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桩30年的相声界公案,三十年后侯耀华澄清:马季是奉父亲命轰人

1993年2月4日相声大师侯宝林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76岁,次日《人民日报》刊登讣告,标题写着“相声表演艺术家侯宝林逝世”,消息传出,整个曲艺界都在准备为这位宗师送行。

侯宝林的灵柩停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从2月5日一直停到2月25日,整整21天,这在当时并不常见,但考虑到侯宝林在相声界的地位和各地赶来悼念的人数,家属决定延长停灵时间。

追悼会当天,八宝山公墓聚集了三千多人,除了相声界同行,还有文艺界、曲艺协会的代表,以及大量普通观众,侯宝林的妻子王雅兰站在灵前,两个儿子侯耀华和侯耀文陪在左右。

按照传统规矩,徒弟们要按辈分排队,向师父的遗像和灵柩行叩拜大礼,侯宝林门下弟子众多,大弟子马季站在队伍最前面,身后是贾振良、于世猷等老一辈徒弟,再往后是石富宽、师胜杰这些相对年轻的徒弟。

仪式正在进行时,马季转过身,指着师胜杰后面的几个年轻人说:“师胜杰以后的,都往后退,你们是学生,不是徒弟。”

这话一出,现场立刻安静下来,被点名的韩宁等几个人站在原地,表情有些尴尬,犹豫了几秒后才慢慢退到后排,整个礼堂里的人都看着这一幕,气氛变得紧张起来。

站在马季旁边的贾振良动了动嘴唇,似乎想说什么,但最终什么也没说,侯家的人也保持沉默,没有人出面制止或解释,仪式按照马季划定的界限继续进行,能行徒弟礼的人留在前面,其他人站在后排观礼。

追悼会结束后,这件事很快在相声圈里传开,不少人认为马季此举不妥,有人说他在师父的追悼会上公开划分门户,显得过于强硬,也有人觉得他身为大师兄,不应该在这种场合让师弟师侄难堪,毕竟大家都是来送侯宝林最后一程。

随后几年关于这件事的议论一直没有停过,有传言说马季想借此树立自己在侯派中的地位,还有人说他和某些师弟本来就有矛盾,趁机发作,马季本人对此很少公开回应,只在少数场合表示自己是按规矩办事。

相声界确实有严格的门户之分,正式拜师要履行完整的仪式,包括递帖子、行拜师礼、师父开蒙等环节,只有完成这些程序的人,才能算是嫡传弟子,而那些只是跟着学习,没有正式拜师的人,在行业内被称为“学生”或“私淑弟子”,地位和权利都与正式徒弟不同。

在侯宝林门下,界限一直很清楚,马季、贾振良、于世猷等人都是经过正式拜师仪式的徒弟,师胜杰虽然年轻,但也完成了拜师程序,而韩宁等人,虽然也跟侯宝林学过相声,但没有正式的师徒名分。

这种区分在平时可能不太明显,但在师父的追悼会这种重要场合,就必须分清楚,因为行叩拜大礼代表的是师徒之间最正式的关系,关系到门派传承的正统性。

2006年马季因心脏病突发去世,关于当年追悼会的争议又被提起,不少网友在论坛上讨论,有人批评马季当年做法,也有人为他辩护,但事件的另一面,直到很多年后才浮出水面。

2018年前后侯耀华在一次网络直播中谈起往事,他说,马季在追悼会上的举动并非自作主张,而是执行父亲的遗愿,侯宝林生前就担心自己去世后,门派传承会出现混乱,特意交代要明确哪些人是正式徒弟,哪些人只是学生。

侯耀华回忆,1993年1月下旬,侯宝林的病情已经很重,但神志还清醒,马季去医院探望时,侯宝林专门把他叫到病房,谈了很长时间,侯宝林说,自己这辈子收了不少徒弟,但也有很多人只是跟着学过,没有正式拜师,他担心自己去世后,这些界限模糊,会影响侯派相声的传承。

侯宝林让马季在追悼会上负责把关,该行徒弟礼的行徒弟礼,不该行的就不能行,这不是为了针对谁,而是要维护门派的规矩,马季当时觉得这个任务很重,因为在师父的追悼会上做这种事,肯定会得罪人,但侯宝林反复强调,规矩比面子重要。

追悼会前一晚,马季给侯耀华打电话,详细核对了哪些人是正式徒弟,哪些人只是学生,两人对着名单一个个确认,最后确定了能行大礼的人员范围,侯耀华告诉马季,这是父亲的意思,照办就是。

第二天追悼会上,侯家人都知道马季会这样做,所以当马季开口时,他们没有干预,这并不是默认马季“耍威风”,而是支持他执行侯宝林的遗愿,那些被请出队列的年轻人,虽然当场有些尴尬,但事后也都理解这是门派规矩。

侯耀华还提到,父亲生前就很重视传承的规范性,他收徒弟非常谨慎,不是谁想学就能拜师,即使是有天赋的学生,也要考察很长时间,确认品行和悟性都合适了,才会举行正式的拜师仪式,这套体系在当时的曲艺界是通行的,不是侯家特有的规矩。

马季在侯宝林去世后,确实承担起了维护侯派传承的责任,他组织侯派弟子的聚会,筹备纪念活动,整理侯宝林的相声资料,这些工作都很繁琐,但马季一直坚持做,直到2006年自己去世。

侯耀华的澄清让很多人重新认识了这件事,原来那次看似尴尬的场面,背后是侯宝林对门派传承的深谋远虑,马季当时承受的压力,也比外人想象的大得多,他知道这样做会被误解,但还是选择执行师父的遗愿。

如今当年追悼会上的很多当事人都已经不在了,马季2006年去世,侯耀文2007年去世,那一代相声人带走了许多往事,只有少数亲历者还能讲述当年的真相,这段公案,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看了侯宝林大师追悼会上这段往事,再结合侯耀华后来的澄清,网友们可是炸开了锅,说什么的都有。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尤其是老手艺的传承,徒弟和学生就是不一样,侯大师临终前能想到这点,真是为整个门派着想,深谋远虑啊。”

“马季先生这是奉命行事,还得罪人,真是替师父背了黑锅,要不是侯耀华后来说明白,这骂名得背到什么时候?说明马先生是重承诺、守规矩的人。”

“老辈儿的规矩现在年轻人不懂了,磕头不是随便磕的,那代表的是正式的传承关系。分清楚是对艺术的尊重,不是搞歧视。”

“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追悼会那种场合,让大家一起表达下哀思怎么了?非要当场分个三六九等,让年轻人下不来台,有点太刻板了。”

“就算是侯大师的遗愿,执行的方式能不能柔和点?马季师兄当时说话要是能委婉一些,可能就没后面这么多风波了,好心办了尴尬事。”

“为啥侯大师不让自己家里人出面说,要让大徒弟当这个‘恶人’?感觉这里面的关系还是有点复杂,不像表面说的那么简单。”

“哎,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相声圈儿这恩怨情仇,真比他们说的相声还精彩,说到底,还是名利二字最缠人。”

“从这件事就能看出侯宝林大师的威望有多高,人走了那么久,一句话还能让整个圈子震动,这才是真正的大师风范。”

“传统曲艺行当的师承关系太复杂了,现在看有点像‘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放在当时那个环境里,就是天大的事,时代不同了,理解但无法完全感同身受。”

“这让我想起了其他一些行业,比如戏曲、武术,好像都有类似的师门规矩,看来只要是传统技艺传承,都可能遇到这个问题。”

“哪个单位退休的老领导走了,追悼会上来的人谁站前面谁站后面,不也很有讲究吗?其实道理是相通的,只是相声圈更引人注目罢了。”

“所以现在看来,当年郭德纲和侯耀文先生的那场拜师,意义有多重大,正是有了名分,才奠定了后来发展的基础。规矩这东西,有时候是束缚,有时候也是护身符。”

如果你是当时在场的一位年轻学员,被马季先生要求退后不能行徒弟礼,在知道了这是侯宝林大师的遗愿后,你心里能完全理解并接受吗?

官方信源:《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2

标签:娱乐   公案   父亲   侯耀华   徒弟   规矩   追悼会   相声   正式   师父   会上   遗愿   大师   门派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