埋的雷能炸到你的子孙后代,就怕你哪天团结起来,碍了它的眼。
这种“见不得别人好”的扭曲心态,打殖民时代就刻进了英国的骨子里,“分而治之”是他们对付弱国的“祖传手艺”。
直到现在,英国政客还没从“日不落帝国”的梦里醒过来,假装没看见当今世界80%的地区冲突,非洲的部落仇杀、巴以的世代恩怨、印巴的克什米尔争端,全是他们当年故意埋的坑。
剩下20%,则是法国照着英国学来的“坏招”,比如近期引发关注的相关冲突。
英法政客从来没放下对前殖民地的控制欲,前英国首相伊丽莎白・特拉斯甚至公开说,英国该为帝国时期的兴盛自豪,不用为殖民历史羞愧。
这句话最无耻的不是“以史为荣”,而是它在偷换概念:
只提“殖民历史”,把大家的注意力引到过去,却绝口不提殖民遗毒还在祸乱今天的世界,每天都有前殖民地的士兵、平民,在用生命为他们当年的“分而治之”买单。
有人可能会抬杠:中东的教派矛盾、印度的宗教冲突,本来就有啊,总不能把所有锅都甩给殖民者吧?
这话只说对了一半,矛盾确实“自古有之”,但“自古有之”不代表“自古就要死磕”。
就像邻居之间可能拌嘴,但不至于天天打架,而英法做的,就是把“拌嘴”变成“死仇”。
以中东为例,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没个“领头的”,没有一个核心大国能对外挡住域外势力的觊觎,对内镇住小国家的小心思。
这个核心大国的作用,就像手机品牌里的旗舰机,既能跟竞品掰手腕,又能给自家其他机型定调子。
而中东曾经是有这样的“旗舰机”的,那就是奥斯曼帝国。
从历史规律看,任何地区只要有个版图大、实力强的核心国家,整体就能稳住;反之,核心国家一垮,必然是一片混乱。
奥斯曼帝国全盛时横跨亚、非、欧三洲,掌控陆上交通线600年,那时候的中东是帝国的一部分,总体和平稳定,就算有起义也闹不大。
可从17世纪开始,奥斯曼帝国由盛转衰,到18世纪成了“西亚病夫”,欧洲列强谁都能踩一脚,这场景,跟中国清末的时候有点像。
英国和其他欧洲强国趁机开始“啃”奥斯曼帝国的领土。
地中海南岸的北非离欧洲近、离伊斯兰世界中心远,最先被抢了去;接着英法以非洲为跳板,往伊斯兰世界腹地扩张。
到了奥斯曼的核心区域,海湾地区,英国玩起了“分小国”的把戏:扶植科威特、巴林、卡塔尔这些小国家,把它们变成自己的“保护国”,不准有自主外交,不准发展军事。
这种“小国林立”的格局,二战后海湾国家独立时被原样保留,成了后来冲突的伏笔。
不过那时候英国还没打算彻底搞垮奥斯曼,怕俄国等其他列强趁机分赃,所以奥斯曼又苟延残喘了几十年。
直到1914年一战爆发,奥斯曼站错了队,英国才下定决心“彻底拆了它”。
为了达到目的,英国在背后撺掇阿拉伯人起义,还画了个大饼:
“你们推翻奥斯曼,我帮你们建一个大阿拉伯国家,北到亚历山大勒塔,东到伊朗边境,到波斯湾,西临红海和地中海。”
阿拉伯人信了,1916年6月5日揭竿而起,跟英军一起打奥斯曼,确实加速了奥斯曼的灭亡,却也把中东推进了“分裂的火坑”。
阿拉伯人不知道,英国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让中东统一。
在拆奥斯曼之前,英国早跟法国、沙俄、意大利签好了“分赃协议”:
1915年3月的《君士坦丁堡条约》、1915年4月的《伦敦条约》,还有1916年4月的《塞克斯-皮克特协定》。
其中《塞克斯-皮克特协定》对现在的中东影响最大,直接把地盘划好了:
俄国拿土耳其海峡和亚美尼亚、阿塞拜疆;英国拿伊拉克和美索不达米亚,还有地中海的海法、阿卡;法国拿叙利亚和黎巴嫩;意大利拿利比亚。
当时的英国殖民事务部大臣丘吉尔,还得意地说自己“一个周日下午用笔一划,就造了个约旦”,仿佛自己是阿拉伯人的“创世神”。
可他也说了大实话:这么做会让阿拉伯世界的种族、民族、宗教矛盾全爆发出来,把世界搅成一锅粥。
事实也确实如此,英国先把阿拉伯世界从奥斯曼拆出来,再把阿拉伯世界拆成小块,就是怕它团结起来不好控制。
而且国家越小,越需要找域外大国当靠山,英国就能继续在背后说了算。
光拆还不够,英国还故意“拱火”:本来就有矛盾的,就激化它;本来没矛盾的,就造一个出来。
比如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什叶派和逊尼派的矛盾,英国就曾煽动阿联酋去抢伊朗的大小通布岛和阿布穆萨岛,1902年还帮阿联酋“官宣”了主权。
1971年英国撤离海湾时,伊朗巴列维王朝趁机把岛抢了回来。
后来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新政权更不可能把岛还回去,毕竟“前任没丢的地,自己丢了就没脸见人”,阿联酋和伊朗的争端就这么拖到了现在。
伊拉克和科威特的矛盾,更是英国“人造”的。
1913年英国跟奥斯曼签协议,把原本属于伊拉克的沃巴岛和布比岩岛划给了科威特,原因很简单:伊拉克领土太大,得压一压。
伊拉克唯一的港口乌姆盖斯尔要通波斯湾,必须经过这两个岛,岛一给科威特,伊拉克几乎成了“内陆国”。
所以1961年伊拉克卡塞姆政府、1990年萨达姆政府,都以这段历史为由想吞了科威特。
在西方的语境里,这叫“侵略”,可没人提“侵略”的根在哪,要是英国当年不这么刻意“拆台”,能有后来的战争吗?
结果大家也知道,“沙漠风暴行动”把伊拉克打垮,12年后美英联军又送萨达姆上了断头台,只字不提自己当年埋的雷。
法国跟英国比,也是“半斤八两”。
它学英国搞“分而治之”,先把黎巴嫩从叙利亚拆出来当独立国家,再在黎巴嫩和叙利亚内部挑动教派矛盾,让逊尼派、什叶派、基督教、希腊东正教、德鲁兹教派互相斗。
比如在黎巴嫩,法国大力扶持基督教马龙派掌权,马龙派为了稳住地位,肯定要打压其他教派,结果两国族群矛盾越来越深,法国坐收渔利。
后来叙利亚阿萨德政权、黎巴嫩真主党这些什叶派势力,要么跟中央政府对着干,要么掌权后镇压前朝教派,说到底都是当年法国埋下的祸根。
以色列的问题更不用多说,英国大力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国,目的就是让阿拉伯世界更乱。
英国从一开始就清楚,在阿拉伯人的地盘上建“犹太家园”,等于让两个民族抢一块地,冲突肯定没完没了,而这种冲突,能帮英国牢牢控制苏伊士运河。
现在大家讨论巴以问题,要么争“世俗vs宗教”“正义vs恐怖”,要么翻千年历史说“谁先住这”,最多骂美国“拉偏架”,却很少有人提英法这两个“始作俑者”。
最近英法又跳出来说“考虑承认巴勒斯坦国”,有人夸“总算做了件人事”,有人说“别信”,其实他们不是良心发现,是当年埋的雷要炸到自己了。
英法想要的是“以色列制衡阿拉伯”,不是“以色列灭了阿拉伯”,不管是统一的阿拉伯帝国,还是扩张的以色列帝国,对欧洲都没好处。
要是美国帮以色列实现了扩张,欧洲只会被美国管得更严,“战略自主”就是空话。
有人总说阿拉伯国家“不团结”“分不清主次矛盾”,可很少有人知道,它们曾经团结过,奥斯曼晚期之前,中东整体是和睦的。
它们也曾经为了统一努力过,就算被英国骗了,还是靠联合大起义推翻了奥斯曼。
到底是谁把它们变成了现在这样?答案很明显。
要是中东的例子还不够,再看看印巴、非洲和东南亚。
英国征服印度后,有个驻军官员在文件里写得明明白白:“我们要尽量维持宗教和种族分裂,别让它们融合,‘分而治之’才是印度政策的核心。”
英国的操作分两步:第一步是“扶印抑穆”和“拉穆制印”来回变。
一开始因为推翻的莫卧儿王朝是伊斯兰教掌权,英国怕穆斯林反扑,就打压穆斯林。
到了19世纪80年代,印度民族独立运动起来了,英国又反过来拉拢穆斯林,用他们牵制印度教,还故意分割孟加拉,把7500万人口的孟加拉拆成东、西两块。
东孟加拉穆斯林多,西孟加拉印度教徒多,让原本一起反英的两拨人,变成互相敌视的对手。
第二步是造“对立实体”。
当时印度教有国大党当代表,穆斯林没有,英国就帮穆斯林成立了“穆斯林联盟”,这就是现在巴基斯坦的前身。
一开始穆斯林联盟和国大党还能合作,1916年还签了《勒克瑙协定》,一起反英求自治。
可英国不乐意,就煽动穆斯林联盟:“印度教徒占3/4,你们才1/4,独立后肯定被欺负,不如自己建个国家。”
1940年“拉合尔决议”出台,当时的印度总督维克托・霍普还幸灾乐祸地说:“现在印度就是国大党讹诈政府,穆斯林联盟讹诈国大党。
”英国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两派矛盾越深,英国越能躲在后面抵制独立,还能甩锅:“你看,我要是走了,你们肯定打起来,还是我来管吧。”
可后来印度独立运动太快,1947年英国控制不住了,就想“快速甩锅”,不是撮合两派和解,而是催它们“赶紧分家”,还在分治方案里继续埋雷:
把印度分成印度、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和一堆土邦;把巴基斯坦拆成东西两块,中间隔了1600公里,管理和经济全乱套;还故意留下克什米尔问题,让两国从此吵个没完。
非洲的情况更荒唐,现在很多非洲国家的边界,是殖民者“随手画的”。看非洲地图就知道,不少国界线横平竖直,跟用尺子量出来的一样。
有人说“这样省事”,可稍微想一下就知道:哪有民族聚居区是沿直线分布的?正常情况下,边界应该跟着族群、地形走,弯弯曲曲才对。
殖民者用几何线、经纬度随便划边界,直接造成两个问题:一是把同一个民族拆到不同国家,让几乎所有前殖民地国家都有“跨境民族”矛盾。
二是把原本属于A国的土地划给B国,要是这块地下面有金矿、有矿产,发现后不打架才怪。
70年代坦桑尼亚和乌干达的冲突、埃及和利比亚的冲突,80年代利比亚和乍得的冲突,还有今年刚果和卢旺达的战火,表面是当事国自己要打,可“打架的由头”,不都是殖民者留下的吗?
再看东南亚,泰国和柬埔寨之前的争端,大家分析了很多原因:抢稀土、为政治人物铺路、争电诈产业……
但不管柬埔寨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它挑事的切入点始终是“百威下次”这个有主权纠纷的地方。
选这地方,就是因为国际法院判了它属于柬埔寨,就算打大了,也能“师出有名”,给国内一个交代,毕竟以前也在这打过。
而这个“百威下次”的纠纷,根源就在法国殖民者身上。
1907年法国占领柬埔寨时,跟当时的暹罗(现在的泰国)签协议,明确“百威下次”属于柬埔寨;可1954年法军撤离时,却把这块地交给了泰国。
柬埔寨军队去接收,发现泰国军队早占了,当场就急了:“你是宗主国,怎么能坑我?”
不过柬埔寨也不是完全没“收获”,它在泰国丢了地,却在老挝那边多拿了块地。
当年法国从暹罗手里抢了“上丁省”,这块地大部分是老挝南部的,小部分是柬埔寨的。
1904年法国为了“以少治多”,让少数柬埔寨人管多数老挝人,好缓解反抗,把上丁省的管理权从老挝给了柬埔寨,直到撤离都没改。
现在这块地成了柬埔寨的领土,却成了老挝和柬埔寨边境摩擦的新根源。
说到这,肯定还有人不服:“英法殖民时期是坏,可二战后它们都撤了,现在的冲突都是当事国自己搞出来的,总不能老翻旧账吧?”
其实关键不是“翻旧账”,是要搞清楚:英法当年埋雷,到底是“一时方便”,还是“早有长远算计”?把这点搞明白,就能戳穿那些“替殖民者辩护”的谎言。
二战后,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越来越猛,殖民地要独立的呼声压不住,英法也知道“去殖民化”是挡不住的。
但要明确一点:它们撤离不是“良心发现”,是被民族运动逼的,不撤不行了。
可不甘心失去利益的它们,早想好了“后路”:一边琢磨“权力交给谁”,一边琢磨“怎么从直接占领,变成间接控制”。
先看“权力交给谁”:英法绝不会把权力交给强硬的民族主义者,更不会交给共产主义力量,它们选的是“温和派”,说白了,就是那些“愿意继续跟前宗主国搞好关系”的亲西方势力、走资派。
这么做有两个好处:
一是能让民族主义政党内部、国家政党之间互相斗,英国撤离时能多要筹码;二是撤离后,要是这些国家内部闹矛盾,英国能以“调停人”的身份再插进去,继续发挥影响力。
再看“怎么间接控制”:这时候,当年故意划乱边界、埋下矛盾的作用就显出来了。
前殖民地独立后,最先要做的是发展经济、稳住社会,而发展的前提是“环境稳定”。
可英法撤离前挖的坑,从一开始就断了它们“稳定”的可能,边界纠纷不断,这些新国家只能在政治上求支持、经济上要援助、军事上找靠山,自然而然就离不开英法。
比如英国当年跟缅甸、塞浦路斯、乌干达、肯尼亚这些前殖民地,都签了军事协议:保留军事基地、驻军,搞共同防御,还提供武器和人员培训。
表面是“帮你搞国防”,实际是把你绑在自己的战车上。
还有个大家可能没注意的点:为什么很多曾被殖民的国家,内部还有大量亲西方、亲前宗主国的势力?
用中国人的思维,这有点像“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但看印度就懂了,英国撤离时,故意留下了很多为殖民统治服务的英国公职人员。
这些人一边拿印度的工资、掌权,一边听英国的指令,既能帮英国省钱(不用自己安置这些人),又能帮英国影响印度内政。
时间一长,这些“真洋人”又培养出一批“假洋鬼子”,他们的后代遍布印度的政治、军事、科教、文化领域。
由这些人传递的价值观,怎么可能让民众觉得殖民历史是屈辱?反而会让不少人觉得“宗主国当年对我们不错”。
现在,昔日的殖民者早把自己洗成了“文明标杆”,可那些独立的新国家,还在为殖民遗毒买单。
在英法构建的“西方叙事”里,他们的文明最先进、政治最民主、价值观最普世、法律最完美,连殖民历史都被说成“推动人类进步”。
这些话,过去是他们侵略的幌子,现在是他们掩盖污点的遮羞布,更是他们打压发展中国家的“武器”,用这套话术,让发达国家一直富,让发展中国家永远穷。
更新时间:2025-09-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