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若中国不偿还百年前的债务,美国也将不承认欠华8600亿美元

美国媒体抛出一个听起来离谱却又引人深思的说法,如果中国不偿还清朝时期的旧债,美国也有理由不承认欠中国的国债。

这番话一出口,国际金融市场立马炸开了锅。债务怎么能随便翻旧账?百年前的烂账,真能和今天的国家信用摆在一张天平上权衡吗?

旧账重提背后

这一次,美国舆论主动翻出百年前那本“旧账簿”,指的是清末民初时期中国政府发行的“湖广铁路债券”。

这种债券当年主要在伦敦和纽约市场发售,参与者大多是西方投资人,债券的背后是对中国铁路建设的投资承诺。但随着清政府覆灭、战乱连年,这批债券最终烂在了历史的尘埃中。

从法律层面讲,国际社会对这类历史债务其实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定性。一个核心原则叫“恶债不偿”,就是说在不平等、强迫、殖民等非正常条件下形成的债务,新政权有权选择不予承认。

新中国成立之后,也明确宣布不承认旧中国签署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债务。这一立场在国际法中并不孤例,国际社会也普遍接受这一点。

美国自己,其实也干过类似的事,美国独立战争后,联邦政府拒绝承担英国殖民政府时期的部分债务。

而当拉丁美洲国家独立后拒付西班牙殖民债务时,美国还站出来支持,说这些是“非法债务”。换句话说,美国对待历史债务的态度,是看对象、看背景、看是否符合它的战略利益。

如今美媒突然跳出来要求中国还百年前的债务,其实并不是真心关心那点老本,而是在为另一个问题打前哨战——中国手里那86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

美债压力山大

目前,美国联邦政府的债务规模已经突破37万亿美元,占GDP的比例远远超过了国际上普遍接受的安全线。

信用评级机构相继下调美国的主权信用,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标准普尔和惠誉早就率先行动,穆迪也在不久前跟进,把美国从最高信用等级Aaa下调到了Aa1。

这背后反映的,不是一次简单的评估变化,而是对美国财政能力、债务管理和政治博弈失控的深层担忧。

美国的债务扩张,已经不是“借点钱周转一下”的问题,而是深陷一种“借新还旧”的结构性困局。财政赤字持续扩大,美联储又不得不在高通胀和社会稳定之间左右为难。

为了维持政府运转,美国财政部不得不频繁发行短期国债,结果造成债务期限结构紊乱,资金成本上升,市场风险加剧。

更关键的是,美债曾经被视为“世界最安全的资产”,但现在这个光环正在快速褪色。外国投资者,尤其是持有美债最多的国家,对美债的信心正在动摇。

中国的美债持仓已降到7307亿美元,创下2018年以来的新低,这种趋势并非偶然。

一些美国政客甚至提出要“强制”外国投资者将手中美债转换为超长期、低利率的品种,或者干脆限制他们在市场上的自由交易。

这种赤裸裸的金融霸凌,不仅损害市场规则,更让国际社会怀疑,美国是否还配得上“全球信用中心”的位置。

在这种背景下,拿中国百年前的债务说事,实际上就是美国部分力量想要为可能赖账、拒付甚至重构对外债务规则预留空间。

他们在试探舆论、试探法律边界,也在为未来可能的强硬行动造势。

信用的临界点

美债的本质,是美国政府对世界的一个承诺,你把钱交给我,我将来连本带利还你。这个承诺的基础,是信用。可一旦这个信用出现裂缝,整个金融体系都会受到牵连。

近一年来,美元和美国国债的全球地位正在悄悄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减少美债持仓,转而增加黄金储备。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已经连续10个月增持黄金,最新数据为7402万盎司。这不仅是对美元信用的防范,也是对国际金融格局变化的主动应对。

与此同时,全球正在酝酿一场深层次的货币秩序重构。以美元为核心的单极货币体系,越来越难以支撑全球经济的多极化发展。

人民币、欧元、甚至区域性货币正在不同层面上分担美元的角色。这不仅仅是出于经济利益考量,更是在为金融安全布防。

一些美国金融学者已经开始公开讨论“美元霸权的软着陆方式”,试图寻找一种不至于引发全球金融震荡的方式来逐步退出“美元独大”的格局。

而在这种背景下,中美之间关于债务的争议,实质上是对全球金融话语权和信用规则的再定义。

一旦美国带头打破主权债务的契约精神,其他国家也可能效仿,届时全球金融秩序将面临系统性崩塌风险。

美国媒体提出的这个所谓“旧债换美债”的说法,看似荒唐,实则颇具深意。它暴露了美国在面对债务压力时的焦虑与不安,也揭示了其可能采取的转移矛盾、重塑规则的潜在路径。

从表面看,这是一次媒体舆论试探,背后却是金融霸权走到十字路口的真实写照。

中国的立场非常明确,历史债务已是陈年旧事,不具备任何法律效力;当代主权债务则必须恪守契约精神,任何试图翻旧账来混淆视听的做法,既无理也无据。

信用,是主权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通行证,不是可以随意涂改的私人物品。

美国如果真要以历史债务为由拒绝履行现有金融承诺,那它将亲手砸掉自己辛苦打造的信用牌坊。

当市场开始质疑美国的还款意愿时,美元的地位将不再稳固,美债市场也会失去作为“避风港”的吸引力。

归根结底,国家之间的债务关系,不只是金钱往来,更是契约意识与制度信用的体现。一旦这个信任被破坏,再多的钱也换不回曾经的信誉。

国际金融市场不是赌场,不能靠翻旧账博新局,信用失守的那一刻,就是霸权衰退的开始。

信息来源:

美国债务沉疴难解2025-10-13 来源:经济参考报

每5个月增加1万亿美元,美国国债危机为什么恶性循环?/来源:海外网2025-08-14 08:39

美国失去AAA!穆迪下调评级,108年“信用神话”破灭/大众日报2025-05-20 12:56

7月中国减持美债257亿美元,持仓创16年最低2025-09-19 08:44:11来源:观察者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3

标签:财经   美国   债务   中国   美元   信用   金融   国债   国家   主权   全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