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闻丨毛泽东题写二七烈士纪念碑始末(毛主席挽纪逝者23)

毛泽东题“二七烈士纪念碑 ”手迹

  在武汉市江岸区的二七纪念馆广场上,一座高耸的纪念碑以花岗岩的庄重与汉白玉的肃穆,镌刻着一段血与火的历史。碑身正面的七个鎏金大字“二七烈士纪念碑”,由毛泽东亲笔题写,其背后不仅是一段工人运动的悲壮史诗,更承载着领袖对革命先烈的深切敬意与历史评价的微妙变迁。

  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争取成立总工会的权利,掀起了震惊中外的“二七”大罢工。军阀吴佩孚的残酷镇压酿成“二七惨案”,52名工人遇难,300余人受伤。江岸分工会委员长林祥谦被绑在电线杆上连砍七刀,仍高呼“头可断,血可流,工不可复”;“劳工律师”施洋面对枪口凛然宣告“劳工万岁”,两人的壮烈牺牲成为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的精神丰碑。这场罢工虽以失败告终,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全国性工人运动高潮,展现了无产阶级的觉醒力量。

  然而,这场革命风暴的纪念之路却历经波折。从1923年惨案发生至1953年的三十年间,作为事件核心地的江岸竟无任何纪念建筑。直到1951年,制造惨案的元凶、原京汉铁路局局长赵继贤在临时搭建的审判法庭被处决,才揭开了纪念工程序幕。1955年,武汉市正式启动纪念碑建设,选址原京汉铁路警察训练班旧址,并于1958年落成高12.6米的初代纪念碑。彼时碑名定为“二七烈士纪念碑”,筹备委员会却面临题字难题——是否请最高领袖挥毫?这个大胆提议最终通过全国总工会呈递中南海。

  毛泽东对工人运动素怀深情。早在1923年安源路矿工人运动中,他便盛赞林祥谦是“为革命牺牲的坚强领袖”。1956年接到湖北方面的题字请求后,他挥毫写下“二七革命纪念碑”七字。这一命名引发微妙讨论:筹备委员会原拟突出“烈士”身份,而毛泽东的题词则强调事件的革命性质。历史学者分析,这并非笔误,而是领袖对事件政治意义的升华——将工人抗争纳入更宏大的革命叙事体系。

  转折发生在1958年。20余名参与罢工的老工人联名致信,恳请将“革命”改为“烈士”以彰英魂。同年9月,毛泽东视察湖北时,省委书记王任重当面陈情。离汉赴皖的航程中,毛泽东在船舱内重新题写“二七烈士纪念碑”,并附信致意:“敬挥数字,看可用否?谨向烈士们致以敬意。”这份手迹被精心镌刻于汉白玉碑身,金箔镶嵌的字迹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既保留革命叙事的宏大,又注入对个体牺牲的缅怀,完成政治话语与人文关怀的辩证统一。

  纪念碑的物理形态亦随时代变迁而演化。1997年迁建新馆时,碑体增至27米,顶部锻铜大鹏飞轮取自1923年江岸工会会徽,象征工人阶级的奋起;基座的钢轨造型与钴铜汽笛浮雕,定格了林祥谦按下怀表、黄正兴拉响罢工汽笛的历史瞬间。两侧弧形雕塑群以花岗岩的粗粝质感,再现工人赤手搏斗军警的壮烈场景,将“争自由、争人权”的斗争精神凝固为永恒的艺术语言。

  如今,这座纪念碑已超越单纯纪念物的范畴。毛泽东两度题名的插曲,折射出历史书写中集体记忆与个体叙事的张力;从“革命”到“烈士”的演变,既是对牺牲者的告慰,亦未消解事件的政治重量。当参观者仰视碑顶展翅的飞轮,不仅能触摸到1923年的血火记忆,更能体悟中国共产党如何通过纪念空间的塑造,将工人运动的基因植入民族精神谱系。这种历史与当下的对话,恰如碑座镌刻的董必武诗句:“二七工仇血史留,吴萧遗臭万千秋”——烈士的鲜血早已化作永不褪色的精神图腾。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8

标签:历史   逝者   始末   纪念碑   烈士   毛泽东   工人运动   工人   惨案   领袖   江岸   中国共产党   武汉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